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能力模型的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7-04-26卢晓莉
摘要: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依赖于高校对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但从近几年经管类专业就业情况来看,社会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日益增加的,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在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本文在冰山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模型,希望帮助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进一步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独立学院就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从目前的培养现状来看,每到毕业季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就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独立学院的经管类毕业生更是如此。他们常常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况中,用人单位认为他们既不如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那样理论基础扎实,也不如财经类高校的毕业生那样专业性强。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独立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不具备市场所要求的就业能力。
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的培养,输出的是毕业生的人力资本,这些人力资本就是凝聚在大学生身上的综合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就表现为就业能力。有关学者指出就业能力的实现与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密切联系的,这是因为:(1)就业能力的实现是基于一定的知识积累,经管类专业作为应用型学科更是如此。毕业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理论和实操知识,才谈得上应用。(2)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理应包括就业能力的所有要求,两者应该是高度一致的;(3)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经管类毕业生的首次就业、未来职业的转换,更有利于形成高校人才培养的长期效应。
因此,不少独立学院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其中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对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就业能力模型构建
(一)就业能力
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早在1909年就首次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但就业能力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试图从高等教育管理的角度研究就业能力,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大学生,是潜在的就业者,而不是已经在岗位上的就业者。
麦克利兰将人的个体素质描述为一座在海上漂移的冰山,有1/8在“水面以上部分”,7/8深藏在“水面以下部分”,这就是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冰山模型,个人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下7个层级,如表1所示:
(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构建
基于冰山模型,本文尝试构建了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模型。该模型由两大类要素(如图2所示)构成:
(1)纵维度能力要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企业聘用毕业生的首要标准。它包括经管类专业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能力。
(2)横维度能力要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就业成功的核心能力,企业常称之为“软实力”。它包括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潜力。如自信心、团队合作、敬业精神、执行力、责任心、自我管理等。
三、独立学院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和分析
在构建上述模型的基础上,笔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开放式的问卷调查,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对这所独立学院的60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和15家实习或就业去向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在对所有75份开放式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之后,发现企业最为看重的核心能力恰恰是当前这些潜在就业者所欠缺的。
目前独立学院的经管类專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趋同化。在培养方案上大多参照举办高校,导致目标定位类同,集中表现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供需不匹配。
(2)人才培养内容实用性不强,重视概念,忽视实践。独立学院出于节约教学成本的考虑,在实践教学上投入不足,能够提供给经管类学生的实践教学资源比较匮乏,甚至有“经管类专业搞好理论教学就够了”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认为所学知识空洞,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3)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老套、单一。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材内容为核心,部分课程过于理论化,实践偏少,考核方式也比较老套,再加上独立学院自身的生源质量不高等特点,使得目前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
(4)教师本身能力不足。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是以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为主,大多数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又由于没有时间深入企业去实践,所以在教学时往往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无法深入讲解企业在某一职能领域的具体做法,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缺乏深度,一知半解。
四、对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1)明确专业定位,紧密与市场接轨。高校应坚持“”走出去”战略,深入企业,提前进行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转变过去纯粹的以学科为核心转向为将市场与学科相结合的为导向的做法。根据用人企业的反馈,分析经管类人才需求的走向,及时对专业进行适应调整和改革工作,包括设立新专业、调整现有专业、设立第二专业等做法,保证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产品“适销对路”,能在就业市场上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2)优化课程体系,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经管类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的就业优势在于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应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数量,增加选修课的数量。积极提倡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特长跨学科选课,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还可以将课外学术活动如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等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多种教育形式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考虑到独立学院在体制上所具有的灵活性,还可以积极尝试校企之间学分置换的合作模式,鼓励学生在企业或培训机构进行学习相关课程,提高实践能力。
(3)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实习制度。校外实习基地是开发学生专业技能的理想场所。独立学院在其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应设计了两种实习形式:一是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的企业实习;二是学生自主性的毕业实习。企业实习要求学生、企业和学校签订三方实习协议;经管类专业教师应定期去实习企业与学生、企业相关人士进行座谈,了解实习进展;学生回校之后也需要提交实习期间的阶段性汇报和一份正式的实习总结报告。毕业实习则是把实习和就业相结合,让学生大四下学期提前去检验一下自己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及早认清就业市场,调整就业观念和构建职业价值观。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在实习时获得真实工作体验,学会用课堂所学转化为工作所用,学会与实习单位的上级、同事和客户打交道,尽快了解企业最看重的素质和能力。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指导水平。“知易行难”是经管类专业课程的一大特点,解决“行难”的问题可以仿照欧美发达国家商学院的做法,聘请企业资深或专业人员讲解,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全面推广“导师制”,指定专业教师作为学生导师,定期与学生见面并指导,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理念,指导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充分了解经管类专业的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特征、发展趋势,树立一个合理的职业心理预期,从而快速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帆,饶惠霞,彭贤仁.经管类专业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就业能力模型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12).
[2]冯风雷,樊家军,张伟.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现状评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4,(7).
作者简介
卢晓莉(1985.12-),女,安徽,汉,硕士,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