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设计中的空间体验营造

2017-04-26王志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展示设计人文精神

王志阳

摘 要:在19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量具备直接功能目的的建筑成为主流,“功能主义”思想在当时逐渐得势,占据空间设计思想高地。“功能主义”这一空间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他和他的追随者们认为“只要功能不变,形式也就不会变”。在沙利文看来,建筑功能是具有确定性的,例如谈及住宅,一定要先想到通风、光照、卧室客厅分布等具体而实用的问题。“功能主义”主张建筑的设计应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先要规划和满足建筑的功能之后,才考虑与之相吻合的形式外观,从而达到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在“功能主义”的众多拥趸之中,包括后来作为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的勒·柯布西耶等,甚至当时的博物馆建筑实践者,也都强调博物馆空间中功能至上的设计思想,一批又一批强调功能价值的博物馆建筑落成。

关键词:空间体验;展示设计;开放化设计;人文精神

一、博物馆的体验空间

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实践之后,当代建筑思想开始转向多元化,人们不再纯粹地将建筑空间看做功能和理性的演绎,而是寻求以“建筑使用者”为观感的主观感受。空间体验,源于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现代制作业的发展使物质产品需求能力得到满足,而科学技术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则使精英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之间的隔阂不像以前那样明显和突兀了。之前处于权威知识传授者地位的文博机构也必然走向转型,取而代之的是体验经济的盛行,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增加体验,空间设计和博物馆设计同样需求体验。

正如现代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所说:“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体验建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人通过五官收集对空间的抽象感受,最终汇集到大脑,在经过自我对话,升华成具体结论,完成空间体验,实现了人与环境的联结。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空间体验是令人愉悦的,同时产生一种艺术感染力。

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长篇累牍的文字描述、多媒体展示手段运用、阵列图形和展品都使我们的博物馆变得越来越单一化,也越来越枯燥化。这与博物馆的对象策略不无相关——从早期的展品中心策略,到后来的信息中心策略,乃至发展到了现今的观众体验中心策略,博物馆的价值取向也从以博物馆为本位转换到了以参观者为本位。根据这一转变,对于博物馆设计来说,如何将以静止不变的展品为设计中心,转换到以不断变化运动的观众为中心,从注重展品和信息传达,转换到增强观众空间体验过程中的愉悦度,都成了提升博物馆设计新方向的重要参考。

吉贝尔豪森认为:“建筑即博物馆,是建筑构造赋予了博物馆意义。建筑从观念和物质上决定了参观的条件。它不仅构造了展览的框架,而且塑造了参观者的经历。”传统的展示空间中,由于功能的高定位,所以多采用集中展示展品和信息的模式,以至于削弱展馆形式,最终造成“千馆一面”的恶性循环——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脑海里会产生博物馆都应该是同一种形式的想法,即展柜、展板與展品三者结合的固定空间组合样式,这种单一化的展示形式无疑会逐渐丧失空间感染力;再次,观众面对大量信息只能选择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使人产生疲劳感,打消观众的参观积极性。

二、经典案例

注重博物馆自身的功能属性,还是注重空间体验多元性——这并不是此消彼长的问题,大量的设计实践印证了空间功能和空间体验可以和谐共存。例如著名建筑师李伯斯金的犹太人博物馆——这座无声的巨大博物馆,向每一个参观者叙述了其背后蕴含的悲怆历史,上世纪80年代,当柏林政府决定扩建犹太部门并最终采用了李伯斯金的方案后,一座成熟完整的体验式博物馆建成。

李伯斯金在这座博物馆的表达中,运用了大量非语言表达形式,借助这一手法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的空间体验。例如在讲述犹太人的流亡主线过程中,在室外设计了一座小型花园——霍夫曼花园,这座“花园”由49根水泥柱构成主体,每根水泥柱的顶端种满植被,对观众而言,顶端的植物可望而不可及,并永远不能扎根地面,由此揭示犹太这一身受苦难的民族,几千年来流离失所的悲伤记忆。等到水泥柱顶端的植物长大,以致盘根错节,这又象征了散布全世界的犹太人经历种种磨难后又团结成长。李伯斯金还将花园地面和49根水泥柱都设计为倾斜的,参观者漫游其中,很容易产生迷失方向、天旋地转的错觉。这一手法是希望让参观者切身体会到犹太人流离失所的迷茫,以及流落到一个陌生国度的感受。

另一个凸显空间体验的例子,李伯斯金在向观众传达大屠杀的震撼时,并没有采用传统博物馆中的一贯手法——即使用大量恐怖的文字图片记录或是影像记录,通过这种方式“恐吓”参观者,强行让他们感受大屠杀曾经的恐怖和血腥。而李伯斯金仅仅用了一座内部空空如也的高塔,就实现了展示功能和场所精神的传递——进入高塔的入口是一扇厚重的黑色铁门,在观众走进高塔后,伴随着沉闷的撞击声铁门随之关闭,观众像极了当年被关进集中营的遇难者,后退的道路被封闭,眼前只有无尽的黑暗,塔下伸手不见五指,抬头不见日月星辰,唯一的光亮来自于塔顶折射下来的光,沿着墙壁一点点下沉,当参观者走向顶端翘首以望,以期看到更多光芒,却发现在这座三角形的塔里,两边的墙壁愈加逼近和压迫,直至死角,此刻参观者感受到的只有无助和绝望。借此震撼无言的叙述方式,李伯斯金向参观者准确传达了欧洲集体意识中最痛苦回忆的恐怖体验——种族灭绝大屠杀,那一刻,所有的参观者被抽象还原的恐惧所支配,留下难以磨灭的体验。

从犹太博物馆中,参观者可以通过整个建筑体验到博物馆要传达的精神内核,那种亲身体验过的感受深深刻入人心。比起平铺直叙的传统展示方式,这种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三、实践策略

当下的博物馆建筑中,空间体验的参与,更多的意义在于改变传统展示设计中观众长期缺位的状态,甚至是突出参观者的主体作用,通过不同主客体实现交流,才能体现出文化建筑的人文内涵。而对于博物馆空间的体验营造,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主题开放化

传统博物馆设计中,主题往往十分明确,但也有过于单一的缺陷,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根据展览主题,将大量信息铺陈开来,一定程度上强迫参观者接受既定主题,使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辨别能力减弱,参观结束往往一头雾水,不知展览所云为何。

而在以参观者为本位的体验式展示空间中,设计者应该尽可能地把主题引申,使其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这样处理展示主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参观者的参与热情,毕竟“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观众自身知识构成不同、年龄不同等主观因素的制约,对展示主题理解产生差异,只要给予恰当引导,在传达主题的同时使参观者获得自身感悟,最终各自领悟的侧重点不同,但最终仍然殊途同归。

(二)展示信息序列多元化

传统展示设计过程中,往往将展示功能放在首位,展品和展板在展示空间中均匀铺开,连续不间断。这种设计手法虽然实现了基本的展示功能,但参观者面对此类展览时往往毫无参观兴趣,即使耐心观看其中一段,也很难坚持看完全部的展示内容——一成不变的展示节奏和视觉因素,极大地削弱了空间体验的活力和感染力。

所以,为了更好地增强展示空间活力和感染力,将展示信息按照一定疏密顺序展开,例如在紧凑的信息传达中夹杂一些大幅面的图片或是体积庞大的展品,这样就可以在庞杂的展示信息中穿插一些过渡空间,控制展示节奏——主要内容前后稀疏排布以烘托主题展品的重要性,相对次要而相似类型的展品和文字,则采用密集阵列,参观者来到面前可以集中观看研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参观者的视觉疲劳。

(三)参观路线曲折化

在影视剧中,被公认为俗套剧情的往往归咎于情节的平铺直叙。展示空间设计中,传统以功能和展品为视角的设计方法,惯于采用毫无波折的参观路线,使展览体验大打折扣,了无生气。而将参观者视角引入展示空间中,可以有计划地在参观路线中适当加入些许“转折”,这样一方面可以延长参观线路,有利于参观节奏的疏密控制,这种方式对于面积小的展示空间极为有利;同时由于路线延长,内容有所增加,观众的参观时间得以延长,避免出现参观结束仍意犹未尽的情况。

(四)空间物理形态多样化

与曲折的参观线路相结合的,是空间物理形态的变化。前文提及不同的参观线路会产生不同的展示参观体验,那么不同的空间形态也会使参观者产生类似的感受。早在中国古代,空间位面变化产生的不同空间体验就已深入人心——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当代展示空间设计中,结合不同形态的空间变化,可以使展示空间体验得到进一步丰富,而不同体积形态的展品,配合不同空间物理形态也会给参观者不同的展示体验。

四、结语

当今博物馆的设计方向,从功能转向体验,本质来源于社会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一味凸显功能至上、展品本位已经不能满足21世纪的社会需求。将空间体验引入到博物馆设计中,要集中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客观空间、展品媒介以及观众这一主观因素的和谐统一,更加注重博物馆的参与感和体验性,增强展示空间自身的感染力,以适应新时代的人文要求。

参考文献:

[1]段少策.博览建筑“服务空间”的开放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47-51.

[2]袁仁佶,王冬.從“功能空间”到“体验空间”——当代博物馆空间衍变的解析及思考[J].华中建筑,2016,(04):15-19.

[3]李茗茜.丹尼尔·里伯斯金的建筑创作理念与操作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9:1-88.

[4]李晶晶,周波.谈李布斯金与柏林犹太人纪念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04):291-293.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展示设计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基于服装橱窗静态展示设计研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