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藏区幼教专业水平,创新幼教教学模式

2017-04-25扎西旺堆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创新

扎西旺堆

摘 要:藏区幼教作为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及难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幼儿教育亦是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孩子身心健康及脑力完善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针对藏区幼教现状提出相应解决模式,在理论层面予以浅谈。

关键词:藏区幼教 创新 专业提升 民族文化

一、藏区幼教教学模式现状

笔者通过在藏区实地考察幼儿教育情况,发现大多与内陆基层农村的幼儿教育情况一样,存在许多问题,如孩子就学难、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下面笔者将根据藏区当地实际情况就其幼教现状展开讨论。

1.汉藏两语的障碍问题

双语教育问题一直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核心。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接触语言、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的关键期,即选择母语的重要阶段。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育”的定义:能在学校实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科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这看似是一个促进孩子多能发展的模式,但是在藏区,本身教学质量不高,要实现汉藏双语的全面发展十分困难。双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以藏语为主同时开设汉语,有些地区以汉语为主几乎无藏语接触课程。这就导致在入园前未接触过藏语的孩子在幼教过程中有沟通障碍。孩子还学习中无法听懂教师的授课,无法与周围同学正常交流,厌学情绪亦会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在以汉语教学为主的学校,部分家长会对本土语言文化流失表示担忧。所以,目前双语教育在藏区幼教中仍是一大问题。

2.大部分牧区幼儿园缺失

上文提到“孩子就学难”的问题,在大部分内陆城市地区,家长眼里的“就学难”是指就学于高质量教学、各方面资源设施都齐全的幼儿园难,而在藏区的部分农牧区,能找到一家可以就读的幼儿园都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换句话说,大多数农牧区几乎没有幼儿园。而幼教是针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实施的教育,前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和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体能、智能、心理能力均在这个阶段平衡发展。但在藏区的部分农牧区,由于无成型的专业幼儿教育机构,大部分孩子的幼教阶段都被家庭的生活学习取而代之。农牧区家庭的资源条件又很难满足幼教阶段的基本要求,故而这个地区大部分孩子幼教阶段是空白的、缺失的。

二、藏区幼教教学模式创新

1.开发创新型汉藏双语兼容的民族幼儿教育机构

针对上文所提“汉藏双语教育障碍问题”,笔者提出此兼容模式,旨在发展汉藏双语平衡教育,兼容民族本土文化和时代创新文化。模仿加拿大、新西兰、卢森堡等双语甚至多余国家,在幼教过程中实施“增添性”双语教育,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不是准备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即藏语,而是培养学生掌握两门语言,能与内陆发展接轨。这种模式的推行,可以相对解决藏区民族文化流失的问题。在算术、科学等理科性质的学科使用汉语教学,因为这些学科与内陆甚至全球都有较大的共同性,便于日后发展与交流;在语言等人文学科使用藏语教学,因为这些学科大多富有民族习俗、本土文化等,藏语教学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解决汉藏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交流问题、失衡问题等,使藏区幼教发展阻力减小。

2.农牧区建立随民流动式幼儿机构

农牧区多处于地广人稀的大草原上,方圆几里都很难有年龄相仿的幼儿,集体入学到足以开园的规模。故而笔者提出“流动式幼儿机构”的概念,实则参照内蒙古自治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所提出的本土化民族特色早期教育模式。即采取“大篷车”的流动形式进行教育活动,大篷车经过教室们的精心布置,用贴画、彩绘、图书、玩具等适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东西加以装饰,为游牧区的孩子打造一个学习、生活和游戏的乐园。大篷车模式因具流动的主要特性,故而具有行动的灵活性,适用于游牧人的生活方式,让孩子在居所不断转移的生活中仍能接受相对稳定的早期教育。其次由于大篷车模式较为新颖,草原气候风景宜人,对于内陆短期义工或支教的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因此在有限的条件下,能为藏区带来较优异的资源。当然,流动式幼儿园也有不可避免的劣势,它受季节、气候、天气的影响,对于人口密度小的游牧区来说,可能大篷车走上几百里才会有一户人家有适龄儿童,这就增加了教师及其他工作者的工作量。其次,教师的选聘也是一个难题,很多支教义工在一段时间后都会因个人发展问题或者农牧区资源有限而选择离开。

三、教学模式对教学水平的提升作用

1.汉藏双语兼容性教学模式减小幼教语言阻力

从双语教育的科研调查结果来看,国外双语教育已经经历了负面影响时期、中性教育时期和积极影响时期,适应了本国国情的发展。而汉藏双语教育源于种族同化、文化认同,旨在兼容文化特性,使藏族孩子适应时代发展。汉藏双语兼容性教学模式对两种语言的学科分配相对平衡,同时对师资要求汉藏双语通用,因此学生能够在幼儿园中轻松学习知识,在语言方面减轻了负面情绪。除教学外,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用汉语与学生沟通,辅以藏语,起到活动浸泡式的效果,因为语言都是在运用中逐步被接受的。孩子在家仍可以和父母用藏语沟通,這样可以达到汉藏双语相对平衡。

2流动式幼儿教育机构解决农牧区就学难问题

流动式幼教模式根据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特征因地制宜,创造了特殊的幼教模式。它解决的了游牧民族因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孩子就学交通不便的问题。因大篷车的灵活性,孩子的就学问题基本可以解决,满足了藏区适龄儿童的幼教基本需求,不至于幼教空白或者幼教缺失。该模式在孩子3-6岁的阶段为孩子补充教育意识和知识满足感,为后期继续接受初等教育奠定基石。通俗地说,让孩子有走出大草原、发展大草原的勇气和梦想。

总而言之,藏区的幼教问题是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切实解决以藏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及边缘地区教育的特殊困难是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的动力。本文笔者对于藏区幼教的讨论只是浅尝辄止,更多困境的走出,实现藏区幼教的专业化、优质化,还需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们共同努力,实现民族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裴新平黄琦.流动幼儿园[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1):14-14

[2]李红竹.四川藏区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教育,2016年 第07期06卷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创新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