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经济下提升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与途径

2017-04-26杨赛蕾常海龙王丹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6期
关键词:常态毕业生专业

杨赛蕾+常海龙+王丹阳

摘要: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曰趋增多,新常态经济下,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双重转型,产业结构的变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成了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命题,也是当今社会及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键词:新常态本科就业能力途径

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大规模扩招,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实质性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根据中国教育新闻网公布的数据,200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人,到2016年迅速增加到了765万人,创历史新高。201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647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4570.4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由于毕业生规模的空前膨胀,加之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巨大压力,又受到传统观念、社会需求、机制体制及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待业率约在15%左右,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待业水平①,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一、目前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一)毕业生人数逐年快速增长,就业压力逐年递增

高校扩招带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毕业生人数逐年迅速增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中指出:中国高校在校人数在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2001年高校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未就业毕业生逐年累积越来越严重,就业难似乎成了常态。

(二)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及发达地区对毕业生需求旺盛,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总量矛盾始终突出,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西部及偏远落后地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中专业雷同性很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从总体看,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逐年提高,本科生面临学历上的竞争和压力。从学科专业上看,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总量是理工类大于文史类,高新技术类、服务类专业社会需求逐渐上升,法学、数学、体育、计算机、英语等专业需求有所下降。从院校类别上看,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往往更有利,地方高校、非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的毕业生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而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就业渠道拓宽

新常态经济带来竞争的同时更多的是机遇和挑战,毕业生在毕业季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出国深造、考研、公务员、选调生、政法干警、特岗教师、教师等多种就业途径,就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就业渠道更大开阔。在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国家和社会给与了相关的政策扶持和指导帮助,高校组织进行创业培训,提升毕业生的创业技能。目前,自主创业吸引了越来越多毕业生的目光和关注,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做着两手准备,一方面参加选拔、应聘,另一方面积极筹划创业内容。

二、提升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一)毕业生就业能力是评价高校整体就业水平的重要标尺

就业率是高校整体就业水平的直观体现,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高校就业率紧密相关。受各种原因影响,高校就业率呈现整体平稳部分下滑的局面,教育主管部门为强化高校提升就业的能动性、促进就业的积极性,把就业率作为了监测高校专业设置、办学规模、招生数量和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二)毕业生就业能力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重要的外显特征,社会各界对高校的认识和评价源于对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认识和评价。毕业生就业能力高低与高校的培养和教育密不可分,他们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外界衡量高校好坏的最直接诠释。毕业生就业能力强,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就高,将有利于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水平提升,因此,加快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着力培养和重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大量适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提升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与途径

(一)毕业生要从自己做起,积极提高就业能力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将在大一学生中开设职业规划课,旨在教育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熟悉和了解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制定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持之以恒的执行,并在实施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2.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强化专业实践技能

新常态经济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招聘要求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越来越重视,对毕业生的考核越来越全面。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的情况,有些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有些毕业生重实践而忽视理论的学习,不管哪种情况,都会导致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展受限。

(二)高校要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1.推动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高校要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为指引,从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把大学生培养塑造成一个具有较强专业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业务水平的毕业生。首先,要紧跟科技发展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及时更新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课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指导并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得理论知识转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3.2.2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因此,高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新常态经济下,社会需求朝着高科技、重技能、新形势、多样化方向迈进,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面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需求,必须与时俱进的做出迅速反应,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学科和专业的重新构建,注重对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用人单位的沟通,有的放矢的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人才培养方向应向创业教育转变。

创业教育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标,符合新常态经济要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掌握知识技能,应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养。首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学习、动手、交际、表达等多方面共同发展,根基牢固才能有所作为;其次,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潜能;第三,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现实指导。

(三)政府要深化改革,推动全社会转变就业与用人观念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及时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提供合适的土壤。

另外,有数据显示,虽然高校一再扩招,但我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还是非常小的,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低于英法美等发达国家,也就是说在我国庞大的待业、就业、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稀缺现象,这就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因此,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缓解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转变因院校类别、学历层次、工作经验等因素带来的就业偏见,用人单位应充分理解和把握人才成长的客觀规律,承担起毕业生就业后岗位适应期的培养和指导,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从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牛春明,孔微巍.新常态经济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6月.

[2]沈鹏.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实习与就业导航,2016-3-11.

[3]王晶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

[4]刘京.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项目(JRSHZ-2016-01090)

作者简介

杨赛蕾(1986.5-),女,河北唐山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常态毕业生专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