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兴市2016—2017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作文

2017-04-26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铭记学会历史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好的事情你老记着,就可能没办法进步;坏的事情老记着,只能让自己更加狭隘。

一个人不能忘记过去,一个民族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与审题立意】

该作文题旨在强化同学们的三种意识:文体意识,即论述类文章写作的意识;逻辑意识,即围绕观点进行有条理地表达的思维;思辨意识,即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步,确定核心概念。材料第一句话指出“老记着”的缺点,不管“好的事情”还是“坏的事情”,“老记着”都会给自己带来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忘记。第二句话从个人和民族两个层面强调“不能忘记过去”,要学会铭记。“学会忘记”和“学会铭记”是材料的两个核心概念。

第二步,思考核心概念的具体表现及其本质,以培养我们的发散思维和概括思维。“学会忘记”,忘记的可以是财富、权力、名利、功劳;也可以是思想性格中的缺陷,比如成见、懦弱。“学会铭记”,铭记的可以是对生活的态度、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精神;可以是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如传统文化);等等。由现象到本质,归纳出核心概念的内涵:要“忘记”的是多余的、不利于自我发展的、悲伤的、暂时不需要的东西,它是一种有选择的放弃;要“铭记”的则是必备的、利于自我发展的、有价值的、时刻需要的东西。

第三步,思考为什么要“学会忘记”“学会铭记”,或者为什么该忘记的我们没有忘记,而把该铭记的忘记了。通过思考为什么,培养自己的因果思维。

第四步,思考两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可以是条件关系,比如只有忘记贪念,才能铭记尊严、良知;可以是选择关系,比如在着眼未来、忘记成见的同时,必须铭记过去的教训;可以是递进关系,比如要溯其来处、铭记过往,更要启其未来、忘记成见。

最后一步,思考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忘记”和“铭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经过这五步,对“学会忘记”“学会铭记”这两个核心概念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写作时,将以上五步的内容按逐层深入的逻辑思路取舍整合、连缀成文即可。既可以从单方面立意,学会忘记或者学会铭记;也可以更为辩证地去立意,谈忘记和铭记的关系。相对来说,辩证立意更为深刻,层次更高,得高分更容易。比如:铭记民族之魂,方能在融入世界时忘记我们不需要的;忘记眼前的荣耀,才能始终铭记初心。

【评分标准】

完全切合题意,思路清晰,说理透彻,可给52分及以上。

符合题意,有理有据,依据文章结构和语言,酌情给43分到51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和表达稍有问题的控制在36分到42分之间。

内容切合但文体不当的,控制在40分以下。

雁渡寒潭不留影

《青蓮觞咏》曾云:“风过流竹,风去而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不留影。”单观此二句,似乎是告诫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定力,忘却世事纷扰,不给心以负担。此时定会有西方的先哲站出来反驳:遗忘是一种逃避,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那么遗忘和铭记,是否真是彻底的对立面呢?

遗忘和铭记似乎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公子小白忘记管仲的一箭之仇,而重用管仲为相,终开创一番霸业。江淹铭记自己“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一纸英华,终江郎才尽,为人不齿。中华儿女铭记近代的屈辱,奋力拼搏,终再续辉煌。英国的老一辈铭记帝国往日的荣光,竭力支持脱欧,终“背叛了年轻人的未来”……在历史长河中披沙拣金,而铭记和忘却的抉择仍难以把握——真的如此吗?

显然并非如此。文章开篇的两句话,仍有后文:“智者听声观影,知其意而会于心。”也就是说,经历过的事,并非什么也没有留下。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消散虚浮的表象,而去吸收真正的精华和意义。

由此可见,铭记和遗忘并非截然对立的,它们往往在个人的成才和世界的发展中相辅相成,对待过去,对待历史,需要心的选择。

我们不妨用这种眼光再来细勘前文的例子:江淹选择记住了世人的赞誉和远播的才名,而忘记了博览的经典和情感的深度体验,才会导致中年的失意和晚年的无名;中国选择忘记对列强的仇恨,消融内在的创伤,而记住了苦难中国奋强的愿望,不计前嫌发展对外关系,才不断发展和进步。

那么,在人生道路上,世事芜杂烦心,如何去有效、正确地选择遗忘和铭记呢?

答案很简单:倾听内心的声音,保持心的清明,细细分辨,过去的喜悦里,哪些只会带来片刻的欢愉,却让人徒余贪恋之情而不思进取——这便是需要遗忘的;过去的痛楚里,哪些能够忍受,使人保持清醒,并在心上逐渐结成一副坚硬的铠甲,使我们更加坚定——这便是值得铭记的。

雁渡寒潭不留影,刹那惊鸿留于心。去遗忘虚无短促的雁影,记住人生真正的惊鸿。

得分: 55分

开头段结尾的提问,设置了充分的悬念,吸引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一起思考。其后摆出的种种事实再次强化了对问题的思考。“智者听声观影,知其意而会于心”一句是文章立意之要。随着行文,读者看到了大智慧者应有的举止。后半部分关于如何去做的思考,使文章形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结构,毫分缕析,警醒读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全文保持了一种思辨与文学的巧妙平衡。诗意的标题、诗意的开头让文章于第一眼即显得不俗,一以贯之的文思,让文章读来“唇齿留香”。在保持整体说理的前提下,作者在语言的理性之外赋予了一定的诗意,文学性语言的首尾呼应,更显得文采斐然。

前行与回首

网上鸡汤文一抓一大把,有时也让人困惑。你先是被告知,既不可沉溺往日荣光又不可空叹故去悲情,觉得在理;又看到,人不能忘记过去,也觉得在理。谁错了?我看都没错,无非其中道理非心灵鸡汤三言两语能解。

回首过往与奋力前进向前看,二者不但不矛盾,还应该结合起来。

清朝人显然是不通晓这一点的,先是自以为天朝上国,被英国打得落花流水。天朝迷梦幻灭后,又光知道自己已经败绩,以致软弱无能。到了民国也没好到哪儿去——新文化运动一来,旧的倒是抛了,可又抛得太过,金玉与破烂一同扫进了垃圾堆,以致文化的流失。

我想,回首时是否停下了脚步,是沉溺过往与铭记历史的分水岭;是否愿意回望一眼走过的路,是背叛过往与革故鼎新的分界线。

我们当然要铭记过去,无论民族或个人,都可以在过去中吸取经验教训,以防悲剧重演;也可以在旧书架中读到新文章,获得新的启示。凯恩斯认为:“希望在前方拉着我们,过去在后面推动我们。希望是动力,过去是后盾。”铭记过去,时常回首,方不迷失自我,有些必须要记得。

同时,过去应当是一本工具书,而不是我们心灵的归处——该抛的就要抛掉,抛掉过去的成功以保持清醒,切断过去的悔懊,无使自己狭隘。

“忒修斯之船”的谜题告诉我们,我们是过去与未来的媒介,我们正是在不断洗涤过去又存留过去的过程中塑造了自己。当过去的枯枝落叶洗净,金珠玉玑留下,那留下的,便构成了我们的底蕴与素养。

英国洗涤了君主专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却保留国王维系忠诚与荣誉;法国时尚产品日新月异,却不忘应用手工这一古老的制作方法。

“前行与回首,就像日神与酒神那样,既矛盾又协调,我们都想抛却过往全力前行,但那样,狄俄尼奥斯将使你陷于冥迷,因此你需要阿波罗,他把你回归到个体意识,而个体存在的形式,便是回首过去。”我想,鲁思·本尼迪特这段诗化的学术语句很好地诠释了要向前看、也要回首过去的原因。

请踏上你无休的征程,把你脚上所牵绊的过往除去;但当你奔跑得太快,快要迷失方向,不妨回眸,过去可以是神性的警告,也可以是慈爱的双手。

着眼未来,铭记过去。让未来成为你的翅膀,以过去作为你的法典。

得分: 52分

文章在前行与回首中巧妙地保持了一种均衡的态势。作者在开头入题之后即用清朝的一味守旧与新文化运动矫枉过正般的忘记来进行对比,辩证地指出了绝对地偏执于一点的不足和危害;其后的部分用凯恩斯的名言与推理得出小结论“记得必须记得的”,同时用英法两国的实例和本尼迪特的话再次从实例和学理上讲清了两者的辩证关系。递进式的结构大体晓畅。结尾一句更掷地有声,让全文上升到令人信服的地步,再次强化了观者的认识。

缺憾是文章开头段似乎并没有起到破题入题的完美效果,同时,中间几段过度分段,使得语言结构变得有些松散,也影响了原本严谨的论证思路。结尾两段的内容稍稍有些重复,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文脉的顺畅性,读起来略显拖沓。

溯其来处 启其未来

过去是现在与未来的根,不忘過去、不忘根本,才能立足基础、迎头向上;未来是浩瀚无边的星空,唯有创新与发展,才能开启更璀璨的未来。因此,我们既要溯其来处,不忘根本;也要启其未来,不固守过去。

古往今来,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都是在不忘过去、不忘历史的根基之上向前发展的。屠呦呦不忘中药之本,从《本草纲目》中获得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最终造福万千世人;秦朝不忘诸侯纷争的历史,为防止再次分裂,毅然摈弃分封旧制,开创新制,维护统一;中华民族不忘抗战历史,不忘血与泪的苦难过去,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不忘过去与历史的同时,才能为未来提供新的契机。而那些忘本之人、忘本之国,终将如流星一刹,湮灭而无所踪迹。

然而,“不忘”并不是固守过去,因循守旧。“不忘”的目的是为了启其未来。倘若“溯其来处”变成了“只有来处”,那么就会受到过去的局限,无法进步。方仲永牢记昔日美誉困囿名声之中,却再也不能写出富有才气的文章;德国只看到昔日的辉煌,发动战争、残杀友邻,妄图征服欧洲,却落得惨败的潦倒下场。因此,我们不能因循守旧,为过去所麻痹。我们要有更远大的视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应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以开启一个更明亮的未来。

“溯其来处,启其未来”是在不忘过去也不只记得过去的情况下,以历史为梯,登上新的高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以不忘过去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又以“中国梦”的崭新罗盘为导向,不忘来路,以启未来。世界各国不忘20世纪两次大战的惨痛教训,也没有因此避世、拒绝与他国交往,而是和平发展、友好互助,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浪潮下携手并进。无论过去和历史的好与坏,我们都不应忘却,因为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来处”;而不忘来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批判继承和发展历史与过去,因为我们终将抵达的是“未来”。过去如同一根脉络连接我们,“不忘记”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与坦然;而未来如同灯塔指引着我们,我们要去不断发展自身,追逐希望的光亮,憧憬未来。

“溯其来处,启其未来”,不忘过去而不受困于过去,尊重历史而不固守历史,我们终将走向璀璨的未来。

得分: 47分

文章开宗明义,开门见山,观点的提出极为鲜明直接。作者较准确地把握了“不忘初心”“方得未来”的要义,且在第3段中将自己心目中的“忘”与“不忘”进行了概念上的辨析。但是,第4段联系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思路稍显混乱,后半部分对如何做到“不忘”阐述得不够详尽。

文章在议论中选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说理,虽然增加了容量,起到了一定的支撑效果,但有堆砌材料之嫌。第2段和第4段中的不少例子只是就事说事,未能结合材料很好地展开思考、生发议论。如秦朝摈弃分封制之例,分析不透,立论偏差;所选方仲永事例有常识性错误嫌疑,有待斟酌。

猜你喜欢

铭记学会历史
一生铭记
Watch the Performance and Keep the Mission in Mind 观看演出铭记使命
山河铭记
学会分享
新历史
奉献,来自铭记于心的职责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