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游对楚石通达佛理的影响

2017-04-26马义明温斌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6期

马义明+温斌

摘 要:元代著名诗歌僧楚石自小即在浙江生活,在这期间曾经在杭州、湖州、海盐生活,活动范围仅限于浙江一省,个人活动范围较小。纵观楚石一生,第一次走出浙江省,就是从他二十八岁时受英宗诏书缮写《大藏经》离开浙江北上开始的。对于楚石来讲,佛理上的通达该是最此番北游最大的收获。楚石对佛法的理解与认知,在北游过程中得到了极大加强,成功摆脱了名相的束缚,楚石从一名普通的僧人变成元叟的弟子,成为了“妙喜五世”。北游对楚石通达佛理的影响是如此巨大,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关键词:楚石;北游;佛理

作者简介:马义明(1991-),男,辽宁沈阳人,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学史);温斌(1966-),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2

元代著名诗僧楚石自小即在浙江生活,九岁离俗,于天宁永祚寺出家,跟随讷翁谟禅师学习经论。不久便前往湖州崇恩寺,依晋翁询禅师。晋翁询禅师是梵琦禅师俗家时的族叔,与当朝魏公赵孟頫往来甚密,赵孟頫是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亡后入仕于元,深受朝廷器重,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名满天下,影响颇大。赵孟頫一见楚石,非常喜欢,出钱为他买了僧牒,使他得以正式剃度。

楚石28岁之前曾经在杭州、湖州、海盐生活,据《楚石梵琦禅师年谱》,其个人活动范围较小,仅限于浙江一省。一生第一次走出浙江省,就是他二十八岁时北游开始的。时年英宗下诏书召集全国僧侣赴京缮写《大藏经》,询问赵孟頫的意见,他对楚石颇为欣赏,加上楚石也小有名气,于是推荐了他。

这次北游历时两年,楚石走了大半个中国,回到江南之后将这一过程中所写的诗歌综合在一起,编成《北游诗》一书。恰是在这两年北游的过程中,楚石在修行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楚石北游前一年,即至治二年,时称天下老和尚的临济宗十六世、妙喜第四世高僧元叟行端主持径山兴圣寺万寿禅寺,楚石出家后,由于一直与经论打交道,没有受过本色钳锤,因此他自知滞于名相,未能尽去缠缚,闻讯后前往径山参叩元叟,询问佛法。

行端俗家姓何,字景元,一字元叟,自称寒拾里人,临海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正初前后在世。年十一,出家于馀姚之化城院。主径山作大护持者二十年。行端工诗,有寒拾里人稿《元诗选》传世。元叟的禅教特色,并非死咬话头,更注重机锋,非常注重弟子自我的感悟。

同样,面对楚石也不例外。

“师(楚石)往参叩,问:‘如何是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叟遽曰:‘言发非声,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师拟进语,叟震威一喝。师愕然。”(《续灯存稿》卷五,《卍新纂续藏经》84册701页上栏。)元叟以原话反诘,楚石不明所以,正想继续问话,被元叟喝退,于是群疑塞胸,如填巨石。行端所主张的悟禅方式为“自悟”,显然,行端更希望楚石以自己的方式领悟佛理而不是依赖别人的讲解。

没过多久,楚石就开始了耗时两年的北游,可以想见,“群疑塞胸”的楚石此时急需有大能答疑解惑,然元叟已将其拒绝,对于这样一种情况,一番“北游”不失为明晰群疑的一种尝试,元大都是元王朝中心所在,寺庙、僧人数量庞大,在这里,说不定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次北游,对楚石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启程北上初期写的《扬州》“已无红药过琼花,惟见高楼酒幔斜。二十四桥今夜月,尽情分附与琵琶。”两年后楚石结束北游,回返浙江的时候也在扬州写了一首诗《大热泊扬州》“南船不耐火云蒸,小住须凉看广陵。珠蕈有纹摇细浪,翠瓜无滓嚼寒冰。平山堂下风初到,后土祠前月欲升。听彻梅花三弄角,只今身是太原僧。”第一次在扬州,楚石一副“游客心态”,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与一般的诗人别无二致,这一时期,楚石对于佛理处于“群疑塞胸”的境界。待到两载北游归来,楚石的心态明显更趋通达,与两年前相比,楚石更像个“和尚”。

楚石对北方风土人情的描写有环境气候、生活景象、文化历史等几类。

描写环境气候的有“赤日不知夏,清霜常似秋”、“积雪经春在,轻霜入夏飞”等。

描写生活景象的有“凌晨握鞭出,薄暮打球归”、“翠袖调鹦鹉,金鞭控骆驼”等。

描写文化历史的有“世祖起沙漠,临轩销甲兵”、“胡儿双眼碧,惯读左行书”等。

楚石曾经以天马(天马原型为大宛胡马,别名汗血马)、孔雀、鹦鹉、狮子、虎、象、骆驼七种动物为题写了七首诗。这些动物都是久处江南之地的楚石未曾见过的新鲜事物,“初见骆驼笑且惊,陆云可使绝冠英,”让楚石眼界大开,“鹦鹉为禽性颇灵,舌端衮衮诵《心经》。”又在对具体描绘对象的描写中加入了佛理的元素,这既体现出楚石与其他诗人截然不同的创作特点,也反映出楚石本人对于“群疑塞胸”之事的念念不忘,在整个北游过程中,这都是压在楚石心头的巨石。

这些与江南故地截然不同的体验,给了楚石本人极大的震撼,在思想上给他新鲜的刺激,促使楚石打开思路,与固有的思想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北游诗》中赠人诗不在少数。有《初入经筵,呈诸友三首并序》、《南城郭冀州在南方时,余尚小,抚若己子,常受其家供养》、《访虞伯生待制》等篇。一般说来,诗人写诗赠人,非亲近之人不得,在楚石的所有赠人诗中,送北游前故人的只有少数几篇,大部分都是送与北游后,在大都、在上都认识的人物。而且他新认识的人物不局限于僧人,朝廷的文官、武将、使者;豪门公子、皇族近亲、甚至皇帝本身都是楚石赋诗相赠的对象,从楚石的诗中可以看出元王朝上层人物对他颇为重视,而楚石本人對于元王朝的统治也并无异见。这可能由于元王朝本身就是崇佛的,楚石自己有言“世祖皇帝混一天下,崇重佛教,古所未有。泥金染碧,书佛菩萨罗汉之语满一大藏。”,与世祖相比,他的后代对崇佛之事亦不遑多让,楚石之所以北游,就是受时任皇帝英宗诏书赴大都缮写《大藏经》。

在大都,楚石曾参与佛教界的盛会,楚石有诗《览麻坐上听众国师持论》“国师持论意何如?弹指声前并扫除。无着天亲闻得妙,许询支遁敢崇虚。三乘直截僧蕃语,四种空留梵志书。问答纵横君未解,能知冷暖水中鱼。”描绘了与众国师共处一堂的景象。无着天亲指无着(阿僧伽)、天亲(婆薮盘豆,婆修盘陀),是佛祖的名字。许询是东晋玄言诗人,支遁是东晋时精通道学、佛学的名僧。梵志书指佛典《尼拘陀梵志经》。三乘指佛教中佛陀的法教,即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大乘(菩萨乘)。四种指佛陀有时候也依修行方法分四种来教导。这首诗反映了楚石对佛理上的一种认知:不管是怎样的佛陀,怎样的讲经说法,最终对世界本源的理解反而远不如水中之鱼。这倒与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有异曲同工之妙。楚石也真正了理解了行端对他问题的回答,佛法的认知,最终还是要依靠自我的思考与领悟,这为他最终开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载北游,楚石的游览之路不曾停歇,他对佛理的思考也不曾停歇,功夫不负有心人,北游第二年,即泰定元年正月十一日拂晓,楚石听到崇天门西城楼上鼓声大作,忽然汗如雨下,豁然开朗,对名相的疑团彻底解开,大笑道:“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并做一偈: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札虚空就地崩。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这一事件,是楚石修行过程中的一大突破,楚石对佛理的认知上了一个台阶。

楚石东归后,再到径山参叩元叟。这时的楚石已与两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果不其然,元叟看到楚石气貌充然,笑迎道:“如来的西来密意,你已经得到了,大事了毕,为你高兴。”(“西来密意,喜子得之矣!”)楚石得到元叟印可后,在径山说法,语惊四座,被称为妙喜五世。从元叟对楚石的态度不难看出,楚石对佛法的理解与认知,在北游过程中得到了极大加强,成功摆脱了名相的束缚,楚石从一名普通的僧人变成元叟的弟子,成为了“妙喜五世”。北游对楚石通达佛理的影响是如此巨大,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吴定中、鲍翔麟,楚石北游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2]顾嗣立,《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文琇,《增集续传灯录》[M].

[4]通问,《续灯存稿》[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