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随文练笔
2017-04-25徐钢
徐钢
目前,随文练笔逐渐出现在更多语文老师的课堂,它之所以能够受到越来越多“语文人”的青睐,是因为它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还因为它更顺应“大语文”背景下的学科发展趋势,更因为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语言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笔者也发现许多老师仅仅是为了满足“练笔就能提高写作能力”的自我安慰心理而练笔,为了增加公开课的精彩看点而练笔,还有的直接因为“跟随”心态而练笔,而对于“为什么要练”“如何高效地练”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接下来,笔者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巧用随文练笔“三部曲”,系统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一、“情”“理”分析,形成系统网络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由四篇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以及《习作1》、练习1组成。《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现代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明快,号召少先隊员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第一朵杏花》在浅显的叙事中教育孩子们要像竺可桢爷爷那样养成事事求真求精的精神。《燕子》是一篇优美的状物散文。《古诗两首》包含《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酋赞颂描写春天的古诗。加上建议春游的作文,整个单元洋溢着浓郁的春天的气息。而教学该单元的时间也正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初春时节,还有什么比赞美春天、描绘春天更应时、应景呢?
因此,笔者认真研究本单元,首先梳理出可以发展学生习作能力的“随文练笔”:《走,我们去植树》中,可以联系课后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结合第5小节“今天栽下绿色的希望,明天长成参天的大树,叫风沙乖乖低头,让百鸟翩翩起舞”展开练笔;《第一朵杏花》可以结合第6小节“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树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使学生学会用好一系列动词描绘大好春光;《燕子》一文,可以结合第1小节“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学习有序地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春日偶成》主要结合课后4“诵读《春日偶成》,细细体会诗人春游时的快乐,先说一说,再写下来”的要求,站在诗人程颢的角度完成游记,表达心情;《练习一》仿照例旬,学习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众所周知,写作能力的提升重在积累,写作能力的发展立足于训练。一学期的习作课显然是有限的,但只要用好每节语文课,扎扎实实地展开训练,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语言实践机会,对于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是有着重要意义的。相信有了前面的分析,借助“随文练笔”的机动性、灵活性,在课上依托短小的写话练习,及时评讲,不断修改,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因为这样的练笔源自于生活,降低了难度,但又在一次次的“小练笔”中提升了写作的熟练度,而经历了不断的选择、有目的的更替,学生的精确思维也随之发展。
二、“主”“次”取舍,明晰训练方向
许多学生家长经常反应,自己孩子喜欢读书,也经常读书,但是面对作文却犯了难,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有许多,首先是学生阅读归阅读,但并没有注重积累文中词语,这与新课程标准中该学段的“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的要求背道而驰,更别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了。其次,我们的阅读课与习作课的教学也是“两张皮”,两者之间没有多大联系,简言之,“读”并没有为“写”服务。
之前已经说过,从学情与学理的角度认真分析教材,并找到“读”与“写”的融通点,也就是“随文练笔”,无疑架起了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但是,是否做到此就可以了呢?其实不然,还是以这一单元为例,几乎每节课都有训练点,但是教者还需对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练笔进行细致梳理,发现它们之间连接着的“蛛丝马迹”,从而形成一个主题突出的系列。苏教版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组成都包括课文、练习和习作,教师往往只关注了课文之间的联系,即“单元主题”,对于习作的指导却仅仅局限于一篇例文,走着“就习作教习作,就课文讲课文”的老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便不得不重新审视编者将一组课文与相关习作练习摆在一起的意图。
翻开《习作一》的要求,笔者不禁豁然开朗,《关于春游的建议》,既然是建议去哪里春游,那么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自然要列举春天的美景、春天的乐事等来说服同学。基于此,便可将《走,我们去植树》及《燕子》中与这一主题无关的练笔内容舍弃,分清了训练写春天景物的“主”与仿写诗歌及描写动物外形的“次”,一条围绕“春天”的“随文练笔”主线便愈发清晰。
三、“段”“篇”合一,构建完整体系
从写作能力的提升角度看,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训练,中年级主要侧重段的训练,高年级更多关注篇章训练。段落式的“随文练笔”耗费时间较少,同时可作集中指导,更易当堂反馈,及时修改,为学生以后的习作能力发展夯实了基础。然而,习作的发展最终还将指向“篇”的完成,指向学生能够完成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段落分明的一篇篇完整的文章。这些任务不能全部留到高年级完成,而应在段的训练伊始就潜移默化地渗透“篇”的意识,在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的训练中完成由“段”向“篇”的过渡。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进入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进入重大转折期,他们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发展。具体来说,该阶段他们思维发展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我想,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阅读背诵经典中积累关于春的美妙文字,在系统的训练中熟练地将景物描写、个人感受融人具体写作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习作《关于春游的建议》,而且能在老师设计的系列随文练笔中学会谋篇布局,学会理性思考,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养成的分清主次、删繁就简、全局思考的思维方式及能力将让他们受益终生。我想,这才是语文这门学科所应该担负的艰巨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