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插图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2017-04-26胡成燕
胡成燕
【摘要】笔者认为想象力能架起学生跟文本的沟通之桥,架起这座思想之桥关键之一在于让学生把插图里静态的事物想象成动态的、有生命、有活力的;关键之二要让学生把自己放到图片里去,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关键词】插图 想象 感觉器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44-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所以在《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程,因此,语文教材中课文大多数都是图文并茂的,几乎都配有单幅或多幅漂亮的插画。插图的直观形象能达到语言、文字等教学手段不能实现的效果,在小学低段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画,让插图和语言文字表达相呼应并协调发展,促进低年级儿童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借助插图可以发挥多种功效:(1)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插图体验意境,增强课文理解;(3)最为重要的是借助图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目前,运用识字、文本、写话等方式培养学生想象力已有一些研究,甚至有些教师还对某些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究,但笔者认为通过教材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想象力这一领域尚有空白,所以做了一些思考。
有的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插图:(1)关键的部分在哪里?(2)人物的服饰、表情、动作是怎样的?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相关部分,获得生动的形象,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不可否认这对某些课文来说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未必对每一篇课文有效。因为这种看图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使学生始终处在课文与插图之外,这种距离感会阻碍学生跟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不能真正理解课文。笔者认为只有想象力才能真正架起学生跟课文沟通之桥,架起这座思想之桥有两个关键点。
关键之一在于让学生把插图里静态的事物想象成动态的、有生命、有活力的。
我们成年人的大脑发展到高级阶段,主要表现在思维可以超越插图,进入插图的内在,实现与插图合二为一。比如欣赏一幅山水图,我们似乎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欣赏一幅花鸟图,似乎能听到鸟叫声、闻到花的味道。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白,图画里的任何事物都是从大自然中选取的。不光有形的事物凝固在图画上,还有无形的事物也存在图画里,例如风是无形的,还是能在图片里找到风的足迹。还要让学生明白,图画里鲜艳的花儿会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百灵鸟会唱出美妙的歌声。
關键之二要让学生把自己放到图片里去,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我们看到明月,会觉得月色皎洁,充满向往,希望飞到那月亮之上,但我们不会想到自己变成月亮;我们看到玫瑰,会感叹于它的娇柔艳丽,却不会想到自己变成玫瑰,但叶圣陶先生看到荷花,却产生了奇妙的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①,叶圣陶先生这个想象多么美妙啊,这给笔者一定的启发,学生也可以变成课本插图里的人、动物、植物等,他将会进行一场奇妙的精神之旅。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充满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经过课堂实践摸索,笔者创造了《我把我自己放进图片里》的游戏,顾名思义,让学生把他自己放进图片中,他可以进行两种想象,一是单纯地把插图里的事物想象成现实世界,静止的变成运动的,无声的变成有声。二是自己变成插图里的人、动物、植物等,运用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发挥想象来感知图片里的所有的一切。
插图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提供丰富的资源,想象力使插图变得生动有趣,犹如一种魔法,让图片鲜活起来。平面的插图略显单薄,让思维运动起来,使之变成立体的、多维度的,能够绽放生命力的世界。这跟情境教学的创始者李吉林老师说的“煽动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②有相似之处。让学生通过想象飞进一个美好的世界,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又能享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
注释:
①《小学语文文本解读》.闫学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2.第14页
②《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93页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M].2011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M].2012
[3]王崧舟 林志芳著.《诗意语文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1
[4]于永正著.《于永正:我怎么样教语文》.教育科学出版社[M].2014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组编.《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