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中国西部民族省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2017-04-26何燕赵曦
何燕,赵曦
(1、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林芝860000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西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00)
新时期下中国西部民族省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何燕1,赵曦2
(1、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林芝860000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西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00)
西部民族八省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城镇化发展要以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城镇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国家各项政策、战略规划为保障,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具有民族特色产业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创新建立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质量,完善政府宏观引导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动力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积极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关键期的契机,探索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西部民族省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用创新方式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给“一带一路”所涉及国家及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给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使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从边缘地带发展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点区域,成为向中亚、西亚和东南亚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成为国家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新生前沿地带。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要求转变西部发展方式,实施产业向西部转移,这就要求西部民族地区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西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西部民族八省区城镇化的现状
西部地区聚集着我国八个民族省区,55个少数民族中52个少数民族居住在西部,西部民族地区地域广阔、人口密度稀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2001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发展西部经济,民族八省区以此为契机,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再次提出要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强调西部民族地区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图1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自2001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城镇化水平以年均1的速率在增长,城镇化水平从2001年的30.1增长到2014年的45.7,2007年到2014年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率达到3.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数量也呈显著增加,2007年民族地区的城镇人口数为5565.61万人,到2014年总人口数增加到8835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9个百分点。
图1 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指数图(%)
表1 2007—2014年全国与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
由表1可以观察出,全国城镇化水平从2007年的44.94增加到2014年的54.77,年均增长率达到2.7,西部民族地区2014年的城镇化率与全国2008年的城镇化水平相当。
表2 2007—2014年全国与西部民族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市数(个)
从表2可以看出,2007年,地级以上的城市全国共有287个,而西部民族地区总共仅仅只有44个,仅占全国15的比重,到2014年增加至49个,年均增长率仅为0.1个百分点,城市增长率远远滞后于全国水平。
二、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测评
对西部民族省区城镇化的发展研究既要体现出我国城镇化的时代特色,又要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又不能丧失民族文化的传承,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行性、科学性、多层次性等原则,选取复合指标综合评价的模型,科学客观地分析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1、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根据学者们对于熵模型用于经济发展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西部民族省区城镇化化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2、城镇化发展指标选取
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城镇化起步较晚,很多数据不存在,指标在选取的过程上,兼顾了既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在确保数据的获得的可靠性的基础上设置的指标体系,包含了总体层、目标层、指标层。
3、城镇化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
根据本文研究的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在信度的测量方法选取克朗巴哈系数法。该方法主要用于测定指标体系内部的一致性,若系数在0.9—0.94,则认为能得到最好结果;系数在0.8—0.9,则认为内在信度是可接受的;系数在0.7—0.79,则认为设计存在一定问题,但仍有参考价值;系数小于0.7,则认为误差太大,应考虑重新设计。本文选取2012年西部民族八省区相关数据样本,首先采用极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保证数据在1~2之间变动后,再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进行二次处理,信度系数为0.725,在0.7—0.79,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的有关指标数据的缺失,在进行指标反复测试后,目前的指标体系是较为理想的。
三、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实证分析
通过对西部民族八省区测评结果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从总体上来说显著提升的,民族八个省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由2009年的0.4654增加到了2013年的0.5635,年均增长率为4%,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已经赶上全国水平。其中,有4个地区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平均值。根据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实表明民族地区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城镇化发展最快的青海年增长率为9.7%,比发展最慢的西藏高出9.65%。
表3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评结果
通过表3测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西部民族八省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分类(如表4)。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测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近5年,内蒙古自治区是经济增长率较高,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民族地区。其次较高水平的是新疆和青海省,新疆自治区和青海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的投身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中等水平是广西和贵州。近些年,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质量很低,城镇化发展水平最低的是西藏和云南,西藏自然条件恶劣、全国人口密度最稀疏,最分散的省份,云南和西藏是全国贫困空间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
表4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类情况
第一,高水平发展地区。主要区域有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率分别为57.74%高于全国城镇化水平52.57%,2010年之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城镇化率的增速比较慢,近五年来内蒙古充分发利用自身的的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并加大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第二,较高水平发展地区。这主要区域有新疆和青海。西部民族地区中,新疆和青海地处西北,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地理资源,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总值发展速度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发展良好,同期对外贸易增速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因此,新疆在城乡收入比指标的份上是高于其他西部民族地区的,在社保覆盖率上也是位居前列。其他测评指标上也具有比较相对优势,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都列西部民族地区前列。青海利用自身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第三,中等水平地区。主要区域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两省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地理资源。两省人口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在城市人口密度指标评分上,得分都比较低,人口集中程度较低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较低水平地区。主要区域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地理资源,资源可利用率较低,二、三产业发展速度比较慢,人口稀少且分布分散、不均匀。
第五,低水平地区。这主要区域有云南、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坐落于我国西南,其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在全国来说都是最低的,这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口构成、民风风俗有着正向关系。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云南和西藏两个地区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单位产值电耗指标得分上位列第一位。
四、西部民族省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途径
1、充分认识民族地区异质性
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的内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各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一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自治区。这类地区主要的问题的是,土壤沙化面积逐渐扩大,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气候干旱的趋势日益扩张。2013年,内蒙古的城镇化率是西部民族地区最高58.71,宁夏的城镇化率:52.01。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为:响应国家的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治理水土流失,促使本地区人口向邻近的关中平原、河西走廊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较为发展的地区转移,同时要增加和扩大这些区域的小城镇数量和规模,同时完善呼和浩特等中心省会大城市的基础的建设,适度扩大这些城市人口数量。
二是新疆自治区。这类地区的主要问题:气候极为干旱、土地沙漠化、水质盐化严重、水土流失等。2013年,新疆的城市化率为44.47,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为:由于新疆特殊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一块“绿洲经济”,增加城镇数量和人口数量,完善乌鲁木齐、喀什石河子等区域中心城市智能的建设,有效的利用南疆和北疆两个城市群。
三是云南省、贵州省、广西自治区,这类地区的主要问题:水资源的缺乏,地形起伏较大,交通不便利等问题。2013年,城镇化率分别为:40.48、37.83、44.81。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为:依然是依托小城镇的发展,增加小城镇数量,由于地形原因,人口必须在小范围内聚集,这样有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节约了大量社会成本,沿交通线重点发展贵阳、昆明、南宁、桂林、柳州、六盘水等区域大中城市。
四是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这类地区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系统的脆弱,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人口密度极为稀疏等问题。2013年,城镇化率分别为48.51、%23.7%。今后城镇发展的方向为:围绕“一江三河”,依托格尔木地区,适宜增加小城镇的数量,聚集人口,完善和扩充拉萨、西宁、格尔木等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规模。
2、完善城镇体系规划设计
西部民族省区发展新型城镇化应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以市场机制为原则,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现实,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点—线—面”原则,建立和完善“点(中心大城市)—线(中等城市)—面(小城镇)”的城镇发展体系开发模式。
3、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模式
第一,功能辐射型发展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认清区域发展的现实情况,然后对于区域内的城镇进行客观的评估,统筹安排,做出合理的排序,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城镇,培育出来的重点城镇成为该区域的增长极点,带动周围乃至整个区域的发展。
第二,产业开发型发展模式。在西部民族省区城镇化建设中,一类是依靠本区域的自然资源开发成为了资源型城镇,另一类是以依托乡镇企业为龙头而发展形成的不同规模的城镇。在推进产业开发型城镇模型时,首先要发展乡镇企业,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进行转型,首先要引入市场机制,淘汰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有效的企业兼并和重组等手段来实现乡镇企业的转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保体系,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发展二、三产业的后备军。引导乡镇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这样有利于发展对乡镇企业合理的规划,完善乡镇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体系的建成,使乡镇企业的集中和规模生产,形成新的区域增长中心城镇。
第三,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西部民族省区城镇化的初始发展多是因为商品贸易。小城镇处于我国城乡结合的缓冲地带,具有一定的市场开发作用。
第四,生态建设型发展模式。由于市场经济的引导,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很多城镇趋于利益的迫使盲目的聚集,包括城镇人口的聚集和工业产业的聚集,从此“城市病”在城镇生根发芽,城镇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第五,文化保护型发展模式。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底蕴丰富,历史悠久,如云南的丽江古城,西藏的布达拉宫等等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30多座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对于这类城市的发展,可以不断挖掘文化产业价值,通过打造文化产业链条来推进城镇化建设。
4、构建特色产业支撑体系
西部民族省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不同地区间禀赋异质性较为明显,因此,各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的特色产业也存在一定差异。拥有13个主体民族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有的地理环境使其拥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深挖其文化资源价值,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特殊的光热资源与气候条件为新疆创造了名特优林果资源,在林果产业发展上,可以重点发展库尔勒的香梨、莎车的巴旦杏、阿克苏的黑桃、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大枣、皮山的石榴等果品,打造果品深加工产业链条,最大限度挖掘其价值。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可以重点发展乳制品、牛羊肉加工业;在稀土资源上,可以通过优化稀土产业布局,建设新型生产线,重点发展稀土产品,发展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在钢铁产业上,以包钢为龙头,重点发展无缝管、锅炉管、裂化管、轨梁等高新技术产品;鉴于内蒙古特有的草原文化,可以藉此深挖草原生态旅游产业。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西藏自治区的松茸、藏红花、黑青稞、藏香猪、牦牛等物种丰富,天然饮用水市场潜在价值巨大。因此,在培育特色产业上,西藏针对上述资源,可以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藏医药产业与水制品加工业。广西壮族自治区濒临北部湾的地理优势,相比西部其他民族地区,其具有发展渔业产业的独特优势;此外,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甘蔗主产区,产糖量居全国第一,作为我国最大的木薯种植地区,木薯产业也成为广西可以发展的特色产业;广西的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等亚热带水果也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宁夏回族自治区独特的气候资源与土壤环境为枸杞的生长创造了极为合适的条件,枸杞作为宁夏最具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的特色产品,枸杞胶囊、枸杞酒、枸杞豆奶、枸杞籽油等特色产品在全国已经具有知名度,将来可以向医药保健品方向进一步发展;宁夏作为我国穆斯林主要集聚区,其清真食品产业也已具有一定规模,未来市场潜力巨大。贵州作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集聚区与革命老区,一方面可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一方面还可以继续将以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此外,贵州的苗药产业也是可以进一步发展的特色产业。作为传统烟草产业强省,云南省在特色产业培育上,一是继续巩固提升烟草产业,加强新产品开发,进一步提升云烟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与竞争力;作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省域,加大对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升旅游资源质量,增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有效整合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与高端休假旅游是未来云南省发展特色旅游业的重点;大力培育生物制药、花卉种植、香精香料等新兴生物产业体系也可以作为云南省特色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盐湖类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湖盐、硼、锂等10种矿产资源储量位居我国第一位,是我国重要的无机盐资源基地,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矿产总类87个,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17万亿元。因此,青海省完全可以打造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矿产资源产业体系。
5、加快推进生态城镇建设
推进生态城镇建设,一要加强对居民环保意识的培育。在进行城镇规划的过程中,要本着促进生产,生活便捷的原则进行功能划分,城镇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城镇经济和城镇建设与城镇环境保持良好、协调发展。重视城镇生活环境的营造,及时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污水处理,有效实施和发展循环经济;二要大力实施城镇环境工程。根据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遵循城镇的地理特点,科学的规划和设置住宅区,工业区,从而实现城镇人口,经济结构、用地结构,科技结构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扩大城镇的绿化覆盖面积目的为增强城镇神态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作用,珍惜和充分利用每一寸城镇土地,建理、完善和保护城镇供水体系,规划好城镇林地和农地,不断的扩大绿化面积,以提高城镇环境质量提,保证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三要优化城镇布局结构。在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中,科学合理的布局城镇产业布局和公路交通布局,确保城镇技术经济系统畅通运作,高效率。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城镇的建设,要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协调发展环境为基础,改变传统的粗放的“三高”的经济增长和消费模式,以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管理好目前区域现有的自然资源,降低成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清洁能源,为西部城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赵曦: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沿研究报告[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赵曦、刘慧玲:西部开发的文化制约与文化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8(3).
[3]石显涛:关于小城镇建设的作用的分析和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2).
[4]章婷、黄薇:市场经济下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现状[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2(2).
[5]付聘聘: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
[6]易大东: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党对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D].湘潭大学,2012.
[7]黎明:城镇化: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J].农村经济,2004(9).
[8]高德胜、金哈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现实分析及其出路[J].学理论,2011(33).
[9]向堃:民族地区可持续城镇化模式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10]马艳: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浅析[J].人民论坛,2015(11).
[11]王守智:热问题的冷思考——关于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探索[J].东方论坛,2014(8).
(责任编辑: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