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王朔小说逐渐式微的原因

2017-04-26马彩霞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6期

摘 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朔无疑是文坛上大家关注的焦点。他的小说创作,影视参与以及充满个性的文学评论所形成的“王朔现象”已远远超出了文坛的范围。然而,在当下王朔似乎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的小说也不似当年如此受读者追捧,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文学产品的多元化对他的小说的冲击;王朔小说创作自我风格的转变等等。

关键词:王朔小说;式微;产品多元化

作者简介:马彩霞(1992-),女,山西运城人,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1

王朔的小说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风靡一时,他的小说用反讽、调侃的语言构筑了一个又一个的市民世界。他的小说不像以往的小说一样依据传统规范来结构作品,處处显示了颠覆的状态,从语言到内容都破坏了既定的模式,这种破坏力和颠覆性在思想刚解放的年代满足了人们的好奇,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却呈现了不同的风貌。二十一世纪以后,王朔出版的小说相比二十世纪末少了很多,而且影响力一再下降,不仅新作为人诟病,就连以前的那些受人欢迎的作品也不被读者所看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固然与当下的文学市场有关,但他自身的创作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正是这内外因造成了王朔小说的逐渐式微。

(一)文学产品多元化下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定型,文学的商品化和世俗化愈加突出,既然是商品化,那么必然会依据商品模式进行批量生产,这就造成了作品数量、类型的大幅增加。如果说当初八十年代大陆的通俗文学还靠港台文学的传入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的话,那么现在文学产品的多元化足以满足读者各式各样的需求。就小说而言,言情、武侠、宫斗、穿越、悬疑、都市、乡村、官场、科幻等等各类题材几乎是应有尽有,而且针对不同的性别、年龄、阅读层次都有海量的作品出现。

不仅文学类型多元化,文学的载体也是日益增加。报纸期刊杂志等纸质读物已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在科技的推动下,网络文学的盛行不仅给作家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也可以让读者直接在网上就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而且读者能够即时评论并和作家达成对话,作家作品读者的距离大大拉近。另外,近几年手机读物的出现更是让人们在随时随地都能够接触到文学,文学不再是束之高阁,而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在多元化的文学产品丰富文学市场的同时,也造成了文学自身的平面化、碎片化。一个作家、一部作品要想脱颖而出产生轰动效应几乎是难于上青天,这不仅是文学自身的多元化造成,也与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有关。上个世纪,报纸、杂志、书籍影响着人们的业余生活,而当今电视剧、电影、话剧等等充斥着人们的闲暇时光,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文学逐渐趋于边缘化。所以说在这个文学边缘化而又多元化的时代中,作家、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王朔自然也不例外。一个作家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作品说话,不仅作品内容要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形式也要不断变化,如果都是千篇一律,那么有什么理由让读者在多元的选择下去欣赏这种重复呢。而王朔此时的表现又是如何呢?

(二)王朔小说创作的自我束缚

在面对众多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再看王朔以前的小说,语言的滑稽调侃让人们不再感兴趣,反而觉得有种刻意和迎合,而且情节简单,模式化突出。比如他的小说基本都是沿着“爱情”和“案情”的道路发展,在这个产品多元化的时代中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另外,在王朔复出时大肆借媒体宣传自己,以至于他的以佛经为材料的小说《我的千岁寒》被伦敦书屋以每个字三美金的价钱购买,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这个高昂的价钱下的作品并没有引起读者的轩然大波甚至被读者所批判。

从《看上去很美》开始,王朔似乎有意识地想要转换一种风格,不再刻意地去迎合市场和读者,而是转入内心去追寻“深度”。在《我的千岁寒》《新狂人日记》《致女儿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谈话》中,故事情节逐渐淡化,更多的是王朔自身对人、对事、对生、对死的看法,带有浓厚的“自我”色彩。由于对哲理化的深度追求,这些作品不免带有一种“概念化的阐释和演绎”,为了阐述这个概念,以这个概念为前提去组织故事,这样的故事说教意味浓厚,而且结构松散,语言也不再是从前的调侃幽默而趋于自我化。然而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并没有多少读者愿意去沉下心来细细欣赏这其中的深刻性。

纵观王朔的小说创作历程,最初的纯情小说为了赚取读者的眼泪,如《空中小姐》复员军人和空姐的悲剧的爱情故事为人所触动;之后的一系列作品在市场的导向下把文学当成商品来创作以供读者消费,把小说的消遣娱乐性发挥到极致;最后笔锋转向心灵,具有自我审判的意味。对于王朔而言,他的每个阶段的不同追求使他的创作显现出不同的风格,而对于读者而言,在乎的却不是他的追求,而是根据自身的阅读需要来选择自己的阅读产品。

虽然市场的发展和小说自身风格的束缚导致了王朔小说的逐渐式微,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王朔热”现象,这些足以使他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参考文献:

[1]吕周聚.现代市场经济语境中的文学悖论——王朔现象透视[J].烟台大学学报,2002,(2).

[2]刘安海.通俗文学的趋众性与模式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4).

[3]王彬彬.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增订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