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大会热播后的思考

2017-04-26林至麟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会古诗词诗词

林至麟

1月29日至2月6日,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以下简称诗词大会)的文化比赛节目在央视科教频道连播了9场。诗词大会中出现的诗词、题目类型、选手表现、嘉宾评语等都受到观众的热切关注,节目播放期间掀起了电视节目收视小高潮。

诗词比赛激活国人诗心

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比赛宗旨,在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取得了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2017年2月,第二季诗词大会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一平台播放,收视率更是迅速上升。

据媒体统计,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成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该节目每期时长90分钟,在其播放时段内,全国数万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答题,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都刊发了关于诗词大会的文章,众多网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热烈讨论着古诗词鉴赏话题,在新浪微博上,诗词大会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了1亿次。节目中出现的诗词,引领观众了解诗词、温习诗词、感知诗词、领会诗词,从充满美感的诗词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诗词大会中出现的诗词,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涵盖数千年的中国诗歌。其中有表达质朴感情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展现盛唐气象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有表现革命情怀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节目激活了观众的诗词记忆与浪漫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

参加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人,他们中既有75岁的老人,也有7岁的孩子,既有高校教师,也有体力劳动者,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籍人士。观众们感叹赛场上的女选手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封评委老师为“大神”,敬仰评委老师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的才情。

在校学生选手在此次比赛中表现不俗,说明学生自身仍十分喜爱诗词。此次诗词大会的冠军武亦姝,是一位年仅16岁的高中生,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拥有2 000首诗词的储存量,并视南宋诗人陆游为自己的“男神”。她在“飞花令”这一环节中表现出色,受到观众的盛赞。武亦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常背诗词,纯粹是因为喜欢,因为古诗词里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的感觉”。武亦姝的例子不禁令人思考:如何尊重孩子的兴趣,如何为发展孩子的兴趣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这对家长、学校、社会来说,都具有启示意义。

学习诗词贵在应用

武亦姝所就读学校的语文教研组组长黄荣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当下学校的古诗词教育表示出极大的担忧。他认为,当前学校的应试氛围,使部分语文教师使用“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高效”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传统诗词被视为“语言考试材料”,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与练习,背离了“文学”和“文化”的本质。只有当孩子被兴趣引领而主动去学习经典的时候,当孩子不是为了升学考试去接触、学习和应用古诗词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在此,我们不妨看看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的“诗词大会”是如何做的。香港的诗词大会全称是“全港诗词创作比赛”,旨在促进古典诗词的创作风气、提高市民的文化修养,从1991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6届。该比赛分学生组与公开组,单年赛诗,双年赛词,参赛作品往往反映现实而不失古韵,例如去年的冠军作品为《定风波 抽湿机》和《定风波 重游赤柱,见美利楼墙外加装广告灯牌,蓝屋亦变黄屋,不胜唏嘘》,前者取材新颖,以细腻的文笔描述现代家庭电器抽湿机的功能,后者描写作者对小镇变迁的慨叹,原词如下:

雨酿春酣海气蒸,鞍山仙岭各潜形,耳畔清音非滴漏。知否?几宵虚室吸南溟,晓静抄经调笔砚。欣见,玉函沆瀣又盈盈,休养息机循物理。尤喜,隔尘网外不沾凝。(《定风波 抽湿机》)

重到城南隔数春,依然滩岸梦粼粼,小楫如梭穿海面。清浅,古楼何苦赶时新,昔日阿群来带路。无惧,华洋杂处语纷纭,烽火繁荣空记得。谁惜,一鸥飞去又黄。(《定风波 重游赤柱,见美利楼墙外加装广告灯牌,蓝屋亦变黄屋,不胜唏嘘》)

由以上两首词可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比赛突显了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旧格律新题材的创作虽然是“旧瓶装新酒”,但相比单纯的记忆背诵,创作比赛更接地气、更显才情,突出了诗词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谈到诗词的现实运用,江苏省汤汪中学语文老师丁文宏用诗的形式为学生写期末评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学生的期末评语中写道:“郁郁葱葱挡恶泥,红梅雪映志为梯,惜时勤问攻理数,抓紧钻研解困题。”“姜鹰宇宙任飞翔,澄静天空萬里香。文采丰盈才智显,精神饱满睿书藏”“刻苦读书寻妙计,专心听讲找宝刀。遵章守纪行为正,似锦前程快乐招”……这些评语拉近了诗词与学生的距离,带动和激励了学生参与诗词创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不过,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和学习诗词时,还需要拿捏分寸、注意方法,忌强迫孩子背诵诗词,勿过分模仿和追捧所谓的“冠军方法”,应以培养兴趣为主,扩大诗词在生活中的影响力与使用空间,发挥诗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寻文化共鸣,育生活情趣

诗词大会在媒体上热播,未尝不是在寻求一种文化共鸣。诗词大会百人团的成员,从三尺孩童到耋耄老者,他们因热爱古诗词而聚在一起。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老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浸润着诗歌的元素,可以说古诗词是凝聚民族共识、传承文化记忆的中介。

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对中华诗词的传承,这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建设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当下,任何国家若想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都必须在文化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学习古诗词不仅是个人喜好的问题,还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问题。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被挤到了教育边缘境地,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倾向于传授归纳诗词中心思想的答题技巧,倾向于由此衍生的默写试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令学生对诗词失去兴趣。许多家长过度专注于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让诗词歌赋这类丰盈心灵的文化载体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其实,学习诗词不仅使人灵秀,还能使人摆脱低级趣味,从而更加文明优雅地生活。在日常教育中,我们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平台与环境,让他们多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多接触优秀诗词,让孩子留心生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像诗人一样去思考生活。

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有能力去应对眼下的生活,还要让学生有能力去欣赏和期冀未来。著名作家阎肃曾说:“诗歌的好处是不分年龄、职业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下去,就能提升自己。我希望年轻人不要整天做低头族,不要把读书看做老土的事情。读诗是有好处的,这种好处不是为了就业,也不是为了拿奖,而是升华自己,增添情趣。”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用文化来滋润心灵。只有认识到学习诗词的重要性,才能让诗词教育生出“不管风吹浪大,胜似闲庭信步”的坦然、自信与从容。(综合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搜狐教育等)

(责编 周伟琳)

猜你喜欢

大会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第39届ISO大会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