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的书写应向普通话靠拢

2017-04-25陶国圣

文教资料 2017年5期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书写

陶国圣

摘 要: 方言的书面表达,尽管不一定能找到与之完全对等的现代汉语词语,但要力求以意为主,兼顾读音,尽可能地向普通话靠拢。若实在没有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汉字表示,可用同音字代替,既有助于方言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又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关键词: 方言 普通话 书写

苏中作家刘仁前的《香河》描绘了苏中里下河地区的风物风俗风情,其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作品呈现出的鲜明的地方人性美和风俗美,有相当成分是作者大胆运用苏中方言写作而成的。

一、书中方言的正确书写例举

“野猴子菱”最大的坏处,菱角刺刺的,吃得不好戳嘴,常有嘴馋的细小的(当地人对小孩子的一种叫法,别看乡里人识字不多,有时用起词儿来,还不得不服。这“细小的”,或许有人会说听不懂。只要仔细品味,用这三个字称呼小孩子蛮贴切的,“细”和“小”强调的是“小”的意思,“的”字自然指“什么什么的人”,比方说,当兵的、教书的之类,用法颇见水准。有时还简省为“细的”,与“细小的”同意),为吃角把“野猴子菱”,把嘴里戳得血直淌。“野猴子菱”,厉害。(第3页第5小节第6—13行)。

尽管天色还早,大人们早早地了结了手里的活儿,就等队长一声令下,好回家煮夜饭,然后逸事逸当(做事有条理,不着急)地看电影。(第18页)

劳作的一天,香河村的男将们,多半埃着灶头,捏着婆娘刚抄上来的花生米子,挟着几筷韭菜炒鸡蛋之类的家常小菜,扳上一小瓶子“二两五”。当地人之于酒,不叫吃,不叫喝,更不叫饮,偏偏叫扳。晚饭后,巷头上碰见,彼此招呼一声:“不曾扳两盅?”“扳得扎实,足足一只手。”(第66页第5段)喝酒不用“喝”,而用“扳”,把这扳酒瓶喝酒的动作说成喝酒,很是豪爽自信又带有几分得意,生动形象更传神。

可“黑菜瓜”也不是个亚家(亚,第二是也,亚家,第二家的意思,这里有不想当第二家,不服输的意思。)(第120页)

有童谣曰:“冬天,冬天快快来,鳑鮍儿,罗汉儿烧咸菜,哪个见了,哪个爱。”(第287页第1段)。这当中的“罗汉儿”鱼,体型比较小,但肉特多,胖乎乎的,就像弥勒佛。所以当地人就用“罗汉”比喻它。尽管当地方言喊其“罗我儿”或“罗碗儿”,但作者却写得很准确,而且符合语音的传承变化。

二、有待商榷例举并分析

书中还有很多用得很准确生动的方言,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其中也有一些方言字用得欠妥,例如:

大人南说江北说海,细小的(当地人用来称呼小孩子的)也仄头斜脑地听。听的时辰长了,碗里的饭菜没有了,便会到自家大人蓝花大海碗里扒。大人说得正起劲呢,也就没工夫理会细小的了:“去去,自己腿子断了,不能家去盛啊。”一双筷子一该(拨开的意思),细小的手上的筷子该掉下来的有,该得细小的哭声呜啦的也有。从大人碗里扒不到现成饭,细小的只好捧着自己的小二碗,家去。(第11页第3-8行)

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一个方言字“该”,用来表示“拨开”的意思,是同音字借用。笔者认为用这个“该”表示“拨开”欠妥,应该用“概”更确切些,更能使这一个方言向普通话靠近,从而更有利于方言的发展。

“概”,《简明古汉语词典》的解释:名词,斗刮。量米栗时刮平斗斛的器具。《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角斗甬,正权概。”郑玄注曰:“概,平斗斛者。”事实上,“概”本是一个名词,它就是一个条形的小木方子或条状的长方形小木板,有時一把小木尺也能临时充当“概”。古时人们交换谷物时,常用斗或斛来量,常把谷物装在斗或斛中并高出斗或斛的口,然后就用“概”刮平,江苏方言称“概平”(这里的“概”已经活用为动词,“概平”是动补短语),以苏中地区尤甚。我小时候见邻里之间借米时就有过这种场面,邻居向主人借两升米,主人就把小量筒(一种用竹筒做的小量具,容量约500克)装满了米,并溢过筒口,同时用一把量布的尺子(临时充当了“概”)在筒口一概一刮,把溢过筒口的米刮离筒口,口中说的是“把它概平了”,就这样量了两升米给邻居。后来邻居来还米时也是这样。一借一还之中,这“概平”的动作还真没少做,显示了借与还的公平。所以,《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言:“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

在苏中,人们把在眼前的物体推开或人拨开常称为“概”,把一个碗中的部分或全部食物用筷子拨到盘子里或另一个碗中也称“概”,这已经是其引申义。例如:把桌上的东西从左面“概”到右面。至于把人从眼前“概”到旁边去则是苏中人对“概”更生动形象的灵活运用。

苏中地区有一句方言:“概概平,拍拍平。”这里的前一个“概”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方式,是“用概”的意思;后一个“概”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句话的大意是粗略地平整一下。后来引申为为了不让双方的矛盾升级而采取的模糊处理双方矛盾的方法,以便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

“该”,有应当、欠、具备、充足、广博、承受、应当、命运注定等意,没有哪个意思能引申为“拨开”之意。上文中大人用筷子拨开小孩子的动作应该用“概”,而不该用“该”。

这就让我产生了如何正确书写方言的思考。我觉得方言的书面表达,尽管不一定能找到与之完全对等的现代汉语的词语,但还是要力求以意为主,兼顾读音,尽可能向普通话靠拢。实在没有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汉字表示的话,方可用同音字代替,既有助于方言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又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中有这么两段:

“吃就吃呗!”静宜冷冷地回答。有时候加上一句:“爱吃嘛吃嘛,谁敢挡着你?”有时候加上一句,“吃就吃呗,谁不让你装(读床)了?”

把吃饭说成“装”,这里有一种不友好的、侮辱的味儿。(第227页第3、4两小节)。

在古白话小说中,骂人“吃”都是写成“噇”的,读chuáng,这样表达就很生动形象,非常神似。这种吃相不仅是说人吃饭毫无节制,而且有如牲畜大口吃食、不加咀嚼、直吞直咽,像往口袋里“装”东西一样直倒下去。当然是不友好且有侮辱人的意味了。

又如“锅盖”一词,江苏地区的方言说“夫官”,这是纯粹用同音字代替,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这样写让人有点匪夷所思。应当写成“釜冠”,这样写在有些地方与方言的读音可能有些出入,但这样写不仅恰如其分、生动形象,而且文绉绉的,给人以斯文不土气的感觉。

有些方言重音不重形,如“下江下海”,泰州人说成“哈江哈海”,这“哈”的音一出来,的确蛮有气势,特别是地方戏曲中的台词唱词常常读成“哈”,只是写出来,人就不怎么懂了。像这种情况,我认为还是要写成“下江下海”比较规范,有利于普通话的传播。遇到相关场合可临时特别注音。

三、《香河》中其他有待商榷的方言书写

《香河》中还有许多方言字的书写,我也不敢苟同,初列如下,提出来与作者商榷,求教于大方之家,以期有利于泰州方言乃至江淮方言进一步向普通话靠拢。

野生的鱼虾一多,背了青篾鱼篓,穿了皮褂子皮库子的摸鱼的常来;野鸡野鸭一多,打野鸡野鸭的常来。摸鱼的很平常,没得说头。这打野鸡野鸭的关目山(当地人说法,与“名堂”一词之意相近。当地人说起某某人时,若是说,某某关目山可多呢,就是说有名堂;或者说,某某啊,没得什呢关目山,就是说没名堂)可多啦,值得一说。(第2页第2-7行)“关目山”还有“鬼点子”之意,宜写成“关目三”,“三”有数量多的意思。

苏北兴化属水网地带,出门见水,无船不行。河道野藤般乱缠,有河必有村,有村必有河。河是藤,村是瓜。瓜不离藤,藤不离瓜。三步一村,五步一舍,大大小小,瓜兒似的,村舍相埃。一村鸡啼,村村鸡啼;一舍狗叫,舍舍狗叫。村村舍舍,鸡啼狗叫,好不热嘈(热闹的意思)(第4页第5小节)。这里的“村舍相埃”中的“埃”写成“挨”更为妥当,全书中有多处这样的情况。“埃”有两个意思:一是尘埃,二是长度单位。“挨”有靠近、紧接着的意思。

王家出了个不抬嘿(抬嘿,受人抬举,让人得意)的,给英勇的老子脸上抹黑(第45页第二段)。这里的“抬嘿”似乎写成“胎孩”比较妥当,最初的意思是“这个胚胎能够成长为一个成形的小孩子”,意即“这个胚胎的前景比较看好”,后引申为一个孩子或一个成年人为“有出息、有前途”的意思。不过这个词大多用于否定句式。由于泰州各地的口音语调的不同,也有地方人说成“胎嗨”的,但书面表达写成“胎孩”更接近它的本来面目。

巧罐子也没得好主意想,坐在家里板凳上,眼泪沽沽的。(第50页第2节第7-8行)这里的“眼泪沽沽”还是写成“眼泪汩汩的”比较形象,“汩汩”有泪水如泉水向外涌的意思。

“讹错大呢,讹错大呢”。(第68页第9行)这里的“讹”应该写成“误”(变读为Wú),因为“讹”有“有意欺骗”之意,而“误”才有“客观存在的误差”之意,根据泰州地区的方言习惯,应是“误差”之意。

挨了谭驼子婆娘香玉的冲,阿根伙心里头老好的不惬意呢,转了一圈子之后,跑到队长跟前告了香玉的状:“香玉这个瘟婆娘,真不是个东西,我按你说的敲她家窗子,挨她一顿冲。清儿大早上,不顺序(当地方言,不吉利的意思)。”(第70页第4节1-4行)这里的“不顺序”应写成“不顺绪”,与人的情绪有关。

水妹的大大小小嫁衣,都是她自个儿张罗的,先是送把琴丫头用洋机“笃”(同音字借用、做的意思),好了之后,再拿家来自己配纽子,锁纽子洞。(第97页第3节3-6行)作者在这里“笃”主要是取其音,而忽视意。要是写成“读”(变读为dù)则更确切,因为用“读”既取其音又借用其意。

“我今儿来就是和大兄弟商量商量,正月里热热嘈嘈把这两个细的大事办了,了一个手为(事情做结束的意思,乡里人叫了手为)少牵肠挂肚的。我们做上人也省心。大兄弟你说呢?”(第111页第9-12行)。

这段话中的“手为”宜写成“首尾”。“首尾”一词在古白话小说中常有出现。如《魏阉全传》:其时扬州知府颜茂暄才到任月余,运司汪承爵到任也才三个月,都不知这事的首尾(意头绪、底细)(第三十九回)。《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原来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意往来、勾结)。又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既与那妇人没甚首尾,却如何与他同行同宿。”(意苟且行为)在泰州一带说“了首尾”大都是指了结一些未了事宜,如清理往来的债务、完成子女婚姻等。所以这里用“了手为”欠妥。

有一条,“二侉子”好酒从来不曾说留着自己喝的,他开店,好的就得仅来客。(第134页第11-12行)

家中细的(小孩子)不怎儿欢喜刺闹闹的米见子,糙得很,卡喉咙嗓子呢。三狗子正好,不客气地仅饱吃,顿顿有个饱肚子,心里头别提多惬意了。(第156页第9-11行)这两段中的“仅”应当用“尽”(这时应读为“jǐn”),分别有“优先”和“达到力所能及的最大限度”之意。

第二天一早,三狗子跟往常一个样子,拎个自家婆娘早扎好的蓝得发白的旧方巾兜,方巾兜里包着采(同音字借用)子饼,硬硬的,不好嚼,蛮熬饥的。(第151页第2-4行)这“采子饼”中的“采”字完全可以用字典中原就有的“豆昔”(音chǎi)字表达。“豆昔”(音chǎi)字的意思是“碾碎了的豆子或玉米”。泰州一带的“豆昔子”,大多是由小麦等粮食碾成的。“采”字的意思是“摘”、“开采”、“搜集”、“选取”、“精神”、“神采”等。

只愁不养,不愁不长。几个月的工夫,水妹家小伙胖乎乎的,在科儿笼子(婴儿睡觉的器具)里头,“咿啊呀”的不住气,一双乌黑乌黑的大眼睛,晓得望人了。(第264页,第1-3行)这里的“科儿笼子”要是写成“窟儿笼子”更形象一些。

四、泰州方言中有部分方言的书写有待更正举例

锅边秀:不大方、害羞。

潽pū:就是指液体沸腾后溢出。在泰州方言中说得最多的就是锅里的粥潽掉了,不宜写成“噗”。

鹘突hú tu,糊涂。

瑕(xiá)雅(yǎ)呢(ne):意即“太少了”。

脉虚:呆滞,反应迟钝。侧重于生理上的,这样写,来自于中医把脉的症状之一。(若写作“木的木虚”尚可,侧重于精神上的。有人写作“麻里木穴”,似欠妥。)。

灰冒褚浪的:陈旧,没光泽。

展手:干家务或农活时,施展手脚的活动空间。

波俏:女子善于展示风情。

打韶喻:用手势或眼色打暗语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

叠角崭方:形容物体方方正正的样子。

得福不觉:指处在福中不知福、不觉得的意思。不宜写成“得福不搁”。

侧侧儿地:站在一旁不动声色地。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8.

[2]王力,岑麒祥,林焘,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王蒙.活动变人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3.

[4]刘仁前.香河[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2.下文所注页码均出自此书.

猜你喜欢

普通话方言书写
方严的方言
Unwritten 尚未书写
方言
用什么书写呢?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书写春天的“草”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