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研究

2017-04-26井辉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6年12期
关键词:面源畜禽化肥

井辉

摘要:长期以来追求粮食产量的增长导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堪重负。基于农业面源污染分布广泛的特点,从种植业和养殖业入手,探讨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以期为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农膜;秸秆;种植业;养殖业;成因;危害;防控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12-0015-03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粮食产量实现历史罕见的“十二连增”,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片面追求产量增加的同时,农业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亟待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农药、化肥、废料、沉積物、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与工业点源污染不同的是,农业面源为分散排放,污染分布最为广泛,现已占全国污染排放的“半壁江山”。

1.1 种植业面源污染

我国人口众多,但土地资源十分有限,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日渐增加。如何让有限的耕地产出更多的粮食成为农业发展的最紧要问题,也是关乎民生和国家稳定的大事。在粮食“十二连增”的光环背后,是土地无法承载的压力。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和水分作为基础保障,而土壤的天然供给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得不依靠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维护农作物生长,而这些化肥、农药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无疑会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地表、地下水等农业面源污染,给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从化肥的使用来看,我国化肥使用量超过全世界总量的1/3。1980年至今,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56%,而化肥投入量增长了225%。过量施用的化肥只有少部分被作物吸收利用,而大部分养分被浪费掉,有的残留于土壤中,有的挥发到大气中,有的流失到河流里。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一是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水中氮、磷含量增加,使藻类等水生植物生长过多,引起水域富营养化。二是过量施用化肥会使土壤酸化、土地板结,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作物产量。三是过量施用化肥会增加蔬菜、牧草等作物的硝酸盐含量,引起人和牲畜中毒事故。四是我国农田化肥中的氮仅35%在当季被作物利用,过量施用的氮肥会有相当数量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气体或进入土壤后转化成氮和氮氧化物,造成污染。目前,化肥已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从农药的使用来看,我国农药使用量在32万t(有效成分)左右,占世界农药总用量的1/7,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农药总体使用量趋于稳定,但农药利用率偏低,仅为35%,而且在我国使用的250多种农药中,高效低毒农药品种只占15%左右。研究发现,喷施粉剂农药和液体农药时,仅有10%~20%的药剂会附着于植物体上,1%~4%的药剂会接触到目标害虫,40%~60%的药剂会降落于地面,余下的药剂飘游于空中。使用农药虽然有助于控制病虫害,但过量使用会带来诸多危害:一是田间喷洒雾状或粉剂农药时,农药微粒会悬浮于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二是施药时散落于田间的农药会流入河道,造成水体污染。三是大部分农药降落于地表或直接进入土壤,造成土壤的污染。四是农药带来的农产品污染会转嫁到人和畜禽,通过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造成农药对人畜产品的污染。五是施用农药会杀伤天敌生物,破坏农田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因此,防治农药污染已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关注的环境问题。

在农业生产中,还有一种污染环境的作业方式,就是农业用膜污染,即农业“白色污染”。目前,我国农膜用量在250万t左右,应用面积已超过亿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膜生产国和使用国。这些农膜均为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属于不可分解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果滞留于土壤之中就会形成永久性白色垃圾。尤其是农业生产中大多采用成本较低、厚度在0.012 mm以下的超薄地膜,这种地膜易破碎、难回收,导致“白色革命”逐步演变为“白色污染”,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土壤中残膜量的不断增加,其危害性愈发显现:一是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渗透,影响土壤吸湿性,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水平,阻碍作物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地下水难以下渗和土壤次生盐碱化,导致农作物大幅减产。二是残膜分解后会析出铅、锡、酞酸脂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造成土壤环境污染。三是残膜因无法降解回收而乱堆乱放,随风四处飞扬,有的放火焚烧释放二恶英等严重的致癌物质,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并危害人身健康。

近年来,焚烧农作物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方面,随着农作物产量的增长,农作物秸秆量也随之大幅增加,超出了土地自我消化能力和农民生活、养殖等使用量;另一方面,随着农村能源结构的变化,农民取暖烧火做饭不再依赖农作物秸秆,导致农作物秸秆在生活用能源中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少。这些因素导致大量的秸秆置于田间无法消化,一些农民图省事和按照传统习惯,将剩余的秸秆一烧了之,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此外,废弃的秸秆经风化、雨淋与腐烂,会使秸秆中的有机物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1.2 养殖业面源污染

目前,我国养殖业已经由个体家庭饲养转变为集约化、工厂化养殖,且多集中于城市周边。规模化工厂化养殖产生的大量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磷、钾等排放物会随着污水流入水体造成污染,而且,受养殖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及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的双重影响,养殖业面源污染程度将会加剧。有调查表明,2010年全国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 184万t、65万t,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5%,25%,占农业源的95%,79%,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养殖场和养殖大户随意堆放或简单处理养殖粪便、垃圾,导致周边空气腥臭和排泄物腐烂发酵,继而产生硫化氢、氨气、硫醇、苯酚等有害物质和有害气体,造成周边环境和大气污染。二是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在污染地表水的同时还可通过土壤污染地下水,使水体变黑发臭和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污染。三是把养殖场粪便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导致粪便中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四是养殖场废弃物管理不善,导致蚊蝇孳生、细菌繁殖,造成疫病爆发。据化验分析,1 mL牧场污水中有33万个大肠杆菌、69万个肠球菌、1 750个产气荚膜杆菌以及伤寒、鼻疽、布氏杆菌等致病菌。五是我国只有少部分养殖场采用沼气发酵设备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大部分养殖场均没有采取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2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策略

2.1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体系建设,为农业环境保护提供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在统筹城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应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环境保护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并在各级政府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加大农业环境保护力度。构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在面源污染高风险区建立监测站,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开展污染高风险区的面源污染现状调查,提供全面的可靠信息。

2.2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集约、高效、节约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拓宽农业资源利用的空间,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综合利用力度,缓减人口持续增加而人均资源日趋紧缺的矛盾,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应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其技术包括减量化生产技术、生产资源再利用技术、资源化利用废弃物技术,即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技术、农牧结合生态农业模式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

2.3 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启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各级农业及肥料管理部门应制定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施肥区划,采用平衡施肥、深施、水肥一体化管理等措施,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避免化肥的过量使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使用范围,加强配方施肥指导服务,推进配方施肥进村入户到田。研发新型肥料产品,鼓励农民多使用有机肥,集成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提高用肥精准性和利用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科学施肥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力争到2020年,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2.4 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

植保部门应加强农药使用管理,规范农民用药行为。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健全高毒农药可追溯体系。加大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研发、推广和应用力度,实现科学用药和精准施药。植保专家应深入一线,加大培训力度,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2.5 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实施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总结推广一批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典型模式。充分考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和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布局,制定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防控政策。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式,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生态循环水养殖及大水面网箱养殖底排污等水产养殖技术。结合我国畜禽养殖小规模、大群体与工厂化养殖并存的特点,采取能源化利用和肥料化利用相结合,推动养殖过程清洁化、粪污处理资源化、产品利用生态化。力争到2020年,75%以上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区)配套建设废弃物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

2.6 深入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秸秆利用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推进秸秆“五料化”利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推广秸秆收集、粉碎还田、青黄贮饲料化等技术。建立秸秆收储运输市场化机制,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在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加大农业环境监测力度,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力争到2020年,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的目标。

2.7 推动高标准地膜的推广应用,解决农田残膜回收技术难题

加快生态友好型可降解地膜研发,制定使用可降解地膜的激励政策。加快地膜残留捡拾与加工机械研发,解决农田残膜回收技术难题。严禁生产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地膜,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力争到2020年,實现当季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的目标。

3 结语

农业面源污染已严重威胁着农产品质量和粮食生产安全,制约着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着社会民生和人类生活。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实施依法推动,号召社会参与,强化技术支撑,狠抓监测监督,多措并举,协调落实,才能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许丽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J].科研,2016(12):43-44.

[2] 柴世伟,裴晓梅,张亚雷,等.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6):192-195.

[3] 李秀芬,朱金兆,顾晓君,等.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81-84.

[4] 饶静,许翔宇,纪晓婷.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8):81-87.

猜你喜欢

面源畜禽化肥
泰国批准化肥涨价
科学解决面源污染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农业面源污染不可忽视
潮汐水网区水环境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早春预防畜禽感冒五措施
各种农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经济效益对比情况一览表
农业面源污染的减控措施与监控体系建设对策
如何做好春节期间畜禽管理
史上最难的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