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 国 航 天

2017-04-26

太空探索 2017年4期
关键词:按计划高通量天舟

中 国 航 天

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下半年发射

首颗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将于今年8月前后发射、投入使用。届时我国将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能力,也是唯一拥有在轨运行的多载荷、高精度地震监测试验卫星的国家。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项目在我国酝酿多年,因其在地震预测上可能大有作为而广受关注。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表示,地震发生前,地球岩石的摩擦破裂会产生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会往大气层传播。另一方面,地壳的运动会切割磁力线,造成磁力线的扭曲。也就是说,一旦发生强烈地震,地球内部的电磁信息就会出现异常,此时,卫星将接收数据传回地面,为工作人员的预测提供一定的依据。但他同时强调,地震预测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卫星上天后初步目标在于数据收集和经验积累,真正预测地震还需要在大量的数据积累和方法理论研发之后逐步推进。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将对中国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同时,卫星还能为航空航天、导航通讯等领域提供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服务。

(杭文)

天舟一号任务按计划紧张进行

今年4月中下旬,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将实施飞行任务,开展货物运输补给、推进剂在轨补加、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多项关键技术试验。

截至本刊发稿,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紧张进行。其中,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及长征七号火箭正在发射场区开展相关测试工作;各类空间试验载荷,已完成产品生产和测试工作;天宫二号在轨运行状态良好。

按计划,天舟一号发射入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先后进行3次交会对接、3次推进剂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多领域的实(试)验项目。其间,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约2个月,天舟一号独立飞行约3个月。完成既定任务后,天舟一号将受控离轨,陨落至预定安全海域;天宫二号留轨继续开展拓展试验和应用。

(航讯)

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任务进展顺利

全国人大代表、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张育林“两会”期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透露,我国空间站研制建设任务进展顺利。“我们将以长征五号技术为基础,研制长征五号B,专门用来发射空间站,按计划将于2019年首飞。”

2017年4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将首试“太空加油”,开展在轨维修和推进剂在轨补加等技术验证。这也是我国建设空间站之前在太空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试验。以前的飞船起飞质量只有8吨左右,每次只能运输一吨多的物资。天舟一号起飞质量13吨左右,可以一次性运输6.5

吨左右的货物,飞船的运输能力大大提高。

作为人类开展太空探索的最佳平台,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最高目标,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如果将空间站建设比作接力赛,俄罗斯是第一棒,国际空间站是第二棒,中国空间站是第三棒。这一棒我们不能丢,否则人类在近地空间常态化驻留的进程就中断了。”张育林说,许多国家已表达了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强烈愿望。“我们将通过空间站的合作,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航讯)

我国将发射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

我国将择机发射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中星16号)。据悉,该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卫星设计寿命为15年。该卫星在完成在轨技术试验验证后将纳入中星系列,命名为中星16号。该卫星是东方红三号B平台全配置的首发星,首次应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通信总容量可超过20Gbps。同时,该卫星还是首次采用电推进技术、搭载激光通信系统的高轨卫星。该卫星的国产化

水平在我国高轨长寿命通信卫星中达到了新高度,实现了关键核心单机自主可控,平台产品国产化率达到100%,对推动我国商业卫星国产化进程及后续卫星载荷技术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该卫星首次将空间技术试验和示范应用相结合。高通信容量卫星发射成功后,能将以往用于骨干领域的通信服务推广至航空通信、高铁通信等民用领域,提供双向宽带通信示范化运营服务,引领我国高通量卫星通信技术发展。

(杭文)

猜你喜欢

按计划高通量天舟
高通量卫星服务专用网络的应用模式探索
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对治疗有效率、Hb及ALB指标的影响研究
新一代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诊断耐药结核病的临床意义
高通量卫星通信综述
“天舟”二号再出征(摄影)
“天舟”二号垂直转运(摄影)
一起“云”旅行
Unit 15—16易混词语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