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探析

2017-04-25袁淑君刘娜

文教资料 2017年5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袁淑君++刘娜

摘 要: 基于国家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人才模式的改革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优点,要进一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成了必选之路。本文将“现代学徒制” 引入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通过对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 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就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调查与管理专业的一些特有属性寻求一种更适合该行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区别于一些传统的培养模式来看,更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针对性。同时,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必要性分析

1.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特点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国土资源需求将持续上升,供需矛盾呈现日益加大的趋势,然国土资源事业的形势依然严峻,这种社会的现实态势必然要求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朝着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我校该专业原来开设的是地质、房地产、钻探等几个方向,这几个方向先后都单独开设专业后,于2008年确定“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的培养方向,并于2008年9月开始招生,一个新建专业,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

本专业既注重学生对专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GIS、AutoCAD、CASS等软件的应用;掌握工程测量技术和数字测图技术;既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之有较宽的就业前景,又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使之有较强的专业就业竞争力。注重理实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已成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2.专业岗位需求分析

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目前已有六届共计592名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约98%的毕业生就业于国土、勘测、测绘、土地规划与咨询、施工等对口单位;2014级43名正在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全部在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主要从事土地确权、农村经营权确权、土地整理等工作。数据表明: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国土、测绘、土地咨询、工程建设等部门有较大需求,从事岗位有地籍测绘员、地籍调查员、国土资源数据入库员、国土管理员、用地审批员、土地交易者等。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的财产权利,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尤其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农村居民宅基地調查、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都需要大量的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这些工作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并要求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现代学徒制”的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对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且它是情景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课堂上由教师或者企业专家指导示范,并引入一些真实的或者仿真的项目案例,让学生有项目带动、学习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3.目前国土调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最近几年国土行业业务广,人才需求多,涉及的国土规划、整理、确权等项目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专业的知识理论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实训室建设投资大,各类GIS软件价格昂贵,学校专业化的实训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在教学理论中,理论教学量较多,实践操作教学量相对较少,所以存在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的现象;其次,青年教师相对一线工作经验欠缺,没有真实或者仿真项目作为上课素材,部分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工作。“现代学徒制”模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现代学徒制”结合企业专家,企业能手的一些相关经验,并引入这些专家能手来到我们课堂中,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可行性分析

1.校企合作力度加大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办学思路,依托地勘行业办学背景,引企入校;以学校积聚的资源为优势,以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通过校企相互任职凸显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另一主体地位,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目前系部在国土、测绘及相关企业建立的18校外实训基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综合实训和顶岗实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实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对接,我们将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一改以前企业只是流于形式和表面的管理,加大合作力度,学院还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权益,制定校企合作双方的管理和运行合作制度,建立工作预防和实时监控的监控制度,保证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校企双方人员互聘、共育人才、共建平台、共同管理、共同担当,以破解“校中厂”如何管的难题,真正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优化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学内容。

构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的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理论到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由企业专家与能手,还有学校老师共同完成。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新建并完善了教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

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我们必须新建并完善教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与多家单位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实训方案,学生可以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在校外参与项目,让他们在真实项目中完成课程综合实训和第六学期的顶岗实训。同时我们可以共享企业的实训条件,如K9,ARCGIS等新的GIS软件。

(4)完善了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评价与考核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包括:企业评价和学校考核评价两部分。

企业评价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评价、市场调研、毕业生自我评价。

学校考核主体有:教师、学习组长、学生自我;考核标准有:平时成绩、课内实践成绩、理论考试成绩。

3.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积极引进企业的各类专业高级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多专业综合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学生传授企业的工作经验,丰富和补充学校师资力量,促进教学效果与企业所需技能的“零距离”。而实现引进企业的各类专业高级人才的最直接做法就是校企合作。同時利用假期多安排教师下企业,参加实践项目,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岗位需求,及时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更新教学内容,更好地调整教学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周伟,袁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78-80.

[2]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科教文汇,2013(10):37-38.

[3]袁春,钱铭杰,周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4]王瑞军.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5(20):172-213.

[5]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双导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77-79.

[6]周雯雯.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3):275-276.

项目来源: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研究会2015—2017教学类重点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工程职院国土测绘类专业为例。(编号:GTZJ—2015—50)

通讯作者:刘娜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