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直辖市 发展的历史丰碑
——写在重庆直辖20周年
2017-04-25谭国太
文/谭国太
年轻的直辖市 发展的历史丰碑
——写在重庆直辖20周年
文/谭国太
经中央政府批准,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到2017年重庆直辖20周年了。20年来,这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神话。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你只是直辖前到过这个内陆城市,那么,20年后的今天再来,拥有34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将给你全新的感受。人口多达1100多万的主城区,尽显大都市风貌,美丽山城、高楼林立、鳞次栉比、街道繁华、商贸繁荣,一派兴旺景象。交通建设更是成绩斐然,山城再也不见行路难,宽阔的马路纵横交织,宏伟的立交桥飞跃长江、嘉陵江,直穿中梁山、缙云山,高速公路由直辖前100多公里的成渝段发展到38个区、县都通高速公路。如今,全市公路、铁路、轨道、航空、水运交错,立体交通十分方便。大城市带大农村,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成绩凸显。主城都市功能核心区,集高科技、高端商贸等,创造高效益;都市功能拓展区集制造业、电子产业等,不仅创造良好效益,而且不断向外传递各种信息。主城周边区县为城市发展新区:由于城市功能的拓展,各类园区建设欣欣向荣,产值倍增。渝东南生态保护、森林茂密;渝东北生态涵养、绿水青山、三峡库区安全有保障。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库区获得成功。重庆直辖市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内陆高地、西部中心城市已初步形成。随着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渝新欧大通道的打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成渝城市群的发展,使重庆如虎添翼,精彩纷呈,亮点闪烁。全市生产总值由直辖之初的1509.75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1.75万亿元,比1997年增长11.6倍,20周年来一直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速度,领跑全国。
一、重庆直辖20周年的辉煌成就
重庆直辖20周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大都市形象彰显于世,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社会事业欣欣向荣,改革创新硕果累累,年轻的直辖市朝气蓬勃,一派兴旺繁荣景象。
(一)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形成
纵览中国经济版图,重庆一直是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最重要的交通枢纽,起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对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地区有双重集散功能。选择将重庆作为推动中国发展大局之变的“战略支点”,无疑是一大战略决策。
重庆直辖,保证了三峡库区100万大移民的成功搬迁。加快西部发展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安置好三峡库区100万大移民。三峡移民70%在重庆范围内,而且80%属于贫困县,四川省省会在成都,距离三峡库区太远,管理难度大,成本高,100万移民的成功搬迁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用距离最近的大城市重庆去带动管理三峡库区,让三峡库区移民顺利搬迁,让三峡库区800万贫困人口尽快脱贫。重庆直辖首战告捷,不仅成功地完成了三峡库区大移民,而且让他们安得稳、能致富。如今,三峡库区800万贫困人口,2016年已有三个区脱贫,2017年有望全部走出贫困。
重庆直辖,实现了国家建设西部中心城市、内陆高地、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发展战略。重庆市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具有联结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三峡库区的开发优势,坐拥长江黄金水道这一西部出海口。重庆直辖20年来,充分发挥了这些优势。即自身的区位优势、开发优势、开放优势。
区位优势。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不仅是重庆市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重庆承担着发展先导和领衔西部地区发展的重任。20年来,重庆市担起了这份重要责任,采取首先在市内建立自身合理的城镇化体系的同时,寻找更大范围的区域协调。通过“北上西进”,利用渝遂高速、渝遂铁路、兰(州)渝铁路缩短成渝时空距离,使重庆融入成渝经济带,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开发优势,借助沪汉渝蓉高速客运铁路专线,使重庆融入长三角的长江经济群带。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深入,中央政府批准重庆建立首个内陆保税区,重庆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陆上通道,八条高速公路共1600公里通向全国,重庆被确定为国家级铁道枢纽,八条铁路连接全国。尤其是渝新欧铁路大通道的打通,缩短了与欧洲发达国家的距离。水上通道,重庆是长江上游内陆地区航运中心;空中通道,重庆江北机场吞吐量排全国前10位。重庆承东启西,衔接南北,沟通中国与中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
政策优势。重庆直辖后,中央政府对重庆的定位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统筹城乡的直辖市。根据这个定位,国务院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重庆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并给予五大战略定位。同时,为加快重庆的发展,还给了一些特殊政策,如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等。20年来,重庆直辖市认真用好、用足了这些政策优势,加快了重庆发展步伐。
开发优势。重庆直辖后,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下,在建设内陆高地、西部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长江经济带和建设成渝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的大思路、大框架下,重庆呈现出很多开发优势。20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把握了这些机遇和开发优势。
一是利用重庆老工业基地人才、技术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汽车制造业为龙头的工业,以增量调结构、创新促升级为抓手,到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6万亿元。
二是利用科技进步,发展以电脑笔记本为主导的电子产业。在大学城和空港建立微电子产业园,2016年年生产电脑6700万台。
三是利用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带和渝新欧大通道建设之机,运用内陆首个保税区平台,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到2015年,重庆市对外贸易总值达到了4643.69亿元;到2016年外贸结构更趋合理。
重庆直辖20周年来,重庆市广大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为开发、开放树立了一面旗帜。
(二)交通建设形成交织网络
自古以来,重庆都被人们称之为山城,爬坡上坎,路难行。如今,也就是重庆直辖20周年的今天,重庆山城以及它管辖的大农村交通发生了不可想象的变化。过去山城一条条窄窄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几十座桥梁飞跃长江、嘉陵江,四通八达的现代立交桥绵延东西南北,有的飞跃两江,有的穿过中梁山,缙云山,串连渝西区县,直奔川西成都;有的穿过铁山坪,飞跃渝东北、沿着三峡库区,奔向武汉、驶进长三角经济带;有的穿过真武山、武陵山,串起渝湘黔。
重庆直辖20年来,交通建设成就辉煌,全市高速公路将达到3000公里,轨道交通213公里,航道里程超4400公里,航空交通飞速发展,国内、国际航班不断上升。飞机起降次数由2001年的41192架次增加到2016年的276807架次,增加了6.7倍。
(三)城市建设彰显都市风貌
重庆直辖20年来,要说给人印象最直观、最深刻的是城市、城镇面貌的变化。站在主城重庆南山一棵树观景台,登高远眺,渝中半岛、江北嘴、观音桥、南岸、杨家坪、大渡口尽收眼底,30层至100层的高楼,一幢紧挨一幢,随着地势高低地绵延起伏,纵观成行,横看成排,斜看错落有序,高楼直冲云端,倒映两江水面,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山城新画。重庆高楼之多,楼层之高堪称全国省级城市之最。现代大都市形象当然不只是高楼林立,更重要的是城市商贸繁荣,街道繁华,科技创新,市场活跃。20周年来,重庆市的商业销售总额达到1106.7亿元。全市已建成核心商圈30个,其中零售超百亿的8个。百亿级大型批发市场13个,百亿级贸易企业10家,国家级美食街14条,市级美食街50条。悦来会展企业群基本建成。
纵横交错的鹅公岩立交桥
灿若星河的解放碑中央商务区
美丽的山城,现代化的大都市给人无尽遐想,无尽向往!
(四)大农村绿水青山库区安全
直辖之初,很多人都产生过疑惑,重庆这座地级大城市能带起渝东南、渝东北这么辽阔的大农村吗?20周年后的今天,实践充分证明,重庆直辖市大城市带大农村成功了。如今的渝西各区,已成为城市发展新区了,各类园区星罗棋布,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渝西大地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如江津区2016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铜梁区2016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生态保护区成效显著。渝东北建设生态涵养区更是意义重大,20年来,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大见成效,长江沿岸,绿水青山,库区安全有保障。万州区是三峡库区之中心,他们把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14亿元,增幅达到10%。
大城市带活了大农村,这是一件多么值得总结和称赞的事情啊!
二、重庆直辖市大获成功的秘诀
重庆直辖市大获成功有秘诀,要知道这个秘诀并不难,只要认真动一下脑筋,就可以总结几条。
(一)中央领导的关怀和鼓励
重庆直辖以来,中央领导对年轻的直辖市托以重任,寄予厚望。中央领导同志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李鹏、朱镕基、温家宝、李克强、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到重视察,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十分关心重庆直辖市。希望重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2016年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视察指导工作,并作重要指示。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路一带”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要求重庆“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总书记的这些定位和要求,让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进一步明确肩负的责任,更好地把握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重点,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渝视察期间,还深入企业,港口一线,与干部群众、科研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亲切交谈,作出重要指示。这对推动重庆“十三五”发展,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是做好重庆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南。
中央领导对重庆直辖市的关怀,对重庆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导航定向的关键作用。
(二)中央政策的倾斜与扶持
重庆直辖以后,中央政策的倾斜与扶持,使重庆加快了发展速度。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央政府给予了哪些优惠和扶持政策。
一是西部大开发,中央对重庆采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重庆市的财力水平。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加大对重庆的支持力度,对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就业再就业实施资金和政策倾斜,将农村进城镇安置移民、城镇占地移民、生态屏障区及地质灾害避让移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如此,中央财政还将用于节能环保、新能源、教育、人才、医疗、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资金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向重庆倾斜。
二是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其战略任务明确,实施“一圈两翼”战略、扩大内陆开放战略、产业优化升级战略、科教兴渝支撑战略、资源环境保护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加快了重庆直辖市统筹城乡步伐,城市建设提速,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重庆直辖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保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国务院批准重庆设内陆保税港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由寸滩港和两路空港两大部分组成,名为“两路-寸滩保税区”,其目标是建成西部地区功能最全、效率最高、政策最优惠的特色监管区域,通过区域通关改革,形成出海大通道,变内陆口岸为开放前沿。在重庆直辖20周年的今天,这些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中央政府对重庆直辖市的扶持,还表现在批准支持重庆建设多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早在1993年4月,中央批准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分为南部园区和北部园区,但真正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做大,还是重庆直辖后之后的事情。南部园区成为重庆市经开区,北部园区历经北部新区,发展到今天的两江新区。不仅如此,主城还建成了茶园新区、蔡家组团,扩张到渝西有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津区的双福园区。在渝东北、渝东南各区县、都有自己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为重庆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三)培养引进人才鼓励创新
重庆直辖后,重庆市委、市政府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人才问题。为了选拔培养拔尖人才,重庆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教委、市科委、市人社局联合发出关于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重庆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培养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这五个计划的实施,加快了重庆人才的培养。这是解决人才紧缺的一种好方式。
直辖之初,中央为支持重庆直辖市发展,组织了一个年轻的博士团支持重庆,这些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通过实践的锻炼,多数成长为领导骨干。他们为重庆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引进高层次人才,解决科学技术发展创新方面的问题。重庆直辖以来,先后引进了12名院士、20名名师到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这些高层次人才为重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创新作出了特殊贡献。为加快重庆发展,重庆还采取各种方式先后引进了很多外籍专家来重庆交流或工作。
(四)大思维大手笔齐心实干
重庆直辖后,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一直以大思维领导重庆发展,以大手笔指导重庆建设。各级干部低调务实,广大群众齐心实干。
重庆直辖之初,重庆发展面临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现实,要解决这三大问题,必须以大思维、大手笔,大开发、大开放面对。
为了搞好大开发,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交通建设、城市建设、经济开发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事业等,市政府组建了重庆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地产集团等八大投资集团,这“八大投”为重庆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建立了国资委旗下的38个企业集团。
有“八大投”和38个企业集团的支撑,市委、市政府大思路、大手笔建设重庆。无论是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还是大学城建设、生态环保建设,无一不是大手笔。大手笔给重庆带来大变化,这个大变化是天翻地覆、前所未有的;这个大变化是重庆市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一再强调低调务实,重庆市各级干部和群众在市委书记这种务实作风引导下,踏实苦干,如今,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大获成功;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带进入大发展,渝新欧大通道突显大作用。重庆这个年轻的直辖市呈现出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景象。
三、大步前行建成西部闪烁明星
重庆直辖20年的成功经验,就是敢于大步向前。今天,我们总结重庆直辖20年的成就和经验,就是为了继续大步前行,把重庆建设成我国西部的闪烁明星。
(一)大都市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
已有20周岁的重庆直辖市,虽然年轻但已有大步前行的能力。重庆作为国家的中心城市之一,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承载着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的神圣使命,应该发挥大都市辐射能力,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发挥骨干作用。重庆作为西部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已经成为国际“一带一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把重庆确定为运营中心,这已经把重庆的开放事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重庆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在中新合作这个平台发挥作用,提升参与国际贸易的集聚辐射能力,充分显示重庆直辖市的魅力。
(二)供给侧改革企业创新增效益
重庆直辖市经过20年的发展与积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增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到发展理念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型、增长动力的转换,其实现和突破的关键就是创新。重庆近几年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都具备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增效益的基础,关键是要认真组织好创新攻关,实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提质增效,扩大有效供给,优化资源配置,做到供需匹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庆市两江新区拥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6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检测中心,还有104个市级企业研发平台,这些都是大胆创新的基础,只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一旦优化结构,提升产能的创新很快就会在两江新区形成高潮。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信息很快就会辐射到都市功能扩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北、渝东南的所有区、县。而且还会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渝新欧大通道的发展。
(三)五大功能区域成效更加凸显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通过4年实践证明,它符合重庆直辖市发展实际,区域发展成效会进一步凸显。当然,要大力推进五大功能区域更快更好地发展,创新的工作思路必不可少。
要认真把握好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使重庆更加深度地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紧紧扣住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战略定位,注重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家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创新中心、内陆开放高地,当好中西部改革创新排头兵,在服务全局发展中进一步提升重庆直辖市形象。
要根据发展现状对五大功能区域进行分类指导。都市功能核心区要以更大思维、更广思路,把经济贸易、商贸活动、金融发展做得更加高端,在中西部占中心地位。都市功能拓展区要以敢于创新的毅力,把现代制造业、电子产业等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现代制造业基础。城市发展新区要以更为虚心的态度,接受学习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传递的信息,打开思维,把各类园区建设得更好。渝东北生态涵养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要以看得远、看得深的眼光更加坚定绿色发展理念,为三峡库区、为少数民族地区造福子孙。
(四)科技教育卫生艺术异彩纷呈
“十三五”时期,重庆直辖市抓住科技创新机遇,深刻认识并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同时谋划创新发展新路径,大胆开拓发展新境界,开启西部创新中心新征程。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功能。重庆直辖市就会建设得更好。
科技发展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传统产业研发能力升级和新兴产业研发能力培育为主线,强化政策服务和引导支持,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人才、资金、成果等创新资源在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联动,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合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更好效益,为直辖市建设助力。
教育要按照内陆高地、长江上游中心城市定位发展。“十三五”时期普及高中教育,努力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坚持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根据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已建成30所三甲医院的基础上,再建成10所三甲医院,基本实现三甲医院对各区、县的全覆盖,还要建设一所本科建制、规模适度的中医学院。
文艺改革创新,要勇于挑重担、带出好队伍、多出好作品,开创新局面。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担当,创新创造,实而又实,努力走上“新高原”、迈向“新高峰”。推出一批既有“阳春白雪”、又带“泥土芬芳”的文艺作品,不断开创重庆直辖市文艺繁荣发展新局面。
谭国太
重庆市委党校教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重庆市学术带头人
重庆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
本刊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