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里的“狮”“虎”及背后的历史文化

2017-04-25王旗

文教资料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西域佛教

王旗

摘 要: 带“狮”字的成语极少有,带“虎”字的则相当多,而且汉族人民敬畏乃至于崇拜老虎的历史源远流长。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狮子并不是我国所固有的,而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通过丝绸之路,在东汉初期才从西域诸国引入的。由此及彼,探究语言表象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很有必要。

关键词: 文化交流 东汉 西域 佛教

一、狮子的来源

成语是一种历经千百年锤炼、从人们长期生活实践中升华而形成的独特语言。带有“狮”字的成语极少,只有“河东狮吼”(喻凶悍的女人)、“狮子搏兔”(喻做小事情也要集中全力,高度重视)、“人中狮子”(喻出类拔萃的人)等几个,且很少使用(“狮子大开口”是俗语而不是成语)。而带有“虎”字的成语却很多,“调虎离山、虎背熊腰、龙争虎斗、如虎添翼、骑虎难下、虎视眈眈、坐山观虎斗”……常见常用的就有三四十个。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透过现象找原因,是古人重虎轻狮,认为狮子不配进入成语,还是另有原因?

经查考,原来,狮子是域外异兽,并不产自我们国家。存在决定意识,既然没见过狮子啥样,古人当然不可能在语言中包括成语中对其有所反映了。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穿越”历史,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从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说起。

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刘彻派遣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张骞率100多人出使西域(指现在的甘肃省敦煌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地区),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开辟了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传播了汉朝声威。当时的西域气候适宜,大量狮子生长在广袤的草原上。大月氏国,是公元前2世纪之前居住在我国甘肃的强盛的游牧民族西迁到西域后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75年在世)永平十六年命竇固率骑兵部队出塞征伐北匈奴取胜之后,便于公元73年派遣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公元32年—102年)再次出使西域,重塑东汉王朝威望,恢复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从此,中国的丝、丝织品、冶铁术、凿井法等传入了西域诸国;西亚、中亚的汗血马、葡萄、胡桃、蚕豆、石榴、胡麻等物种及乐器、乐曲等被引入了我国。具体到狮子的传入,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也有据可考。一种说法是:汉章帝刘炟在位(公元75年—88年)时,西域的大月氏国王把一头壮硕的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他,以示两国友好。这在300多年后的历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章帝本纪》上是有记载的:“西域长使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师子。”“莎车”,古地名,位于现在新疆的喀什地区。另一种说法更确切些,说狮子传入我国是在汉和帝刘肇在位(公元88年—105年)之时。《后汉书·和帝本纪》载:“和帝即位,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永元十三年冬,又遣使献师子。”“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师子”后来写作“狮子”。查范文澜《中国通史》所列帝王年号表可知,“和帝即位”是公元88年;“永元十三年”为公元101年。据统计,从《后汉书》到《明史》,单是历代帝王本纪中,就有21次与“贡狮”有关的记载,而且狮子的来源更广泛,大宛、波斯、康国、吐火罗等西域国家都曾经向东方的中原王朝进献过狮子。

狮子传入我国这一史实,除范晔的《后汉书》有记载外,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书》。《汉书》是东汉时著名史学家班固(公元32年—92年,是班超的长兄)所写的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著作。由班固的记载可以断言,狮子传入我国至迟在汉章帝刘炟作皇帝(公元75年—88年)之时,距今接近2000年了。那个时期是我国的东汉(公元25年—220年)初期。

二、佛教的传入

狮子传入我国的同时,印度的佛教由西域开始传入我国。汉明帝刘庄在位(公元57年—75年)时,还在今天的陕西省洛阳市修建了迄今仍然保存着的我国第一个佛寺——白马寺。随着佛教的流行,来自异国他乡的狮子便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更多的被作为进贡之物来到我国,并逐渐与华夏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相融合,在民间产生了与“耍龙”类似的“舞狮”体育娱乐活动,流传至今。《汉书·礼乐志》提到的“象人”,按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杂耍艺人。至于在祠堂、陵墓、宫室、寺庙、府邸处雕刻一对石狮,家具、碑刻、器物中以狮子作为装饰图案,显然与狮子高大威猛的形象有关。作为镇邪的吉祥物、主人的保护神,狮子祥瑞、辟邪、镇煞的象征作用十分明显。其为华夏民族所接受和喜爱,并逐渐被神化为灵兽,赋予种种寓意,正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尤其是佛教的“护法”宗教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有力见证。

回过来看“河东狮吼”、“狮子搏兔”几个成语,查考其最早出处,确实都在东汉之后。“河东狮吼”最早见于南宋·洪迈(公元1123年—1202年)的文言笔记小说《容斋三笔》记载的一则故事。“狮子搏兔”最早见于《景德传灯录·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景德传灯录》简称《传灯录》,30卷,是佛教禅宗史书,为北宋时期禅宗法眼宗人道原编撰。至于另外一两个更加少见的带有“狮”字的成语,其来源更是无稽可考。但无论如何,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讲,一定不会早于东汉时期。

三、老虎的来源

老虎就不同了,它是我国古已有之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它既是山林间凶猛的“百兽之王”,更是令人敬畏和崇拜的文化图腾。东汉著名文字学家、经学家许慎(约公元58—约147年)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虎的:“虎,山兽之君。”视老虎为神兽。东汉的《风俗通义·祀典》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画虎于门,鬼不敢入。”汉民族对狮子的崇拜不超过两千年历史,而对虎的崇拜则要久远得多,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在太湖流域良渚遗址考古发现的神人兽面玉件,形象和虎很接近。西周的玉虎、虎形玉佩饰品,以及虎形纹饰的战国青铜制品,都是以艺术的手法反映古人对虎的图腾崇拜。汉族以外,云南、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彝、白、布衣、土家族,甚至把虎视为祖先加以祭拜。

因为老虎威猛,所以人们常常把最威风的头衔献给它。比如称勇猛骁战的将领为“虎将”,把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叫“虎符”,形容小男孩儿可爱时说“虎头虎脑”等。民间俗语“狮子看大门,老虎坐中堂”,更是表现了虎的尊崇地位。

老虎和狮子同属猫科,都是大型的食肉猛兽,谁更厉害些?这也许是很多人感兴趣的。但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科学。一个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多独来独往(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靠机警刚勇偷袭捕获猎物;一个生活在热带草原,多群居游走,靠群体力量追击围歼猎物。老虎会拼命护子,有成语“虎毒不食子”为证,特别是带崽的母虎,舍了身家性命也要保护幼小;长大了的公狮则会残忍地咬死前任公狮留下的小狮子,以刺激母狮发情排卵、交配受孕产下自己的崽子。老虎不论雌雄都要捕食;狮群里,一般都是母狮捕杀猎物,公狮更多的是巡视领地防止外来狮群入侵,较少参与捕食。环境地域不同,习性方式各异,缺乏“谁更厉害”的可比性。不过,历史上也确实有人搞过狮、虎现场“比武”试验。据北魏杨炫之所著《洛阳伽蓝记》载,东汉的汉明帝刘庄出于好奇,曾下令有关郡县的官府献虎,以比较老虎和狮子究竟谁更厉害。巩县、山阴的猎户终于捕到了两只老虎和一只豹子。送到洛阳后,刘庄命令将老虎、豹子、狮子都放进皇家宫苑华林园。结果,虎、豹见了狮子,“皆瞑目不敢仰视”,完敗。刘庄不过瘾,下令再牵来一头盲熊。盲熊一闻到狮子的气味,便“惊怖跳踉,曳锁而走”。刘皇帝于是哈哈大笑,心满意足而归。到底老虎和狮子哪个厉害,不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这则轶闻也未必可信。引述这个故事,旨在说明狮子作为从外国引进来的动物,史实当发生在东汉初年。这之后,才有了记载狮子如何威风凶猛的著述,比如西晋的志怪小说《博物志》,清朝学者纪晓岚的《如是我闻》,以及清人梁章钜所写的《浪迹丛谈》等。

语言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如果没有东西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狮子不会在东汉初期从西域诸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正由于传入较晚,因此我国传统十二生肖(也叫“属相”,指代表十二地支而用来指代人的出生之年的十二种常见动物)有虎而没有狮。其中的原因,显然不是由于古人重虎轻狮,而是隐藏在语言表象背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宋永培,端木黎明.成语大词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

[2]吉林出版集团辞书编纂中心.新编多功能成语词典[K].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3]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商务印书馆,2013.

[5]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西域佛教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佛教艺术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文化交流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