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辅导员工作的顺应与革新

2017-04-26李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6期
关键词:知心朋友导师辅导员

摘要:新媒体是科学技术发展在传播领域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辅导员工作与媒介传播有很强的吻合度,应顺应这一潮流;对于辅导员老师和学生来讲,新媒体已成为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深刻的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急需改变传统的工作观念;新媒体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新媒体的主要手段应积极运用于辅导员工作之中,但必须植根于工作实际,网上与网下结合,实现方法的融合。

关键词:新媒体辅导员工作转换观念

新媒体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载体。[1]新媒体的出现,对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而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教育对象与辅导员自身的关系以及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与时俱进,辅导员工作应紧跟环境发展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基础。新媒体已是时代发展所趋,新媒体已成为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觀环境。一方面,新媒体的信息内容的丰富性、信息渠道的多元性、信息沟通的交互性、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以及信息呈现的形象性等诸多特征,要求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及时顺应这种趋势,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内容呈现的低俗化以及迎合用户心理的民粹化,这样一些特征,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消极因素,也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虽然教育部等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在积极推进辅导员博客等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最近在全力推进“易班”建设,但总体上讲,有相当部分高校,包括从事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面对新媒体都很慎重。一是将新媒体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新媒体容易让辅导员“犯错”,一旦“犯错”将会成为铁板钉钉的事实,但传统的方法可以很有效的弥补;二是惯性使然,也是辅导员工作的“惰性”,习惯于传统的环境和方法;三是新媒体其消极影响,让有些辅导员犹如面临洪水猛兽,无法正视。

如何看待新媒体,成为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新媒体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传播规律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辅导员,应深刻研究、运用新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潮流与规律;同时要正确看待新媒体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有效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其消极面,避免受到消极影响。

二、观念转换,新媒体时代下师生关系的重构

一直以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往往是按照一定规范进行模式化的生产,无不体现“权威性”教育,这种状况虽然随着时事变换,教育理论的进步,而逐渐变化,但无根本好转。其基本历程体现为,对教育主体认识,一是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教育客体,该理论其主要表现是“灌输”论,辅导员老师通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以主题班会、形势政策讲座等方式,向学生进行灌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主体、学生客体在理论界已被摒弃,但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这样的逻辑仍然大范围存在;二是积极发挥辅导员(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由此,教育界对主体间性有较多探讨,教育主体间性是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和谐共处的教育主体共同作用于教育客体而构建的主体间的关系属性。[3]通过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该一观点已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积极认同。教育主体间性以其在认识教育主体与处理教育主体间关系中的优势,实现了对以往教育主体观和教育活动观的超越。[4]新媒体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倒逼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关系进行新的思考,但无疑新媒体是辅导员和学生双主体活动的有效的载体。

目前,辅导员队伍以1985年左右出生的人群为主体,其成长经历先是经历传统媒体传播为主,然后过度到以新媒体传播为主的年代,所以新媒体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讲,先是被动适应,然后才是主动学习研究其传播特点。新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辅导员老师,更对辅导员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及时跟进学生特点的变化,深化对学生特点的认识,调整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辅导员工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并非一劳永逸,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仅仅是新媒体带来的变化,还有其他一些新的因素也会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变化,常论常新是辅导员工作的常态。三是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既然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学生的个性特点,那么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新媒体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辅导员导师地位毋庸置疑,但如何发挥导师的作用,就需要深入讨论师生关系,讨论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的顺序关系。在过去潜在的观念中,做好人生导师是辅导员的工作重中之重,至于能否做好知心朋友到不那么重要,既能做好人生导师,又能做好知心朋友,这是最好的,但不能做知心朋友,只要做好人生导师也问心无愧,其潜在的逻辑是先做人生导师,再做知心朋友。新媒体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讲,这种逻辑被颠覆,并不是说辅导员人生导师的定位被颠覆,而是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逻辑顺序被颠覆,辅导员应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可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多途径和学生互动,在学生建立知心朋友关系基础上,进行引导教育,若没有和学生稳定的可信赖的基础,其他渠道的信息可能会引导着学生发展,而非“人生导师”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发展,空洞的灌输与说教毫无意义。

三、方法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网上网下融为一体

新媒体正在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顺应新媒体的大趋势,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是深入探索新媒体下学生语言、思维、行为方式的现实根源。新媒体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性,但它的虚拟性承载的现实世界。同时也反过来说明,现实世界并非学生表现的最真实的自己,大部分时候是掩藏了内心真实想法的需要,现实世界的表达是为了教育的需要、一个好学生、乖学生的需要,在网络中,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约束较少,所以在一些交互媒体中,“喷子”不乏大学生在其中,在谈心、班会、座谈会等比较正式的方式往往学生不会反映太多现实问题,但网络中,就会有学生反映各种各样诉求的帖子、甚至是不讲道理的泄愤。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应该去寻找其现实根源,要求辅导员如何结合新媒体所展现出学生的“愤青”特点与现实中的乖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去化解学生的心结与不良情绪,真正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二是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坚持网络与现实相结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要求辅导员要经常下宿舍、下班和学生一起同乐乐,要经常同学生谈心、召开主题班会等,从今天来看仍然需要大力提倡,要求辅导员必须躬身力行。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对辅导员深入学生来讲,要善于在新媒体环境下去了解学生,与学生互动,要求辅导员关注贴吧、论坛、日志、微信日志等,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对话、交流。通过现实的深入学生和新媒体平台去了解学生,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掌握大量基础信息,才能更好的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三是善于运用新媒体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搭建班級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既可以提升在班级通知、班级评优评奖公示、班级重大事情的研讨、优质信息的共享等班级事务的管理效率,也可以增进班级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其次要熟悉与运用新媒体平台的语言方式,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网络语言,辅导员都应该了然于心,信手拈来进行运用,可以大大提升与学生的亲近度,提高学生对正能量的接受程度。还要提高向学生传达内容的形象性,摆脱曾经单一的说教方式,应该以新媒体为载体,将需要向学生传达的内容图片、文字、声音等多元素结合,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的去理解,最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旺馨兰,戴钢书.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446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2页.

[3]郭英,刘宪俊.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9月,第33卷第5期.

作者简介

李超,男,1983年生,副教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知心朋友导师辅导员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V eraW an g
导师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我的知心朋友?——?书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爱情导师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