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3S技术的”互联网+”背景下气象服务模式的研究
2017-04-25夏志业刘志红严甫杨柳青李淑慧
夏志业 刘志红 严甫 杨柳青 李淑慧
摘要:首先比较了国际上几种有代表性的气象服务运作模式,如美日模式、英澳大加模式和新西兰模式,其次对我国的气象服务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再结合我国“互联网+”政策,以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分析了该背景下我国气象服务产品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最后,对融合3S(RS、GIS、GPS)技术的”互联网+气象服务”特征做了概括,为我国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融合高科技使气象服务向纵深化方向发展提供了科学建议。
关键词:气象服务模式; 互联网+; 3S技术; 气象服务产品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245-03
Research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Model of Internet Background coupled with 3S Technology
XIA Zhi-ye, LIU Zhi-hong, YAN Fu, YANG Liu-qing, LI Shu-hu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610225, China)
Abstract: Three kinds of 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 modes are compared, firstly, including American-Japan mode, England-Australian-Canadian mode, and New Zealand mode. Secondly, the state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mode in our country is also analyzed, including the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exist. Furthermore, combined with “internet plus” policy, and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the big data and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roducts in China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e e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based on 3S (RS, GIS, GPS)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plus policy are discussed. Which provide scientific advice for that how to develop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oupled with high-tech.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service mode; internet plus; 3S technology;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roducts
1 引言
气象服务是基于大气科学的理论,结合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多学科技术,向社会提供与气象相关的服务。本质上讲,气象服务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或私人出资提供,由全民共享的服务产品[1]。因此,气象服务产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2],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对本国气象服务模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3-5]。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气象服务的发展模式及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也发生了变化,需重新审视。
气象服务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从服务对象来讲,气象服务可分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纵观其历程,气象服务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始阶段、混合发展阶段和发达阶段。起始阶段基本是公益气象服务,资金完全由政府拨款支持;混合发展阶段是指气象部门在开展公益气象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有偿气象服务;而发达阶段是指国家气象部门和私营气象公司并存,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气象事业发展。
本文首先比较了国际上几种有代表性的气象服务模式,再分析了我国气象服务发展模式,最后,基于我国背景,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气象服务发展的建议。
2 國际气象服务运行模式比较
当前国外气象服务模式已较成熟,国外公司凭借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丰富的产品和优质服务而闻名业界。总结起来,按运行方式和组织结构来看,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气象服务模式有美日模式、英澳加模式和新西兰模式。
2.1 美日模式
美(美国)日(日本)气象服务模式的组织体系是由国家气象部门和私营公司组成。但公私分明,即国家机构只从事公益服务,向公众无偿提供服务产品,并向私营公司无偿提供气象基本数据。而私营公司则是经国家相关机构审批通过后,方可商业化运作向社会提供有偿气象服务。
几十年的发展,私营公司的气象业务已覆盖能源、农业、建筑、交通、制造、保险、仓储、航空航海等领域。如知名的美国阿姆斯风险观测公司(RMS,Risk Management Solution Inc.),员工仅约300人,主要从事信息与技术咨询服务。即主要根据客户提出的具体需求,为其量身定做相关产品。目前在全球12个国家已拥有250多个与金融、保险有关的主要客户。再如约350人的美国天气频道公司(The Weather Channel),提供的气象产品主要有当前和未来天气状况、卫星和雷达回波图象、驾驶状况、恶劣天气报道、滑雪状况、空气质量报告、闪电、花粉报告、紫外线指数、火警报告等等,其业务已覆盖欧美和拉丁美洲30多个国家。统计起来,美国每年气象服务总产值在1600亿美元以上。
再以日本为例,约380人的日本天气新闻公司(WNI,Weather News Inc.)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气象信息服务公司之一。其不仅仅是制作普通的天气预报,更重要的是向全球客户提供气象环境信息咨询,其业务遍及生活各个领域,甚至包括日本樱花花期预测等。日本约有20家私营公司,总产值在100亿美元以上。
2.2 英澳加模式
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气象服务体系也是由国家气象服务部门和私营公司组成。但不同的是,国家气象服务部门在负责基本公益气象服务的同时,还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成本补偿性服务至或是商业性服务,即可与私营公司展开商业竞争,但私营公司需向国家气象部门缴纳一定基本气象信息费用。以英国为例,英国气象局商业气象服务约占70%,私营气象公司约占30%。
2.3 新西兰模式
新西兰气象服务体系完全由国家气象服务公司承担,全商业化盈利模式运作。该公司下设三个实体,即航空气象服务(面向航空领域)、普通气象信息服务(面向媒体、工业和民众等)和国家气象业务系统(面向国家相关专业部门)。该模式总体效果是在政府支出大大减少的同时,其预报精度与适用范围均大大提高,其每年营业额约在1000万美元。
总的来说,这三种模式的特点如表1所示。虽然气象服务均分为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但可以看出,这两种服务的界面都非常清楚,即国家气象部门负责决策服务和公益服务,商业公司按市场运作机制,负责满足不同客户需求进行专业有偿服务。
3 我国气象服务模式
我国气象服务起步较晚,当前我国气象服务模式的特点是国家气象部门不仅从事全部的公益气象,还可近似乎垄断商业气象服务,虽然市场也有一些商业气象服务公司。但总体是,服务水平较其他国家整体商业气象发展程度都很低。
李长顺等[6]剖析了我国气象服务发展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及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高质量、高效率及多样化需求与气象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气象部门垄断经营造成气象服务的低效率和低质量。指出了要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加强与地方部门合作,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的措施。张洪广等[7]分析我国气象服务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缺乏气象服务产品的创新机制,这些都严重制约气象服务特别是商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同时也分析了气象服务的市场供给和需求,指出我国气象服务要走市場化、企业化,并提出了顾问式营销的方法。周文韬[8]还通过市场化分析,也提出我国气象服务必须走商业化道路,要向商业气象服务转变。
当前,我国的气象服务体系也在逐步改革和完善,并在公共气象和商业气象服务方面均做了较多探索。服务形式也多样化,如下表2所示。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机构大致可概括为四类,即面向行业的、基于气象数据的、基于平台的、面向风电源企业的。既有隶属国家气象机构的服务公司,如华风、华云等,也有私营公司。通过对这些机构的总体调研来看,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主要包括天气实况与预报预警、天气雷达、卫星云图、空气质量报告等。
4 互联网背景下的气象服务发展
4.1 互联网传播媒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外气象公司在网上发布全世界天气预报,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气象服务手段和方式。同时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精细预报等技术的兴起及其相关政策的出台,如“智慧气象”、“互联网+气象”等策略的应用。使得气象服务的形式与内容都要发生深刻变化,气象服务产品的表现寿命周期也在不断缩短。
刘巍巍[9]等对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的气象数据应用拓展进行了分析,总结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气象服务的现状表现在:气象部门竞争意识不强,对新鲜事物如APP平台的敏感性不强;气象服务总体水平低下,服务产品结构单一,含金量不高,服务内容与表现形式等也均缺乏特色;现行体制下的气象服务应变能力较差,不适应市场机制及气象服务市场的需求;缺乏专职气象服务科技人员,人才结构不合理,缺少懂规则、懂业务、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虽然互联网背景下衍生出了多种气象产品的服务手段,如除了普通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外,还出现了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APP)等,对当前流行的三种互联网传播媒介特点总结如下表3所示。
表3 三种流行的互联网传播媒介比较
气象服务产品面向的是大众,因此需要具备可读性强、可视性强、生动易懂等特点。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持有量的增加,无线网络客户端(APP)具有众多优点,将无疑成为一种主要的气象服务产品传播媒介。
4.2 融合3S技术的”互联网+气象”服务特点
气象数据本身是基于RS或GPS探测的,则气象产品如何能更深入的嵌入GIS功能,实现3S(即RS、GIS、GPS)在气象服务产品的深度融合,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3S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与气象服务长远发展,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个性化
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人们对天气信息实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是风、雨、温等基本信息,“墨迹天气”就是将天气信息与个人需求进行了结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就是一个创新。
2)定制化
在市场不断细分的过程中,不同用户所需求的气象信息的针对性更强,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用户,研发出新的产品。如气象灾害下的全方位应急响应。
3)多样化
是指服务产品的品种、内容和规格要多样化,产品的表现形式也多随着载体和多媒体的发展而多样化,如文字、图表、动画、视频、语音等。
4)可反馈
气象服务产品和质量的提升需要深刻理解用户的需求,因此需要一种“至上而下”和“至下而上”的互动机制,从而推动产品不断深化。
5 结语
本文首先比较了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气象服务运作模式,其次对我国气象服务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当前气象服务模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再结合我国“互联网+”政策,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背景,分析了该背景下气象服务产品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最后,对融合3S技术的”互联网+气象服务”特点做了展望,为我国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融合高科技使气象服务向纵深化方向发展提供了科学建议。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孙鸿烈,孙枢,等.2005-2020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3):268-274.
[2] 许小峰. "气象经济"概念辨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3,26(4):12-14.
[3] 张钛仁,宋善允,田翠英,等. 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及其研究[J].气象科学,2011,31(2):194-199.
[4] Leviakangas P, Hautala R. Benefits and value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the case of the fin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J].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9,16(3):369–379.
[5] Frei 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in Switzerland[J].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 2010, 17(1):39-44.
[6] 李長顺,赵飞,唐德才.江苏省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气象科学, 2015, 35(2):230-236.
[7] 张洪广,马鹤年.新经济下我国气象服务产业化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 2004(6):27-30.
[8] 周文韬.论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化[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2):16-20.
[9] 刘巍巍,刘寿东,范秋丹.互联网时代下的气象数据应用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6,36(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