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04-26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我们就像大地上的一棵小草、一株小花,不能只看到自己,还要看到大地和天空、看到阳光雨露、看到其他的小草小花。每一棵花草都有自己特别的美丽,大家共同生长,彼此保护,一起点缀大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果地上只生长一株植物,世界上只有一己独大,那我们的世界就是沙漠,我们的人生就是绝境。
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前不久的辞世,把人们的心思再次拉向了“财富与人生”这样一个颇具吸引力的的话题。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洛克菲勒家族的三代人创造了一个辉煌的财富神话,生动地展示了“美国梦”的现实个案。当人们仰慕于这个家族对“富不过三代”怪圈的成功跳脱时,往往将其成功视为一种家族的“荣光”,而难以看到它实际上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产物。洛克菲勒家族的崛起,完全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在美国的迅速发展,可以说,第一代洛克菲勒正是敏感把握到了大工业时代的走向,以集团式经营取代了过去的零散生产模式,因而获得了手工业时代不可能出现的“爆发式”财富积聚。所以,洛克菲勒家族的发家致富,其实是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和需求,他们的成功,主要不在于商人的精明和技巧,而是对时代的敏感与先机的把握。
如今的社會已经步入了后工业时代、大数据时代,未来更将迎来一个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社会乃至万事万物的“互联互通”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近来出现的“反全球化”声浪,与其说是传统社会的回归,不如说是全球化更加深化的体现。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人类别无选择地要缔结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此相应,以彰显个体价值最大实现的“美国梦”,也会成为历史的一页;现在和未来的社会文化,需要的是体现人类整体利益、实现全世界所有人生命价值最大化的“世界梦”。而每一个国家、每一种领域、每一个行业的命运兴衰,则取决于自身发展模式和价值观与人类的“世界梦”之间的相应度——那些越能体现更多人利益、容纳更多人需求、实现更多人价值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才会越有生命力与发展潜力。
要想把握这样的时代先机,需要建立一种超越而无限的价值观,以此赋予我们不断发展的潜能、实现更大梦想的机遇。
我们生活在缘起相依的世界
从佛法智慧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世界,在时间轴上是无常而无限的,而在空间轴上则是缘起相依、自他不二的。
当孔子站在奔流不息的河边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他看到河水的时候,既看到了无常,也看到了无限:“逝者如斯夫”——河水一直在流动,这是无常;“不舍昼夜”——昼夜不停地相续,这意味着无限。那么,当我们看到一条河的时候,是否能看到它的过去与未来,能感受到世界与自己的联系?
今天的河水,前几天可能在南京,也有可能在武汉,再前几天可能在重庆,再以前它可能在新疆,而更早的时候它可能在天上。也就是说,此时此地的河水,已经包含了千变万化的过去,跨过了千山万水,经过了千家万户。今天的河水,几个小时以后、几天以后、几个月以后会去哪里?它也许已经融入了大海,也许转入了支流,也许被用来灌溉庄稼,也许会被人汲取、被动物饮用。
但是我们看到水流的时候,很难从现在看到它的过去,从现在想到它的未来。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只是需要喝水的时候,需要洗衣服的时候,需要洗澡的时候,才会考虑到水龙头里有没有水,这个水干净不干净,水量够不够用。也就是人们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对自己有没有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不能很准确、全面、深入地去了解一件事情的本质,认识到其完整价值。
比起一条河流,我们生命的过去与未来、这个世界的过去与未来,是更加复杂多变、深奥难测的。如果用短视、局限的眼光看问题,用“自我中心”的心态看世界,就会发现人生、事业和世界,处处都充满了矛盾对立。想要为自己就不能兼顾他人,想要赚取高额利润就无法避免竞争的残酷,想要事业的成功就无法保证内心的平静幸福……
实际上,所有的矛盾对立都不来自于外在,而来自我们内心。
时时刻刻、如影随形,我们的生命都被无法穿透的自我之所蒙蔽。对自我的执著导致我们不能从他人、从全局、从无限时空的角度来看待一切,非常容易被眼前的利益得失所迷惑。当我们一心考虑如何更快、更多、更好地获取个体利益的时候,就会将他人的发展视为竞争,将利益冲突者视为障碍,将社会责任视为负担,将人类共同福祉视为虚妄。这种自他对立、短视功利的价值观,不仅会掩盖生命的无限性和整体性,而且会使个体发展遭遇必然来临的瓶颈,甚至是灾难。比如金融危机,比如战争,比如恐怖主义。即便在切身可感的范围内,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投资项目乃至一份合同的签署、一名员工的安置,都会带来两难的困惑。
要想摆脱种种困境,只有建立起更加超越和广大的价值观,用缘起相依、自他不二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用美美与共、感恩欣赏的心,创造一种自利利他的发展新模式。
天空和大地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其广大无限、平等包容。世界上无论是山岳河流、大树小草、东方人西方人,都能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得到大地母亲的哺育。我们就像大地上的一棵小草、一株小花,不能只看到自己,还要看到大地和天空、看到阳光雨露、看到其他的小草小花。每一棵花草都有自己特别的美丽,大家共同生长,彼此保护,一起点缀大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果地上只生长一株植物,世界上只有一己独大,那我们的世界就是沙漠,我们的人生就是绝境。
真正的创新是内心的慈悲
佛法赋予我们一双慧眼,看透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世相,也看清瞬息万变、自相矛盾的内心。当我们不仅看到自我的存在,也能发现他人的存在;当我们不仅追求自我的发展,也能顾及他人的苦乐;当我们不仅为个人成就而奋斗,也能为人类命运而思考,这种生命整体性的智慧就能启发内心的慈悲。
慈悲犹如生命之泉、不死之药,它不是对众生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生命一体的觉悟,是持久快乐的源泉,是战胜恐惧的利器,是打开心锁的钥匙,是保持活力的秘方。真正能够把所有的人、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自己要去关心、照顾、利益的对象,我们的心就是没有分别的心、没有界限的心,就能够以一颗平等的心、包容的心、清净的心去善待所有的人,善待所有的众生,善待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我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就会直接、间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我们的生命就会越来越彰显出其无限的价值。
当慈悲之心生起,我们就会懂得,真正的创新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不是新产品的开发,不是新理论的发明,而是内心希望这个世界更美好、希望身边的人更快乐、希望社会更清明、希望人类更幸福,为此去想尽一切办法、付出所有的努力,辛苦遍尝,无怨无悔。如果不是这样,把创新的动力都寄托于对外在事物的追求和占有上,那么一旦外部对象变化或失去的时候,我们就会丧失创新的动力乃至继续生活的勇气。
拥有慈悲之心,我们就会拥有欣赏、分享他人生命光彩的能力,就能消除嫉妒、恐惧、不安、焦虑。如果不断去分享别人的成功,分享别人的喜悦,分享别人的经验,分享别人的快乐,我们对别人的成就、成功就能够产生一种深刻的自他不二的共鸣——他人的成就会成为我们的成就感,他人的美满会成为我们的幸福感,而不会觉得这些成就、喜悦、经验都是别人的,跟自己不相干,甚至认为他人的快乐是自己痛苦的根源。
佛菩萨看众生,都是庄严平等的;佛菩萨看世界,都是圆融无碍的。因为佛菩萨的内心是平等的、圆融的、清净的,所以他们看到的人间犹如极乐净土,充满了和谐安宁。我们每个人眼里的世界,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竞争、压力,矛盾、痛苦,迷茫、无奈,正说明了我们内心世界的欠缺和无明。如果能把个人有限的生命放置于人类整体生命之中,把充满矛盾的身心融入佛菩萨、圣者的大圆满、大光明境界,那么身与心、自与他、个体与世界、现在与未来,都能融会贯通于广大包容的心灵世界,所有的差异不再是一种对立,而是如华藏世界般重重无尽、法法相即,亦如帝珠之网光光相映、互融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