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中国制造2025”常州打造“智”造名城
2017-04-26王小明
■王小明
胸怀“中国制造2025”常州打造“智”造名城
■王小明
“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这是《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的目标。而对于常州,这座依靠制造业发展壮大的现代工业明星城市,也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有了自己的追寻方向:从制造走向创造,从人工走向智能,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让常州制造业再创新的辉煌。
“智”造实力
作为常州经济发展的主心骨,常州制造产业特色鲜明,累积了殷实的“家底”。市场、设备、技术、研发国际化,已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的工业产品超过100只,工业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227万亿元。
目前,常州装备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超过40%,先进碳材料产量居全国第一。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推进,世界变压器制造之都、国内重要轨道交通装备基地、国内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东方碳谷、重要纺机基地、国内重要的农机、工程机械集中地等标签,逐渐成为常州这座工业名城的代名词。
首台(套)重大装备、关键部件的企业产品数位居全省前列,自主知识产权已成为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常州制造企业将研发、设计等微笑曲线两端的产业价值链环节握在手中,在世界经济舞台展示着“常州智造”魅力。
优势产业,层出不穷
转型升级,离不开时代的印记。在智能化的大时代下,常州制造业也在智能化的浪潮中继续扮演着时代的“弄潮儿”。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产业群。
——荣列中国乃至世界变压器制造之都,常州变压器产量占全国变压器产量12%左右,市场占有率居国内之首;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传动控制系统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45%,车辆内装系统市场占有率60%以上,车载电控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大中吨位挖掘机销量全国第一、平地机销量全国第三、装载机和压路机销量全国名列前茅;
——农业机械产品约占全国销量的六分之一,其中单缸柴油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5-40马力轮式拖拉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二,各类粮食饲料加工设备市场占有率稳居前三;冶金成套设备产量位列全国第三,大中型龙门加工中心产量全国第五。
单打冠军,特色鲜明
30年,聚焦有限的经编机市场。在细分市场中,其双针床经编机的市场占用率已居全球前3位;高效织造智能经编生产线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全球单打冠军。今年春节刚过,江苏五洋纺机有限公司就喜事临门,成为国家工信部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这只是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目前,常州一大批专注细分领域、专精特的“五洋纺机”正在崛起。来自市经信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仅产品销量名列全国前三的常州工业企业就已超过218家。
瑞声科技创立于1993年。而今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声学元器件制造商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通讯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微型元器件及整体方案提供商。放眼全球市场,每三只正牌手机中,就有一只手机的受话器、扬声器、马达等来自瑞声科技。
25年来,瑞声科技的产品已从微型声学、光学、无线射频上扩展到了生命科学、新材料及新能源等领域。产品应用范围涵盖移动通信、数码产品、新能源、医疗器械等。在全球移动终端的声学配件市场占有率超过35%,成为行业内的冠军企业。
常州市的光伏行业,形成了拉晶、电池、组件及系统工程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尤其在电池和专用设备的智能制造方面,更是在世界遥遥领先,并涌现出天合光能、亿晶光电、亚玛顿、顺风光电等一批在业内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天合光能自主研发的光伏组件刷新世界纪录,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赛拉弗等8家光伏企业的车间被认定为首批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在全省乃至全国光伏行业名列前茅。
无论是高速动车组、地铁、还是普通列车内,目力所及的内饰装备和电气装备,都打上了“今创制造”,20多个系列、2000余种产品阵容,使之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内装企业。
政府引导科技和自主创新,各领风骚
在常州制造业龙头企业背后,彰显出的是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上上电缆集团,在线缆行业权威评比中,跻身全国第一、全球第十。“不求规模最大,但求企业综合素质最佳”,企业建立了“精、专、特、外”的产品发展目标,开展特种电缆用高分子材料配方技术、特种电缆制造工艺和工装技术、特种电缆可靠性技术三大技术的研究,实现了我国重点领域用特种电缆的国产化和产业化。
为了成为中国电缆行业引领者,上上电缆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研发平台,以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为辅的创新模式,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满足我国重点领域用特种电缆的国产化和产业化需求。
而今,在上上电缆的客户名单里,就有了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中南海改造、田湾核电站、鸟巢、水立方这样耀眼的名字。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AP1000壳内电缆正式发运,填补了世界核工业的空白。
从轨道交通零部件到攻克牵引控制系统,从两条铁轨飞向万米高空,新誉集团创立近15年来,实现了自己的“高铁梦”、“蓝天梦”。一次次铁路大提速,上海地铁7号线、9号线和12号线,北京地铁4号线,德黑兰地铁项目1&2号线,新誉集团始终相伴。
单打冠军企业背后,更彰显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常州龙腾光热有限公司前身是一家纺织企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龙腾光热开始转型,进入光热发电领域,也是国内最早进入光热领域的行业开拓者之一。
8年来,龙腾光热依托研发、生产、检测、示范一体化的完整科研体系,在光热发电领域取得了4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在光热核心部件领域实现了国产高温真空集热管首次应用于海外商业化电站的重大突破,并具备了在全球在大规模部署光集热系统能力。2017年预计销售30-40亿元。
在推动智能制造过程中,政府将如何定义自己的位置?
作为主管全市工业经济的经信部门,这些问题时常萦绕心中:如何更务实地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促使产业对接制度化、常态化?怎样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促进企业的交流互动?
——抓引导。《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常州市“互联网+工业”专项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引领制造业中高端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研究智能制造发展态势,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制定出台的一个个政策,从规划上明确常州智能制造发展目标,彰显出市委、市政府推动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的坚定决心和执行力。
截至2016年底,常州市戚研所获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支持;天合光能等37家企业车间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乐士雷利等66家企业和车间获得了市级智能车间(工厂)认定;五洋纺织数字化车间等6个项目列为省智能车间创建项目;97个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被评为“机器换人”示范项目,拉动智能装备投入超100亿元。
“2016年12月,全市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以8.3亿元再刷单月历史新高。”作为反映全市工业投入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一指标为三年期的“三位一体”工业转型发展战略扶持政策画上一个完美的阶段性句号。
——抓服务。充分发挥政府联络协调的作用,举办的各类讲座,让先进的、成功的企业为同行业企业传授经验。去年11月,在市经信委的倡议下,常州智能制造推广联盟成立,这个由机械总院江苏分院、北自所(常州)公司、西门子(常州)联合发起的联盟,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协同创新,着力提升常州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应用;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销售和售后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水平;壮大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体系。
——抓扶持。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加大对企业智能制造的扶持。从2013年起,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工业“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以来,通过增加工业有效投入,加快十大产业链传统建设、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常州市出台的《关于实施“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市、辖市(区)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鼓励企业加大生产性设备投入,支持企业开展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奖励企业实施首台套开发。该政策也得到了工信部和省经信委的充分认可。
政策实施两年来,常州市区两级财政共下达补助资金12.98亿元,其中支持设备购置补助项目1204个,补助11.33亿元,支持“机器换人”示范项目97个,补助1.3亿元,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项目173个,奖励0.35亿元。
据测算,“三位一体”政策出台三年间,全市工业企业设备的投资累计达730亿元,夯实了常州工业的发展后劲。
“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工业转型资金扶持方向,继续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指导企业加快智能制造,引导产业向中高端发展,进一步坚定企业投资信心,持续降低企业成本,坚决打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战。”展望未来,市委、政府信心满满,步履坚定。
“智”变之核
与想象中人声鼎沸的生产线截然不同,宽敞整洁的生产车间里,仅能听见机械部件运转的“咔咔”声,以及基础部件在各个单元间流转所发出的动静。现场屈指可数的技术人员来回监控着,组装、上料、固定、检测一气呵成。这,是刚刚“入职”的机器人生产车间一景。
“机器换人”,将大批人工解放出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正是当下常州现代产业发展的写照。这一切,得益于常州制造业对于“创新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推动“智能化”的积极实践。
智能化,让常州实体经济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依靠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常州的企业管理水准走向了高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模式延伸应用到常州工业经济生产的诸多领域,省示范智能车间带动了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准,演绎出不同精彩。
江苏赛拉弗光伏系统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组件智能车间
看点:整个太阳能组件生产到出货,可追溯,实时监控原材料的使用情况;实现机器焊接及传输、裁切EVA、对电池片进行排版、自动修边、自动绝缘耐压测试、自动装框等。广泛采用条形码、电子标签、扫码枪等自动化识别设施。
成效:产品合格率99.8%,日平均产量从1200提升至2800片/天,人员减少28%,单位产品碳排放量降低21%。
盛利维尔(中国)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金刚线智能车间
看点: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相关重要参数:车间物料在物流的各个环节都可自动识别。成品准确定位,自动挑选,配送至指定地点;车间环境可自动检测温度、湿度情况并全自动控制等。
成效:生产效率提升65%,节约人力成本23%、节省设备维护费用20%、减少安全事故处理费用70%、减少管理费用25%。
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汽车冲焊智能车间
看点:实现从拆垛、清洗、上料、传输、下料全过程自动化;焊装车间大量采用机器人焊接等车身制造技术;整车产品采用数字化设计,并实现了数据源的唯一性,提高了产品的开发速度与质量。
成效:冲压车间提升生产效率150%,制造成本降低8%,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提升10-15%等。
江苏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微电机智能车间
看点:车间工序全部采用自动化单元模块进行生产作业和关键工序质量检验,日常生产数据及过程维护情况实时记录反馈;整机车间采用了自动的数据采集和馈送系统。形成全自动装配线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装配智能化水平。
成效:产出水平从原来的2083元/ 人/天提高到18747元/人/天,提升8倍;生产效率由建设前的1020标准产能提高到2000标准产能,提升96%;产品质量从原来的99.6%提高到99.85%,提升0.25%;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由原来的0.026吨标煤/万元提升到0.021吨标煤/万元,提升19%。
融合之力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不断深度融合,常州制造业结构不断调整,引发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不断变革。
作为推动两化融合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常州已阶段性完成“十百千”工程,即,十企示范、百企试点、千企应用。共培育了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6家、试点企业197家,带动千家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工作,总数位列全省第三。培育市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即智慧企业)32家、初级智慧企业77家。
两化融合行业应用以及服务园区建设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81,位居江苏省第四位。
2015年开始,市经信部门组织开展了江苏省两化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工程,目前已培育示范企业4家,试点企业16家。
在此基础上,去年,常州市又着力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十百千”工程。计划到2019年,组织100家企业实施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其中10家以上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1000家以上企业开展对标评估诊断。截至目前,已培育国家、省、市贯标试点企业42家,其中10家企业通过工信部贯标评定。
“深化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经信部门总是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时常,常州制造企业总是如此表达着感激。
为了加快推动智能制造突破发展,市经信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2016年共为企业争取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3.89亿元。其中,信息化资金5240万元,促进了企业两化融合发展进程。
紧紧围绕企业两化融合的实际需求,针对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化瓶颈问题开展研讨,总结经验、互通成果、梳理服务供给能力,创新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市经信部门更是责无旁贷。大课、沙龙、研讨、交流,仅去年就举办25场专题培训,受众1000余家企业、5000余人。在国家、省、市优秀首席信息官(CIO)评选中,累计有6人获评全国优秀CIO ,8人获评省级优秀CIO,43人获评市级优秀CIO。
截至2016年,常州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为92.94,位列江苏省第四,入围“2016(第五届)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城市”、“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50强”。
依据总体目标,到2020年,常州市将全面建成“一中心四体系”,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省内乃至全国领先水平。其中,“一中心”是指建立一个集约的信息枢纽中心,“四体系”是指落实国家“互联网+”战略,促进互联网与社会发展的全面融合,建设创新的政务服务体系、联动的城市管理体系、便捷的民生服务体系、融合的产业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