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游戏进行中
2017-04-24
分享是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分享行为是指个体愿意与他人共享资源的一种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来看,学会分享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是与他人达成交流、理解、合作的行为基础。通过学习分享可以使幼儿体会分享的快乐。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愿与人分享,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为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学会分享。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消退自我中心心态,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一、分享游戏化,教学趣味化
每月一次的分享活动开始了,本次活动分享的内容是点心类。幼儿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点心,有面包、蛋挞、奶皮饼、千层酥、江米条、蛋卷等等,还有少量水果,真是应有尽有。按照以往的惯例,幼儿将会把自己带来的食物分发给大家,请大家品尝。可是今天的分享似乎出现了点“意外”。
我准备把所有食物进行简单整理,当只倒出来几种时,轩轩小朋友突然举手问道:“老师,桌子上东西太多了,能不能让小朋友们先吃点儿?”我怔了一下,“老师,先让小朋友吃点西红柿和桔子吧,你看,它们都滚到一起了。”桐桐接着说道。我一阵欣喜,孩子们太睿智了,这样分一分,吃一吃,再接着分,再接着吃,不仅减少了他们的无效等待时间,而且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动性和积极参与性。
我请轩轩和桐桐去将把桔子和小西红柿清洗干净,然后请爱吃的小朋友分别过来取着吃。幼儿品尝得津津有味。面对大量剩余的丰盛食物,我想何不与“分类教学”结合起来,让幼儿将把“实物分类”“食物分享”的游戏进行到底。于是乎,孩子们动起来了。有的根据颜色的深浅进行分类,比如面包和蛋卷;有的根据软硬来分,比如蛋糕和饼干;有的根据大小来分,比如雪饼和薯片;有的根据类别来分,比如苏打饼干和巧克力夹心饼干;还有的根据结构来分,比如铜锣烧和法式小面包……
分类游戏如火如荼地进行,幼儿也吃得津津有味,大家有说有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分享游戏化,教学趣味化,二者有机结合,不仅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之理念,而且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使分享的品质在幼儿身上有了比较明显的体现,他们充分体验了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实际行动表达出来。可见,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
二、分享游戏化,过程亲子化
成品食物的分享活动有效进行,让本来枯燥乏味的“分类数学”活动游戏化、趣味化。为了满足幼儿对“分享”深层次的探究欲望,同时避免幼儿把“分享”活动看成是简单的“物物交换”,我试着将分享活动和亲子制作相结合,进行了一次亲子制作分享活动。
活动要求每个家庭有一位家长和一名幼儿参加,至少自带一种类型的饼干和水果或小糖豆,数量与本班幼儿人数接近,班级准备少量奶油和各种食物造型器具。活动形式采取家长自愿报名参加,活动过程以分组形式进行,活动主题为食物造型——“心爱的小房子”。
虽然活动已持续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但幼儿的制作热情仍然高涨。于是我说道:“孩子们,老师的肚子有点饿了,好想品尝你们的美食呀。”话音未落,幼儿一边喊着“做好了做好了”,一边小心翼翼地端起自己的“成果”站起来,活动进入到了有趣的分享环节。
幼儿和教师之间,幼儿和家长之间,幼儿和好友同伴之间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分享。不仅互相品尝了美味的“饼干屋”,而且互相介绍了自己搭建的过程和所用的材料是由自己独立建构完成的还是由大人或者同伴帮忙的,还讲述了品尝后的感受,是酸酸甜甜的,是入口即化的,还是香香脆脆的。幼儿们不亦乐乎地谈论着。
亲子化的分享活动和建构游戏有机结合,不仅增进了亲子情感,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而且真正让幼儿实现了从“分享结果”向“分享过程”的转换,明白了所谓分享,就是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和他人分着享受、使用。
不论是分类化的分享游戏,还是亲子建构化的分享游戏,都告诉我们“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我们应尊重幼儿自身的兴趣与独特的学习方式,支持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探究,让他们真正实现“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自主游戏,从而愉悦地认识周围世界,感受生活并享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