浅谈情境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7-04-26罗美仔
罗美仔
摘 要: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 学生
中学思想政治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动之以情”入手,以“生活”为源泉,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把理论知识情景化、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以情激情,以趣引情。在教学中,政治教师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等承载教师情感的教学变量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完善,启发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实现教学目标,它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1]
一、情境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具体运用
1.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提高情境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有些内容又很抽象,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而集图片、文字、声音各影像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可以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愿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之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艺术效果。比如,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课的导入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为切入点,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图片: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风格迥异的建筑如我国的故宫、长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印度泰姬陵约、复活节岛神像、努比亚遗址……。同时伴有教师优美的解说,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魅力。图文并茂,声画同步。信息技术手段、历史资料等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对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的探究热情。[2]
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优势和不足,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适时、适度、适当原则合理运用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3]
2.结合校园生活环境,促进学生自觉行为
在情境教学中,最好能捕捉学生周边环境尤其是校园环境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经济学知识点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校园浪费的现象,然后课堂上让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情况。学生A说:洗手的时候,自来水不及时关,水哗啦啦地流个不停。学生B说:在食堂看到有的同学把大量没有吃完的饭菜倒进垃圾桶。学生C说:垃圾桶里有很多没用完的簿子。然后我播放了视频:四川大凉山偏远山区的孩子吃不饱饭、上不起学、住在破败房子的情景。视频的对比深深地震撼了学生,无须过多讲解,学生就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觉行为。
3.讲叙故事,激发情境教学趣味
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听故事的高中生占85%以上。教师可以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趣味故事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教学佳境。例如在教学“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个知识时,可以用古代的“愚人吃馒头”的故事导课,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六个馒头才饱了,他说“早知道吃第六个馒头会饱,我就先吃第六个馒头,前面吃了的五个馒头都是浪费”。学生听后哄堂大笑。我紧接着提问:“是不是有量变就有质变呢?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由此得出,量变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变。一个很难的知识点就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解开了,而且学生的印象会很深。总之,以寓言、笑话、历史故事、哲理趣闻等的讲述和分析来创设情境教学,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分析,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所挑选的故事要紧扣教材内容,宜短不宜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故事,适时结合教学内容,而不能让学生把思维局限于故事本身。
4.利用时政热点,增强情境教学实效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是思想政治课鲜活生命力所在,也是适应素质教育下升学考试的需要,况且学生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都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高的时政热点联系起来,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可使课堂教学更紧密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现学科知识与时政热点、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不仅能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政治素质,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文化生活》模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框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4.14青海玉树地震”的新闻事件创设教学情境,并根据这一新闻事件进行层层设问:①积极自救的灾区人们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②赴灾区的志愿者及人民子第兵承担了什么责任?③我们可以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这些教学情境创设,选取的是当时最新、最热点的新闻事件,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只要我们及时把握社会的变化,敏锐捕捉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新闻、时政热点、社会新知识,学会从生活中取材,就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动力和张力。
由于时事热点涉及面广,借助“热点”编制导入时不能喧宾夺主,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教材内容;教师必须注重时事热点信息的精选、汇总和整编,寻找到新的视角和新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别出心裁的情境创设利于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教师注重情境设计,层层导入,实现师生情感碰撞。师生在情境中一起体验探究,思考感悟。当然,创设有效情境并非随心所欲,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