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绣”出优秀的“绣花”功夫

2017-04-26逄春阶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王成绣花织女

□ 逄春阶

“绣”出优秀的“绣花”功夫

□ 逄春阶

黎 青//图

有敢在美女的头皮上“绣花”的吗?浙江台州恩泽医院的王成医生就敢。这不是央视的“挑战不可能”节目,这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故事。

我从2月17日的《钱江晚报》上看到了这个新闻。大意是,1月11日,吴女士刚洗过的长发被卷进了机器里,随之整张头皮被硬生生地从头顶撕了下来。吴女士被紧急送往台州恩泽医院,王成医生在15倍放大的显微镜下穿针引线,耗费14个小时缝了200多针将头皮植回。王医生的功夫怎么描述?最准确的当然是:“绣花”功夫。

王成医生对记者说:“当时医生递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一头长发,下面连着染红的整块头皮。”这个场景,简直触目惊心。他坦言,之前也做过不少类似的头皮再植手术,而像这样整块全部脱落的头皮,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全头皮再植手术的关键是缩短撕脱头皮的缺血时间,以及头颅上的血管与撕脱头皮上的血管缝合数量及血管畅通程度。耽搁太久,头皮就会因为缺血死亡。但是,由于头皮上的血管比头发丝还要细,而且除了左右两侧颞前静脉位置较固定外,其他血管“居无定所”,即使在15倍放大的显微镜下也很难发现其踪迹。要尽快在显微镜下找到尽可能多的血管,并用比蜘蛛丝还细的线将其缝合,这个真比绣花还难。但王成医生凭着自己过硬的本领,完成了手术。

看到这个新闻,我默默地为王成医生点赞,太了不起了!他的心太细了,他的手太巧了,成功来自“绣花”功夫。当然,我也默默地为吴女士庆幸,遇到了有“绣花”功夫的好医生。

其实,一切优秀都来自于“绣花”功夫。没有这个功夫,于人来说,就是松松垮垮,马马虎虎,这样的人不让人放心。于工程来说,就被冠以豆腐渣、半拉子、劣质的标签,这样的工程不让人放心。从这个角度讲,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的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的观点,是大有深意的。

绣花,也称刺绣,又名针绣,老百姓称之为“针线活”。我没绣过花,但我见过绣花的织女,三年前也在山东省博物馆参观过绣花过程,以绣针引彩丝、彩绒、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在织女的指点下,我试着绣了几针,但我老坐不住,小小银针在手,觉得心慌。织女告诉我, “绣花”的要义在于“精准”,在于下针准、下针稳、下针有手感,用句文雅的词,就是有创意,针随心走。

我琢磨,针与丝,一硬一软,一刚一柔,矛盾统一,长相厮守,织女不知不觉就濡染上刚柔相济之性,针在织女的手中被赋予神奇的魔力,是谓“绣花”功夫也。我绣我在,我在我绣,从容不迫,满眼憧憬。

我觉得,耐心是“绣花”功夫的第一要义,也就是能坐住。坐不住,你就无法绣。我就坐不住,屁股上老觉得有个尖儿。耐心是耐什么呢?是耐住烦,一针一针,看似动作不停地在重复,但是每一针都有细微的不同,而这看似重复的动作,时间长了,就让人烦。要不烦,就得找到节奏,有了节奏,心才能稳住。就脱贫来说,我们的各级干部,就应该有倾听贫困群众呼声的耐心,倾听呼声,也有节奏。郑板桥就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他曾以诗明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只有设身处地,耐心地倾听,才能耐心地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就像一针一针地绣下去一样,每一针都不落空,每一针都扎得那么稳。

耐心有了,紧跟着就是细心。一针又一针,不能粗拉,一针拉了也不行,一针不准也不行。一幅刺绣作品,有可能因为几针没扎好,而成了次品,所以细部、精准最关键。针对困难群众,有没有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有没有细化到每一个脱贫项目上;每个部门和领导,有没有明确具体责任;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有没有深入研究、逐个击破……这些问题,看起来都是规定动作,看起来都是老套路,但是,你是否真做实了、做细了、做精了、做周全了?

《说文·糸部》中,提到“绣”,解释为“五采备也”。五色的丝线交织碰撞、搭配的过程,就是绣花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谋篇布局,先从哪里下针,后从哪里收针,都有思考。绣花离不开感悟,离不开思考。脱贫攻坚岂不也要如此吗?也要心中有数,有重点,有难点,有关键点,需用心谋划,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精准。

绣花,对织女来说,是一件大事,神圣事。匆匆的脚步停下来,手洗了,心收了,静静地坐下来开始完成这件大事。那尖锐的针尖不仅与丝线交融,更浸润着织女双手的温度。一针一针,把感情融进去,这件织品,就是带着心血的织品,带着肌肤温度的织品。一件织品织完了,一件事就完了,也许是一天,也许是一周,也许是一月,甚至是一年,总要做完它,有始有终,有一丝不苟的第一针,也有绝不马虎的最后一针。脱贫攻坚,也是一件大事,神圣事,对这件大事,也得有始有终。只有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才上心,才专心,才有矢志不移之心。

习总书记用“绣花”功夫比喻脱贫攻坚,很形象,很接地气,大家一看就懂,说到底,是教了一个具体方法。脱贫工作本身就被称作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工程,让全国贫困老百姓摆脱贫困,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伟大梦想。我们恰恰处于脱贫攻坚的历史阶段的关键节点上,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大家有等不得、慢不得的紧迫感是对的。但是越到后期,脱贫面临的问题越复杂,骨头越难啃。因为好啃的“肉”都啃完了,剩下的就是难啃的,要不怎么叫“攻坚”呢?于是,一边是坚决要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一边是不好啃下来的“硬骨头”,有的干部就产生畏难情绪。为了保住自己的“帽子”,一些干部在工作上开始打起“小九九”来,热衷于搞过场、走形式、摆花架子,善于弄虚作假、数字掺水,最终导致贫困群众“被脱贫”。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阻碍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为中央制定决策提供了错误参考信息,从根本上说,这是没有良心,面对解决脱贫顽疾的重大机遇,不好好抓住,反而掩盖贫困,掩盖问题,说严重点,就是历史罪人。这绝不是扣帽子,我们问问自己的内心,就会明白。

绣花需要功夫,功夫就是技艺,就是智慧,也就是得有点儿专业性。脱贫也需要功夫,需要智慧,也得需要有点儿专业性。专业性来自哪里?来自调查研究,来自实事求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不能总是靠“输血式脱贫”,要创新思维,在“造血式脱贫”上下功夫,要站在统揽全局的高度,找原因、找方法,才能寻找一条更适合的脱贫之路。“绣花”功夫,绝不是花拳绣腿,它体现的是责任、是担当。

“绣花”功夫,不仅仅体现在脱贫攻坚上,其实在生活中、工作中,改革发展的诸多领域,我们天天面对的所有问题,都需要“绣花”功夫,离不开“绣花”功夫。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沉下心,拿起自己的“针”,一针一针扎下去。“绣花”功夫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能让我们的幸福指数更高。天地之间,因为有了“绣花”功夫,才有了线条流畅、图案精美、构图合理的锦绣,才有了浸透人间智慧的“手工”。

我想起开头说的故事,头皮被机器揭去的吴女士,因为王成医生的“绣花”功夫,长发再次飘成风景。这是何等温馨的故事啊!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猜你喜欢

王成绣花织女
Dynamics of magnetic microbubble transport in blood vessels
松鼠绣花
江南绣花楼(组诗)
岜沙苗寨绣花女
奇妙的大自然
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立法”
吟织女图
牛郎和织女
是织女,更是吃货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