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策略在培养初中生英语综合能力上的应用
2017-04-26孟亚莉
孟亚莉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英語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而借助故事来开展英语教学,能极大地促进该目标的实现。针对初中生词汇量少,口头表达弱的现状,故事中多次地复现词汇、语法、常用表达方式与习惯用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故事 英语思维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90-02
一、英语故事融入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初中生应能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能就熟悉的话题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笔头交流,能对事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并做出自己的判断。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导致初中生词汇量少,口头表达弱和写作水平低等现象。故事教学法就是把初中英语教学与故事相结合,借简单有趣的英语故事学枯燥的知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强化英语教学效果。
二、英语故事融入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尝试着从阅读、倾听、分享和积累故事四个阶段入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提高语言技能,同时扩大词汇量,积累写作素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1.阅读故事,积累词汇之量。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新课标倡导丰富课程资源,阅读故事顺应改革潮流。信息时代,阅读的途径多样,资源广泛。本着趣味阅读和有效阅读的原则,学生阅读的英语故事应契合他们的水平和年龄。要选择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又能启发心智的材料:可读性强,让人产生阅读的欲望,无学英语压力感;容易读,不会有阅读障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遵循以上标准,坚持长期阅读,词汇量自然与日俱增。
2.倾听故事,掌握听力之巧。
爱听故事不等于会听故事。爱听且坚持,会听并用心,才能达到听力和语言的共同进步。抓住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笔者发现故事分享活动很有实效:故事题材不限,提倡原创亦可转述,5分钟内,生词1-2个,可配音标和中文呈现,也可借生词设问。问题的形式多样,问答型,填空型,正误型和猜谜型等。轮流讲述后,讲述者的积极性提高了,语言表述更自信,倾听者更专注。
坚持听故事,有利于掌握和提高听力技巧。难易适中的故事便于倾听者的抓住故事的大意,倾听者会根据讲诉者的表情和语调来判断情节的起伏,有利于掌握和强化听力技巧。借助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指导学生选材和设问。兼顾基础弱的学生,可设简易的缺词填空。借助问题呈现,倾听者学会了专注问题的核心。
3.分享故事,化解语法之困。
故事中包含许多语法知识,单独讲解枯燥无味。学生可利用已学的语法知识,促进问答过程的顺利进行,自由地发表见解,分享故事的效果会更佳。如:利用有效的时间信息来确定正确的时态。相反,把乏味的语法点当素材编成小故事,故事的原创性会加强记忆的持久性。
如:讲自己的故事学since的三种用法,:自我出生以来,我已经学会了2千个单词。
I have learnt 2000 words since 2000/ since 16 years ago /since I was born.
变换年龄和特长,这个句子就是公式化的故事素材。一个语法点,多个小故事。
4.积累故事,开启写作之源。
故事是一种有效的信息资源和写作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通过听和讲故事,学生除了学习优美的词句、格言、警句、固定表达、习惯用语和修辞常识等,还要研究作者意图。在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模仿作者谋篇布局、文章衔接、遣词造句等建构篇章的技能,以便自己动笔时有所参照。
传统的语言学习模式下,英语思维的培养是在潜移默化中间接形成的。中国学生主要依赖大量阅读和影视作品来弥补语言输入的不足,再通过有限的语言输出来建立,强化自己的英语思维。而大量的故事输入,让学生感觉轻松愉悦。当输入和输出达到临界点时,英语思维就自然形成了,即有了“语感”。这样学生才能规避中式英语,写出优美地道的文章。
初中生要提高英语综合能力需从点滴做起,相信英语小故事里有讲不完的新知识。
参考文献:
[1]王乐平. 英语思维是这样炼成的[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孙玉芳,刘卉.“故事法教学”的课堂理论与实践[J].英语教师,2015,(02).
[3]赵建群. 故事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英语教育,2006,(06).
[4](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商务应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