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钊

2017-04-25殷允岭陈晓霞李顺湖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黑李大钊

殷允岭 陈晓霞 李顺湖

引子

乙未仲秋日,朗亮的乐亭县天空一碧如洗。六百岁古槐的苍劲枝叶,在大黑坨村的顶空,编织出密绿的华盖。古槐斜对着李大钊故居大门,渤海的潮风吹拂着槐叶,窸窸窣窣诉说着李家大宅的故事。大门边的条石上,李家的族人、亲邻随着风声一齐站立,恭迎一位手执拐杖迈出宅门的老人——村中唯一亲睹过李大钊形容的见证者——九十三岁的李俊之老人的到来。他是在笔者询觅他去处,知情人指点他门户,我欲启身拜望他之时,他突然出门而来的。在这一刹前的三秒钟,我得知的信息是他病重、住院多日。在这个海光恍惚、佛光普照的古槐前,似乎一切的奇妙都可以发生。

在这组乡人组成的群雕背后,李大钊的塑像肃立于院中,宽阔的前额下,一双亮星般的眼睛透过山河湖海,望向地平线以外的地方。一阵诗与歌和声,自西天的烧霞处低回而至: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这是李大钊的警世恒言,他的巨手著出的天下文章,改变着那个黑暗的世界:

他领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他在中国首传马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最早提出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他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造者之一;

他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促成国共首次合作;

他领导北方工农运动,是北方革命运动的伟大领袖;

他首倡党抓武装的军事思想,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他以伟大的革命思想,为我党培养了大批青年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等等。

他顶天立地,功勋盖世!李大钊,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如风常歌!他出生自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古槐树对面的李家大宅。李俊之老人的追昔故事,娓娓动听。

乐亭县

史书载乐亭县,距今已八百余年。这里偏居海角,自古少遭刀兵战乱,乃安居乐业之地。又有“乐安亭”之美名。

有滦河哺育,平原沃野,盛产高粱、小米、玉米、大豆、棉花等。却因滦河水三年两头泛滥成灾,“年谷难望顺成,且地隘人稠,粮食难以自给。贫苦农民只有逃荒要饭,流落关外谋生。”

清末民初,乐亭县已有手工业景象:如造车、船、建筑房舍,制作农具家具等。农暇时,“女纺于家,男织于穴。”女子纺织,男子在地穴中制作的笸箩、簸箕、席子、笤帚等日用家具,远销国内外。

清代后,乐亭人到东北经商者渐多。据乐亭县志载:“邑地近边关,经商者多,出品贸易挟货营运谓之财主,代人指筹谓之伙计,有‘乐亭帮之称。”除占领东北三省市场外,还分布在天津、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开店铺,办工厂,到德国、日本留学。李大钊的祖父李如珍亦到东北做过生意。他于不惑之年,在长春、万宝山等地开杂货铺。

商旺钱多,文化教育发达,有“文化县”之称。县志云:“乐邑人情急公好义,士守廉隅,民勤操作,而闺门之风谨饬诚有。”“自唐以迄民国,数千年不识刀兵,遵海而傍滦河,七十里帷安耕读。”又云:县民“雅重读写”,“举凡衣食稍足之家,无不令子弟就学,或延名师,或从外傅。”唐、宋以前名人志士不乏,废科举后,乐亭盛办教育,考入大学和国外留学者众多,悠久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使乐亭县成为乐亭大鼓、乐亭皮影这两朵中国民间艺术之花的诞生地。据李俊之介绍,李大钊正是依靠了此般丰富文化元素,才生成了比众家文人志士更高一层的精神品质,更为多彩的文化品位。

大黑坨村

他生身的大黑坨村,位于乐亭县城东南方18公里的二滦河下游,离海16里。大黑坨村建村于公元1404年。乐亭县志记载:“成祖永乐二年,江淮迁民亦至,始以土民编社,社一十有八,屯九云。”大黑坨村就是当时所筑九屯之一。李大钊祖坟石碑碑文《大黑坨李氏族谱引》记载:“始祖于明永乐二年奉诏移此,卜筑此乡,即卜建此茔。”说明李家是大黑坨村最早外来落户的人家之一。

“坨”就是沙土高丘,河淤风聚均可成坨。大黑坨村附近就有小黑坨、甘坨、羊坨、后坨、翠坨等。有一神奇传说:某日,一夜黑风,山摇地动。二晨,一座大沙坨墨黑黑生成在村东北角,当地人就管它叫“大黑坨”,村庄从此亦命名“大黑坨村”。后来,大沙坨成了埋葬李大钊家祖的墓地,又叫李家老坟。远远望去,大沙坨好像一只黑老虎舛卧村边。年长日久,老虎形象模糊,墨黑大沙坨也渐变成了米黄色、银白色……

大黑坨在清末民初已发展成为乐亭县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大村。东西三里长街,千余人口。谷家、赵家、杨家、李家是大黑坨村四大家族。

大黑坨村乃人间美景:东南是蓝蓝大海,北方是高高碣石山,近处是白色大沙坨,闪烁着耀眼光芒。这似乎正是中国革命前景的征象:一个黑暗的旧世界,一座黑黑的妖山,而今,已变成蓝天碧海银白世界。

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故居坐落于大黑坨村东部路北,南北长55.5米,东西宽18.2米,建筑面积1010.1平方米。建造者是李大钊的祖父李如珍。李如珍有二弟李如珠,三弟李如璧兄弟三人。他知书达理,早年曾中过秀才(从九品的官职),因子嗣,过继侄子李任荣(李如珠次子,即李大钊的父亲)为子。李如珍生活的时代,乐亭县水患不断,聪明的乐亭人纷纷奔赴东北等地坐股经商,李如珍在长春、万宝山一带经营杂货铺,积蓄后返回故里,购买土地,于1881年修建了这座宅第。54岁时,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用他走南闯北积累的经验、知识、智慧,融合东北、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点、本地的环境、地理位置、生活习俗等,对房屋进行了总体设计。

故居与大黑坨村的主街道相邻,通道宽阔,南面是宽敞的场院,西南面是村中张榜发布公文的主要地方——老母庙,故坐北朝南,视野开阔,夏季通風,冬季采光,出入便利、环境良好。

建筑为砖木结构,丈高十字花墙,21间灰顶平房毗连呈长方院落,由前、中、后三院组成穿堂套院,大门、二门、后门错落有致;三院一体,层次分明,属于李大钊领地的后院:一道花墙,把整座宅院分为东西两部,远离喧嚣嘈杂,一派清静,是修身养性、读书学习的最佳所在。两间小厢房是李大钊读书学习的地方,似乎命定了一种格局——这所被称为“鸳鸯式”的宅院,将会诞生一个轰动世界,拯救中华的伟人。

大钊家世

在大黑坨的李家祖茔中,树立着一通“族谱碑”,此碑经磨历劫,辗转于祸福之间,有幸留下了大部分文字,为考察李大钊家世,起到了望树寻根的作用。

在碑的正面额部左右,对称镌刻“千古”、“不朽”四字,颈部为“始祖”二字,下即为竖行隐刻的题为《大黑坨李氏族谱引》碑文:

……始祖以明永乐二年奉诏移此,卜筑此乡,即卜建此茔。彼时以草昧初开……赖有祭扫食俊合集一族、未失行輩。乃又嘉庆十六年岁甚凶荒,坟树……涣散,如使永为涣散,合集无时,将虽系一族,虽属同祖,亦不知谁之为……诸祖之灵。赖有族弟为模者,以青年而笃宗谊,顾兹荒冢实觉神伤,乃……植后以稍条之资,再兴茔祭,年新日盛,又以其余添置祭田。今树已……老……钱,又创益看茔房屋三间。又栽植果品诸树,此树若好,后人之利……

碑残文断,但能看出,李家祖先于明永乐二年迁此,至今有602年历史。据李家老辈人递传,乃山东迁徙而来,公元1863年农历四月立得此碑。

碑的背面刻有李家三代世系族谱,以李大钊的曾祖,排“为”字始,依次排有李大钊祖父辈“如”,李大钊父辈“任”字,近百人名,已成大黑坨村旺族。

李家的祖先有文字可考的从李文翠开始立祖。李文翠是李为模的父亲。李为模兄弟三人,两个哥哥:李为梁、李为枢,都是农民。李为模字广训,生于清嘉庆六年,卒于同治十一年,享年71岁。

李为模生三子,即李如珍、李如珠、李如璧。李如珍生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卒于光绪三十三年,享年80岁。李如珍无子,只生二女,过继二弟李如珠的次子李任荣为子。李任荣是李大钊的生身父亲,字华亭,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卒于清光绪十五年三月。李任荣自幼奋发读书,知文达理,字写得好。李如珍非常喜爱,过继他为子后希望把其培养成学业有成的读书人。可惜李任荣身体虚弱,没等考取功名就离开了人世。李如珍为乡民造福,有石碑一通为证:“《华严寺前置买香火地墓碑文》镌铭——督办人从九品:李如珍。昌黎县增广生:赵辉斗撰文。童生:李任荣书丹。”正是这块石碑,记载了李如珍的乡中声名,也留下李任荣的俊逸书法。这位病弱书生,却握笔如虎、走笔如龙。

李大钊的母亲周氏,乐亭县西走马浮村人,她19岁过门与李任荣结婚。由于丈夫离世,悲伤过度而忧虑成疾,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大钊不满两岁时也离开人世,终年27虚岁。

“百灵”与“憨头”驳诘

北方农村有“幼小丧父难立柱”和“幼小丧母命里苦”的预言。1889年10月29日生身的李大钊,一落地便成“遗腹子”。哀怜无助的母亲,也在生下大钊16个月后,于贫病交加中撒手人寰,撇下了孱弱豆芽般的孤苦儿郎。

每一个大人物的生死际遇,都有无数的研究揣测。他生前父亡,生后母逝,及生日寒风萧萧的气象,似乎都预示了李大钊的此生炎凉。

在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的会议室里,馆中的各职文友齐集,为我讲解李大钊诞生、生成伟人的故事,作家老馆长杜全忠看了一阵我的相貌,断定我是《李大钊》可托之人,令我高兴。尽管他撰写“大钊”已有成就。

1889年10月29日晨,寒风吹拂着乐亭大地,初霜新冰的冬日,渤海的上空却映现出灼灼霞光。这不常见的吉祥之光照耀着平原上的棉地——北方的棉花成絮很晚,一茬茬棉桃儿开裂、吐絮、采摘,要延至冬月。正因如此,那灼灼霞光映照着的棉株,不单有黄的枝、青的桃、白的絮,还有着干绿未掉的叶儿,可织成紫花布的晚成紫花。这一切都组成了北方农村的美丽光景,也预示着这种天象、气象和景象中,似乎要有人间的奇妙发生。

一位身着棉袍,头戴瓜皮帽,留着浓密八字胡的肥胖老头踏破阡陌霜露,焦急而兴奋地穿梭于棉地,长袍的大襟,擦碰着黄的枝、青的桃和红的絮。这就是李大钊的爷爷——李任荣过继的父亲李如珍,他渴望着他的孙子大钊的诞生,天上的霞光,棉地的多彩,都在他眼中焕出祥瑞之光。

在这样的时刻里,他的上空飞来一只鸟儿,像从太阳里、霞朵中飞出,似霞光的红色,又似棉桃的青绿,它清脆地“喳”地一叫,落在李如珍眼前的棉株上。“百灵鸟!”李如珍心里欢呼一声,立即联想到将诞的孙儿,口中便有了祈祷。那蘸着霞光的百灵鸟慢慢地跳动着,分明在向他靠近。他半闭了眼睛,直到它栖向胸前的红絮才伸出双手,心跳中捧住了它,它柔顺地偎在了掌心,不飞不逃,正是小鸟依人的娇相。

李如珍连同看鸟的乡亲在此时听到了喜讯:孙儿大钊诞生了!人们又有百口百舌的议论:这娃儿占天象,占“百灵”之气,取名应叫“百灵”、“灵头”。李如珍说:“人不要太灵,憨厚传家。况且,‘灵字惯与魂灵、精灵组词。这伸手可擒的鸟儿,倒是有十分的憨厚,就叫个‘憨头吧!皮实,好养!”

这是一个生性乖巧的娃儿,两只大眼瞪着房梁,瞪着母亲,一眨不眨,似有所思,似乎呆气,却又对门外的一声鸟叫、一声鸡啼都兴奋异常,双眼乱转,寻寻觅觅。因他父亲早死,母亲双颊高耸,黄瘦虚弱,骨瘦如柴。她看着可怜的儿子,一忽儿喜不自禁,一忽儿苦泪暗流。她似乎知道自己寿命不长,为儿子缝补成形的小衣小裤,一件套一件,件件长大些。在她生下憨头16个月的那个阴雨连绵的日子里,她双手搂着儿子,流下了最后的两粒苦泪死去。

不幸的小憨头啊,从此,失去了母亲温馨的爱抚,再也找不见妈妈那熟悉而安详的身影。他揪心地哭着,那稚嫩的啼哭声,像百灵鸟的啼叫,像利箭扎在爷爷心上。天变了,变得黯然失色。他眼含热泪,抱着嗷嗷待哺的小孙孙。

他要吃奶呀!平日里自尊自持的李如珍老人,不得不抱起可怜的小孙子,出东家入西家,沿街讨要奶水。尽管善心施奶的乳母们百般热心,可生性固执的小憨头却谁的奶头都不肯含上一口。饿极时,反倒噙着爷爷肥胖的奶头下劲吮吸,吸得他心疼。

正在无计可施之时,如珍的女儿老捡姑子抱着自己的小女儿来看娘家。老爷爷大喜过望地说:“这个小憨头真有福,来,快来让你姑姑喂两口试试!”

对小憨头从未撩过眼皮的老捡姑子,接过小憨头。说来也怪,小憨头含着姑姑的乳头,立刻香甜地吮吸起来。听着憨头细微的吞咽声,老爷爷如释重负,笑呵呵地对女儿说:“捡儿啊,爹跟你商量商量,从今儿你别回去了,在咱家住下喂憨头吧!爹亏不了你,爹立刻给外孙女雇人喂奶,孩子大人的一切花销,都包在爹身上啦!”

没等爹把话说完,女儿便说:“想得倒好,你们孩子娇,我们孩子也娇,我们孩子也不吃别人的奶!”

“你,能见死不救?小憨头是咱李家的骨血呀,难道你看着咱李家香火了断吗?”

老捡姑子翻一下眼皮说:“不就是怕到时候没人给你打幡吗?没儿子,闺女一样打,谁都能把你送到那个地方去!”

一旁的老奶奶接话茬说:“是嘛,没儿子,闺女也一样,赶明儿咱死了,就叫捡儿女婿给打幡!”

老爷爷火冒三丈地说:“痴心妄想!我早知你们惦记我了,打开天窗说亮话,想变着法地吞掉我这点家业,除非日头从西边出!”

众人见老人动了肝火,忙上前解劝:“红了绿了也是亲爷俩,俗话说‘婿当半子劳嘛……”

如珍老人气咻咻地说:“我告诉你,我死后,这幡让谁打也不能让你那个不上相的女婿打!你这就给我走,从今往后,我没你这个闺女,你也没有我这个爹!”

事情发生以后,爷爷非常不放心奶奶和姑姑,无论喂水喂奶,都是亲自动手,他甚至怕这些异心人儿加害孙儿,儿子是过继来的,孙子更远了一层,在一般没文化的农妇心中,没有骨血至亲的娃儿养身养不了心。

有文化、有功名的老爷子变得比老嬷嬷还要柔细,他抱着孙子,背着孙子,让孙子骑上自己的脖子,给两岁的小乖乖讲故事,讲心事。那娃儿却出神地谛听,入神地思想。冷不丁接一句话儿,蹊跷得令他头皮发麻,双目圆睁。他细心地观察、猜测着这个百灵鸟幻化的小精灵:发现他的脸上放出毫光,眼神里出现过奇光,言语里吐出过的不成句的东西,似乎有着难解的奥秘。

他從村里端来最嫩的豆腐脑喂他,教他一首儿歌:

咕噜噜,咕噜噜,

小小石磨磨豆腐。

价钱小,营养足,

吃肉不如吃豆腐。

肉鱼也舍得买来,小鸡的心肝,猪羊的脑浆,小鱼的眼睛,蚂蚱、蝈蝈的肚子。如吃水果,还要烧熟,防拉肚子。如吃鸡蛋呢?要炖成膏膏。豆类谷类的稀粥,要用纱布滤过。在爷爷的心目中,憨头孙子是一只百灵鸟,一位灵头才子,一位可求功名的精英后代。他穿着小表姑给他缝制的绣花“嘎啦”像鸟儿飞舞院中,孙儿吃爷爷的胖奶,已成祖孙亲昵的享受。大黑坨传说“憨头是吃爷爷奶长大”的妙语,是他爷儿俩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真实写照。

神童塾学

在对憨头的教育事业上,李如珍殚精竭虑,他像栽植一棵天宫的桃树一样,细究着水土风光的妙境。

在古槐斜对的北大门里,设有谷宗海先生的私塾。塾师是远近闻名的单子鳌先生。先生能文善书,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千字文”、“千家诗”等,更是开口能颂,还常唱出一段段的书歌,押韵合辙,声清气朗。单先生初教的大钊,字曰“耆年”,这是爷爷对孙儿的愿望,一如取名“憨头”而不做“灵头”,不求杰出而求长命的愿望。

但是,慧眼识珠的单先生立刻发现,他的学生熟记诗书,善解人意,聪明机灵,所学知识,不解自明,且举一反三。如此两年之后,只得拱手辞教,告诉李如珍道:“先生宽恕,您家孙儿才气太盛,愚弟教不了了,您另请高明吧!”

李如珍吓了一跳,以为孙子惹了是非,细究之时,发现所言是真。这憨头在私塾的所学,不单吸干了单先生肚里的墨水,还能无师自通地善解文辞,诠释诗意,更吓人的是,在村中老母庙石碑旁,还与卖西瓜的一个壮汉打赌,全文读出告示,赢了一个白皮沙瓤的西瓜,老少爷们大饱口福后,皆叹大黑坨李如珍的孙子是神童!振作了爷爷的豪气,逢人便夸孙子。村里有人发难,待碑上又贴了告示,又叫憨头来念。没想憨头默读一遍,转面背诵,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惊得众人瞠目结舌。那爷爷搂紧了孙子,竟掉下了眼泪,以为后世出了神童,是祖上积德。

小小的憨头只得转学,另就高塾。新的塾师真真了得——乃是具有清廷科第“增广生员”学位的赵辉斗先生。如说单子鳌在乐亭是乡中才子,这赵辉斗则是学界名仕。这先生听说有一三岁识字,五岁解诗,六岁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民规乡约的神童,便像伯乐见到金驹一般,惺惺相惜。那教学的心理方式,变成了师徒俩的交心、游艺,惊喜与自豪。才华横溢的师徒,渐从古板的诗书礼学中逸出,看山水,看民居,读花言鸟语,赏灯笼风筝,也读各家庭院的楹联,中堂书法。还跟了爷爷下地种棉浇菜,摘果收麦。

文化传统优秀繁荣的乐亭,孕育了丰富的山水湖海文化,民间的文化艺术分为“南派”和“北派”,民间文学、戏剧、皮影、大鼓、狮子舞、秧歌、旱船、高跷、龙灯、跑驴、焰火等艺术门类,不一而足。那耆年也随着先生徜徉其中,如鱼得水,并尝试书画和刻制皮影。聪颖好学的耆年也显示出性格刚硬的一面:同塾的学伴有一杨家少儿,不尊师训,上树捉鸟,耆年好心劝他下树,他却挺起鸡儿尿了耆年一头。耆年找爷爷告状,却见杨家人早找了塾师告状,说得是另一番理由——李耆年命硬,学运旺盛,小儿与之同学便会“受克”。这不说正理的官司当然难断。而恰在此时,开办塾学的张家少儿、李耆年的学伴张春回暴病而死,于是村中学间便有人支持杨家悖论——耆年出生前后克死父母,幼年克死学伴,命相太硬。

是年,爱才的赵辉斗仍陪耆年参加县试,却因耆年不小心墨污了试卷而落榜。万般无奈的赵辉斗找到李如珍,提出在学业上教不了耆年,已向塾家提出辞呈。李如珍万分惋惜,但无言以对。爱才若渴的赵先生向李如珍进言:乐亭还有一位名师,大名黄玉堂,现在城北的井坨宋举人家塾就教,井坨遥远,不会知悉耆年身世。李如珍长叹道:我与宋举人无亲无故,人家怎会收一平民小儿就读?赵辉斗取出一封写予黄玉堂的手札道:拜托黄先生,也许可成!

少年壮志

台风的中心是平静的,耆年的天性恰如落向棉枝的百灵,遇人捉弄亦不惊乍,他的天分和善良已在乡间邻里闪闪发光,掩遮不住。

一小伴提一精美鸟笼,笼中雀儿啼唱不停。耆年见小鸟眼光哀怜,听懂了她的唱词,全是悲愤的哭音,耆年的怜弱之情陡然勃发,他打开了笼门,举向天空,眼看两只雀儿惊喜地叫着,飞过绿树,奔向云朵。这又是一场“放鸟”与“赔钱”的官司,在众人的评判中,有人批他不该放走别人的鸟儿,有人说他怜弱悯人,鸟虫比君子。亦有人说鸟是他同类,他是百灵鸟转世!无言无语但拿出白洋赔偿的是李如珍老人,他愈发觉得孙儿不同凡响。

那年春节,李家的宅前,来了一位锦衣华服,头戴六品顶戴花翎的官人,是李如珍的远房表侄王庆云,稀罕上门的贵客。如珍老人当然又把珍贵孙儿捧到人前。那贵客恰是官场俊才,想对个联儿,戏耍小表侄,他捻须诵曰:“春风猛似虎!”小耆年心平气静,稍加思索,朗声答对:“秋水静如狳。”

官人目光一闪,问:“此典可有出处?”

耆年答:“典意来自‘四书。狳者,温良之兽也,对暴性之虎……可否?”官人立起,愕然赞曰:“侄儿天才,前途无量!”

是天才,便有志向,耆年年少,却有了忧国忧民的报国之志。一日,单子鳌老师问爱生正读何书?耆年答,读岳飞所著《岳武穆集》。师生言及岳飞爱国之志。老师昂首吟吭《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小小耆年被诗情豪气激动得流下眼泪,爷爷闻知,亦流泪讲岳飞故事、秦桧权奸,杀害岳飞。小耆年立下了学做岳飞,杀尽权奸的誓言。

面对着一日日成长,少年壮志的孙儿,有心的爷爷便安排他多听有识之士谈论,多读名篇锦言,多讲百朝千代故事,多经人多事大的场面。一日,世交之友,殿试二甲擢升翰林院庶吉士的葛毓芝来访,单子鳌等名士皆来相陪,如珍安排孙儿晋见,几番诵诗填词,大得名士的青睐。茶饭之间,耆年听名士愤议《马关条约》,竟出口诘问:“朝廷为何惧怕洋人?中国地大人多,为何打不过洋人?”

葛毓芝闻罢一惊,叹中国合该不灭,连乡间也有这忧国神童。遂诗兴大发,讲在福建稽查,追缴八千两赃银,讲《马关条约》,赔洋人二万万两白银!此时的耆年怒目圆睁,突然呼喊:“毓芝伯伯,中国还有希望么?我该怎么做?”

惊定平定的爱国名士拿出了一本英国人斯密德氏的《富国策》,希望耆年心壮志强,好生学习,救国救民。

此后,耆年对毓芝伯伯的关心骤增:得知他是1895年康有为在京城之内,联合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签名上书(公车上书)、提议拒签丧权辱国条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的参与者之一,便灯前树下,研读起了《富国策》,悟得只有秉持“即知即行,勇猛精进”之精神,才能“坐致富强”、“国富民强”!

开了天目的神童,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从此之后,小小耆年像一只百灵鸟儿一样,思想翻飞于绿树云间。又像一只憨憨鸟儿一样,仰望着天空,长久思索,木然不动,一心要解开天下人间的一个个疑题。

宋馆之谊

说罢了耆年的传奇故事,该叙他到宋敬仁家塾读书之事情了。有幸的是,耆年的母舅与黄先生沾一丝偏亲,便携礼投奔。乙亥初春,杨柳返青,正是吉祥时辰。那家主宋敬仁面露浅笑,对举荐人黄先生道:“这神童胸藏锦绣,对同学有益。但能否写篇短文,我等一睹风采?”

黄一时尴尬,而耆年舅舅笑口便允。耆年揮笔急写,正是冬日爷爷教写的雪景:“北风翻卷,雪舞昌黎(山),梨花满树,云铺原野……”

宋敬仁一惊一乍道:“书法工整,营构敏捷。状物生动,才思如泉啊!”于是留耆年与儿子宋仲彬同进午餐,从此结伴学习,成为一世至交。

按照李耆年的修业程度,黄老师将他分在宋毓璘一个班级。依然是《四书》《五经》为主,讲授更加精要。为适应戊戌改试“策论”“经义”的新政,据自己进学经验,指《文心雕龙》这部文学理论专著,要求在吃透经义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点,写作佳章。

在学生的道德培养上,注重孝义,常拿古书上的典例和家乡的孝子做榜样,鞭策学生。特意给学生放几天春假、秋假,帮干农活,理解农苦。李耆年回乡后,跟爷爷到田野劳作,学习赶车、送粪、播种、收割、装车,从而理解“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授课之余,黄老师给学生讲历史人物、民族英雄。耆年佩服窦尔敦的英雄气概,赞同洪秀全“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人人平等”的主张,便问黄先生:“既然李自成、洪秀全他们都为了百姓,为啥朝廷还派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黄先生叹息说:“违俗招祸。”尽管不能有更深的解释,但小小的耆年似乎懂了:改革是要流血的。

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和同窗一起参加癸卯县试,顺利通过,又到永平府“督学院行署”参加府试。清政府于1905年9月2日,颁布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耆年虽“府试中”,却没有如往届考生那样取得举人的功名,只能入永平府中学读书,这是后话。

兄弟情深

在宋家学馆,同学之中,耆年的年龄最小。因穿着寒酸,外地人,常遭富家子弟欺生、欺负。耆年总是克制谦让,精力放于学习。宋毓璘为他打抱不平,问他为何忍让,耆年答说:“我这里读书,吃着喝着宋家,哪能因吃一点亏,再给宋家惹事呢?”宋家人从心里佩服耆年的识理明义。宋毓璘与耆年的感情更近了,夜深人静之时,互相递了帖子:义结金兰。宋毓璘长耆年5岁,是哥哥,从此他们互相称呼二哥、寿昌(李大钊初学名耆年,字寿昌,又属“守常”,号龟年),在《李大钊全集》第五卷刊《致二哥》信一封,据山东李继华先生考证,是写给宋仲斌,倍显二人关系之私密:

二哥大人鉴:

示悉。此事弟全然不知。彼等狼狈为奸,甚为可恨,惟不知彼等将欲假弟之名作何举动。兄可随时侦察一切,如与弟相干,乞即告知,以便预防,免受其累,是为至祷。匆此,即请

猜你喜欢

大黑李大钊
李大钊《青春》
论李大钊的建党精神
李大钊
大黑
驭兽斋①苍穹浩瀚⑨
真正的老师:青年毛泽东与李大钊
逻辑思维
交情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