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吐槽春晚 慎行慎言

2017-04-25郝明茗

曲艺 2017年3期
关键词:类节目曲艺艺术

郝明茗

三十那天,七点多,微信里突然增加了一个新的群:春晚语言类吐槽群。

赶紧捏完手头最后一个饺子,打开电视,翘首以盼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

大家看完我这段话,可能已经明白了其中的深意。这是准备第一时间向群里总结汇报,交代材料。其实,真的没有这种想法。每一个坐在电视机旁守候着春晚的观众,谁不是对春晚抱有极大期待的。尤其是看到语言类节目时,谁不想看得满意尽兴,被逗得前仰后合。吐槽,此为何物?

近些年来,有些语言类的节目确实难如人意,倒让吐槽成为了一种习惯,渐渐成为了春节的新时尚。

今年春晚,当收看语言类节目时,手机振动频率较往年下降了61.3%;发言表扬与吐槽占比达到了2.3:1,创下新高;节目总体好评率上升了27%。请原谅理工科出身的我喜欢用大数据说明问题的习惯。

诚然,数据本身具备娱乐性和片面性。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一次春晚的语言类节目确实没有让多数观众失望,这道开年的文化盛宴让人又尝到了久违的年夜饭的香味。我们甚至欣喜地看到,语言类节目再一次回到了最初的模样:描摹世间万千姿态,体悟人生酸甜苦辣。塑典型的形象,讲流传的故事,说入情的道理,品回味的文化。

塑典型的形象

赵连甲老师在谈到曲艺创作时曾经说过:好的作品,要有人有事儿,有情有趣儿。这句话反映了每一个优秀的曲艺作品都具有的同一特性,要先立人。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可以让观众对作品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也可以使作品的发展延续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很多春晚作品就是因为一个经典形象而被大家所熟知的。从《卖拐》里的“大忽悠”到《五官争功》里的“脑袋”,再到《虎口遐想》里的“小青年”等历届春晚呈现的经典形象不胜枚举。这些典型形象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社会中的一类群体。他们亦正亦邪,身上的故事也是非交织。总之,通过他们往往能够发现值得品味与探究的人性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能发人深省。曲艺是一门善于浓缩提取的艺术,它将表现内容最核心的部分提炼出来,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引起观众的共鸣。为大家送去笑声的同时,引发观众对人物的讨论,对事物的思考。正所谓“说书唱戏劝人方”,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恰恰可能在填补观者思想空隙的同时使之受到启发,使之得到教益,这正是曲艺作品的优势之一。

今年的春晚中,既有延续之前经典形象的例子《新虎口遐想》,又有创造新的具有特点的人物的作品《大城小爱》。三十年前《虎口遐想》中被改革开放大潮冲击的青年,到如今却要面对新的问题:社会舆论的压力、人性的绑架、伪科学的束缚等等一系列新时代所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一个节目以点带面,用白描的手法、鲜活的人物勾勒出社会“民声”。《大城小爱》则同样将“小人物,大梦想”的主题通过高空清洁工的形象传达给观众,不需要深奥的寓意和冗繁的讲解,这样平凡质朴又真实的人物形象就能引起我们情感的共鸣。

讲流传的故事

我的父母常常跟我说,青少年时代,他们最爱听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他们说听得有滋味。一个好的故事胚子经由曲艺形式精雕细琢,便可能呈现温润的质感,跨越时代历久弥新;换作一个生搬硬套或者牵强附会的故事,即便再加修饰,恐怕也难脱滞涩之感。

讲一个好的故事,既需要大量生活素材的积累,又需要精良的艺术加工。在这方面,有两位前辈做出了榜样。一位是马季先生,他的贡献是卓越的。马季先生在创作《画像》这个节目时,深入生活将近半年。他用心观察体验劳模的生活,并最终凭借熟练的相声技法使整个作品成为一件艺术品呈现于观众面前。另一位是梁左先生,他的工作也是让人敬仰的。将细腻的故事情节艺术地搬上舞台,时至今日,他的创作仍然可以看作是曲艺创作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能流传的故事必然具备富有层次的内容和独具匠心的叙述技巧,且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今年春晚的作品《老伴儿》就真的让人为之眼前一亮。从老人更需要关怀的角度入手关注老龄化社会,设计了因老伴儿失忆而导致的一系列冲突,最终反转的情节令人于意料之外更体悟到一份感动。该作品主创之一潘斌龙老师,在第二季《欢乐喜剧人》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他的团队就创作了关于敬老院题材的节目。在万众瞩目的春晚,他再度选择了这样的题材。通过切身实地去敬老院体验生活,他从平常所见中提炼汲取创作灵感。应该说,是作品饱含的人文关怀打动了观众,使作品在格外挑剔的春晚观众面前获得了认可和好评。好的故事要经得住舞台的检验,更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说入情的道理

有一句俗语云:“书文戏理。”其实,在传统艺术范畴这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名言。“说书唱戏劝人方”,一部书一出戏,既是对人生经历的高度凝炼,也是对人生感悟的充分总结。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没有嚼劲,能够让观众领悟出自觉接受的道理才是艺术形式所应追求的更高境界。

在近年春晚中,相信有不少觀众对《送水工》这个节目记忆犹新。孝敬父母这样的道理,如果以平日的言词说教,定是鲜有人听闻,但将这样的道理用恰当的艺术形式展现,则更容易打动人心,说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春晚中的很多语言类节目深挖思想内涵的意图十分明显,但实事求是地说,要做到润物细无声的说理尚需努力。如《真情永驻》《一个姑爷半个儿》都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作为观众也感受到了作品本身想要传达的内涵,但仍然有很多有待完善的细节,毕竟精益求精才是促使艺术更上一层楼的态度。

品回味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传承最具象的一种传播方式。社会信息爆炸,信息的传递更加偏向于娱乐化、碎片化。固有文化在新文化的冲击下,逐渐产生沦为人们心中一抹衰落记忆的危机。新文化的优势在于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加之更新速度快,可以不停地为人们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因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当今文化的一股主流势力。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通过挑拣、遴选、淘汰等步骤汇集而成的一批带有华夏文明特质的精粹文化。它之所以历经几千年风雨仍然留存至今,一方面,是因为其中传达的很多价值观仍然为当下所适用;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具有相当强的适应性,与时俱进,为不同时代人们的认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今年春晚的相声《姥说》令人印象深刻,它将文化的传承意义巧妙地与“姥姥”平实朴素饱含生活哲理的话语相照应。我们的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它视若无睹,似乎它的延续是不需要任何人呵护的。即便再有生命力的文化,没有精心的呵护,终有一天也会凋敝消亡。《姥说》这样的作品既让观众领略到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又发挥着警醒作用——在欢迎新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这样的节目,怎能叫人不爱?

写了这么多,停笔再去看微信,有一位朋友深夜给我发来了一段话:我知道,你在写评论春晚的文章,写出来的话一定要字字斟酌。我们都是业余爱好者,有四句话要牢记在心:平和的心态,学术的作风,亲身的实践,坚守的底线。希望你将心比心,不要吐槽事物的表里,而要探究艺术的本源。

对啊,每一个春晚的语言类作品都是作者和演员呕心沥血的结晶。吐槽固然痛快,然而看到事物的缺点后一味发泄心中不满的做法并不能促进艺术的进步,我们需要的更多是能够弥补遗憾的智慧。

让我们收起戾气,集思广益,慎行慎言,为艺术的进步勤于思考,敢于实践,贡献智慧。

猜你喜欢

类节目曲艺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曲艺泉城》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不喜欢胖的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