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语言与画面编辑》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7-04-26李苗苗
《影视语言与画面编辑》是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院级精品课程,是在职业院校“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培养职业道德优良、职业能力强、能胜任一个岗位、适应一群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方针下,整合了《视听语言》与《电视画面编辑》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法”、“微课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开发的一门特色课程,是影视传媒类职业院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技术、新闻采编与制作、视觉传达艺术等专业的专业核心平台课程。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课程位于课程体系的底层,是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视听思维和叙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影视类专业立足影视传媒行业,面向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影视制作类专业面向各级广播电视台、企事业单位、影视剧制作中心、新媒体等企业,培养具备电视节目编导、音视频节目录制、节目编辑等基本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在节目录制现场和后期编辑等岗位上,懂技术有专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培养规格
課程的开发设计理念建立在对职业的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的基础上,以岗位要求为导向、职为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行业现实和岗位工作过程,充分体现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同时,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智能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强调过程导向,使学生主动建构个性化的工作经验和知识体系。
首先,课程开发具有科学的教学目标。其科学性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满足行业现实和工作过程,教学目标的完成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教学目标来看,《影视语言与画面编辑》这门课程是帮助学生建构影视思维,这对于影视类专业学生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表达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生的婴儿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与外界进行交流,两岁的孩子牙牙学语开始进入了话语交流的时代。小学生学习读书写字,这时候文字的运用,扩大了人类表达交流的平台和范围,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本书了解地球那一面是什么样子,或者一个从未谋面的人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爱情。文字的运用伴随着人们走进各行各业,学者写论文,作家写文章,领导写报告,等等。但是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具有专业的独特性,专业的选择决定了他们与受众交流使用的工具变成了影视语言。这就需要他们像学说话学写字一样,重新建立一种语言体系,学会使用这种语言向观众表情达意。这就是《影视语言与画面编辑》这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的原因和重要地位。
第二,课程开发具有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以“够用”为基本维度,能力与行业同步,注重实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设置了MV、风光片、微电影三个教学项目。项目的完成需要首先完成视听语言的知识目标,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内容,掌握构图、景别、色彩、光线、镜头转换等运用技巧,从而实现自如运用影视语言创作影视作品的能力目标。三个项目具有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重合性,对教学内容适当重复,帮助学生构建影视思维体系;同时,三个教学项目循序渐进,既有对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兼顾了不同作品类型的创作特点。通过三个相对一致的影视作品制作流程,帮助学生掌握影视制作的基本工作范式,掌握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后期编辑的基本能力,通过从简到难的类型进阶,帮助学生一步步提升技巧,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课程开发具有恰当的教学模式。即根据行业工作流程的任务驱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以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详见表一:课程内容简表)。在实施任务驱动时注重以下问题:
1.任务设计具有真实性。内容设计符合未来工作环境和任务,使学习内容和岗位职能相吻合。根据企业调研结果,MV、风光片、微电影都是传媒类企业常见的影视作品制作类型。在课程学习中,引入传媒公司、电视台等的真实任务,使得教学与岗位更加接近。课堂上曾经引入栏目剧、情境再现、外景VCR等小项目,这些项目难度适宜,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掌握岗位技能。同时,因为是真实的项目,尤其是电视台能够播出的项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度高。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更加贴近岗位,项目流程更加符合工作流程,作业成绩的评定以交付要求为标准,更加符合企业要求。经过多次实践我们发现,将企业的真实订单作为真实任务引入教学中,对于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让项目更加具备现实接近性,学生在任务中像在岗位上一样工作,更加容易理解岗位要求吗,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
2.任务设计具有层次性。内容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的层级,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影视语言与画面编辑》课程设置了三个实训项目,14个技能训练,既有对知识的技能训练,又有对岗位能力的全面提升。14个技能训练通过场景设计的方式,将知识点放到全真实训场景中,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知识点,掌握创作技巧。《影视语言与画面编辑》课程每周四个课时,4课时为一个技能单元。学生通过微课学习理论知识,教师布置技能实训项目,学生用两课时完成拍摄和简单制作,两课时为小组汇报时间。在小组汇报中,学生代表详细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拍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老师根据作品进行提问,学生进行答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翻转。三个实训项目MV、风光片、微电影都是也是影视创作类型中较为简单易行的创作类型,三个项目的选择均为一线实践中常见类型,又为后续课程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故事短片创作、影视广告创作、电视专题节目创作、纪录片创作等打下基础。
3.任务驱动强调参与性。内容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完成任务的愿望和潜能,在过程中能享受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任务设计采取分组创作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在三个项目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没个项目完成后都进行作品展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优秀作品选送参赛,近年来已经有多个学生作品获得各类微电影大赛奖项,提升了学生的创作参与热情。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应同时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提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时转型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确立了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这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使高职教育既注重基础性理论知识的传授,比以往更侧重实践知识的要求,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进而让高职院校与社会上广大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扩大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了教育公平和区域统筹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高职教育不断探索“工学结合”、“项目导向”、“混合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力求更好地实现其自身定位与价值。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作为影视艺术专业的高职层次教学,《影视语言与画面编辑》教学团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对岗位提出的新要求新需求,改变传统本科教学中《视听语言》课程的理论教学法,融合“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让《影视语言与画面编辑》这门课更加富有活力,也对学生职为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尤其是通过项目导向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等合力为之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施教学改革以来,除了退出了一批各级影视赛事的获奖作品,更是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影视制作人才,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为能力的初衷一步步实现。未来,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传媒行业日新月异地发展,《影视语言与画面编辑》教学团队将紧跟时代步伐,继续探索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简介
李苗苗(1981.08-)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传媒职业学院讲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曾任山东电视台编导、策划,主讲《影视语言与画面编辑》、《电视节目策划》、《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纪录片创作》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