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二期航道冲淤变化趋势分析
2017-04-24王钬源
■王钬源
(厦门港航道管理站漳州分站,漳州 363000)
古雷二期航道冲淤变化趋势分析
■王钬源
(厦门港航道管理站漳州分站,漳州 363000)
根据古雷航道二期工程交工3年以来的定期维护测量水深资料,结合东山湾水文泥沙环境、海床性质与岸滩稳定性,分析古雷航道冲淤变化情况。研究成果不仅为古雷航道安全畅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也为古雷航道疏浚维护计划、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同类沿海航道研究提供了借鉴作用。
古雷航道 冲淤变化 计算分析
1 工程概况
厦门港古雷港区位于福建省漳浦县东山湾古雷半岛西侧。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是福建省的两个石化产业基地之一,正在建设和发展超千亿元产值产业集群(基地),是漳州发展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为适应古雷港码头泊位生产需求以及通航船舶大型化趋势,古雷航道发展快速,2009年古雷10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航道仅进行少量疏浚工程与航标抛设,航道全程基本为天然状态;2013年3月二期工程15万吨级乘潮单线航道建成通航;目前三期工程也即将开建。古雷航道二期工程范围为:从古雷10万吨级航道起点A点起至规划港区南9#泊位附近E点,航道全长约12.84km,其中A点至D点建设长约9.53km的15万吨级乘潮单向航道 (同时满足10万吨级油船全潮双向通航,以及15万吨级油船和5万吨级散货船交汇通航),D点至E点建设5万吨级单向航道 (长约3.31km)。
2 自然条件分析
2.1 海流及潮汐动力环境
据东山观测站1995~2005年潮位观测资料统计,本海域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潮汐形态数为0.51,属不正规半日潮性质。潮流运动形式呈现明显的往复流性质。东山湾的动力系数为7.66,属于潮控型海湾。
东山湾湾口被塔屿分为东、西两个水道:涨潮时,东山湾外的海水由东、西水道进入湾内。东水道水流受大坪屿等岛屿影响,流向为西北,西水道的水流受陆地边界限制,进入湾口的水流流向基本上为北向,在对面屿外侧两水流汇合后,方向呈西北。涨潮流主要通过对面屿以外的深水区沿西北方向进入湾顶;只有小股水流从对面屿内侧的浅滩上行至湾顶。
2.2 波浪
东山湾内水域紧靠古雷半岛,东、北、西三面有陆域环抱,波浪掩护条件较好。工程海域主要是受S—SW—NW向的波浪影响,特别是S(SSW)、SSE向面临东山湾湾口,受外海波浪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受到NW向小风区风浪影响。
2.3 含沙量及泥沙运动分析
东山湾水深较大,海岸比较稳定,泥沙来源不多,淤积物质主要是悬移质的淤泥。东山湾海水含泥量极低,港区处于湾口流速较大水域,有岛屿的掩护。岛屿与港区之间有强潮流通过,泥沙更不易沉积。据相关水文测验资料统计结果:东山湾内实测含沙量的最高值,涨潮流时为0.2876kg/m3,落潮流时为0.5318kg/m3。实测含沙量最低值,涨潮流时为0.066kg/m3,落潮流时为0.044kg/m3。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0204~0.047kg/m3之间。含沙量变化一般呈现秋季大于春季、湾顶大于湾口、大潮大于小潮、涨潮大于落潮的特点。
2.4 地形、地貌及滩槽格局总体分布
东山湾沿岸主要为低山丘陵、台地间海积平原地貌、外湾及湾口段为沙滩,湾顶为淤泥质浅滩。东山湾东面是古雷半岛,主要由海积和风积平原组成;北面、西面是花岗岩组成的低山缓丘间红土台地,并有漳江注入;南面为东山岛,由花岗岩和变质岩组成的缓丘,红土台地间海积平原,是较好的基岩海湾海岸。东山湾地理位置独特。除南部狭窄的湾口与外海沟通外,其四周几乎被陆地所包围。湾口狭小,湾内水域宽阔,水深条件好。-20m等深线距岸约250m,-15m等深线距岸160m,-10m等深线距岸约100m。湾的西南部,原有宽约620m的八尺门海峡与诏安湾相通,1955年建筑了海堤,堵死了海峡的通道,成为一个南与台湾海峡南口海域相通的口小腹大的海湾。东山湾口门海域从东山岛铜陵矶头至古雷头宽约5km,受口门中部塔屿的阻挡分为东、西两条水道伸入湾内。西水道口门宽约1km,20m深槽长约3.3km,呈近南北向伸入湾内;东水道口门宽约2.2km,受虎屿岛的阻挡又分为两条汊道伸入湾内,虎屿岛西汊道宽约1.3km,20m深槽长约4km,受岛屿制约呈西北—东南向展布;虎屿岛东汊道为东水道主汊道,20m深槽从口外海域呈南北走向,从湾口伸入湾内约5km,本水道是进出湾内主通道,也是古雷航道所处位置。湾内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湾口东、西两条水道附近6条5m槽沟散开呈辐射状、往北伸入湾内,受岸边浅滩的阻挡,大部分槽沟仅伸到近湾中部,仅一条5m槽沟北伸至近漳江口。汊道之间为潮流沙脊。潮流在向湾内运移过程中,受到漳江和杜浔溪等水流的阻挡,在湾中堆积成水深小于5m的潮流沙脊。在大霜岛以北和以东海域,分布着范围较广的水下浅滩。水深为0~10m之间,是潮间浅滩水下的延伸。这里海底地形平缓,坡度小于1°。同时还有礁石、岛屿及浅滩出现。
3 古雷航道冲淤变化分析
3.1 东山湾海床演变总体分析
(1)东山湾海岸线变化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东山湾历史海图资料分析围填海造成的海岸线变化,海图资料包括1955年版、1975版、1987版、2001年版和2005年版的海图。这些海图分别代表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8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东山湾的海岸线分布。比较上述四个年代的海岸线,可以把1955年东山湾的海图岸线看作是本底线,那时没有大的围填海活动,代表东山湾的天然海岸线或初始状态,经过40多年的开发利用,东山湾东北部沿岸的岸线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海岸线具体位置,1955年的位于内侧,2001年的在外侧,由岸向海里移动明显。海岸线的形状发生变化,1955年的岸线曲折,天然型成分较多;而2001年的岸线为人工岸线较多,平直梯形状,许多地方为虾池“堤坝”或盐田“堤坝”。相对于1955年的海图而言,2001年的海岸线向海外移了许多,东山湾的围填海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山湾的东北部沿岸。近10年来,古雷港口工业发展较快,填海建设活动都是按“先围堰后填砂石”程序进行,符合环保规定,对海域水深影响较小。本工程区大部分为近岸侧浅滩,水流动力弱、含沙量低,水下地形稳定,适宜进行围海造地。工程区岸滩为围头湾海域泥沙主要来源之一,围填后可以较好地改善本海域的泥沙环境,减少泥沙淤积。
(2)东山湾水深条件变化分析
东山湾水下浅滩地形平缓,坡度小于10‰。据1969年、1975年海图对比分析,1969~1975年底,东山湾东北部0m等深线向南扩张500~1000m,2m等深线较为稳定;湾顶中水道西侧。0m线向东扩涨400m左右;东山湾西南部 0m等深线较稳定。2m线却向东南扩涨 1000~ 1500m;东山东南部2m线却向东后退300~500m;石矾塔浅滩不断向西北和东南两端延伸,使中水道逐渐偏东,水道西北端5m等深线向东南后退2~3km。由上述可见,湾顶潮间带的淤积比较迅速,而潮下带却非常缓慢。
据海图对比分析,1969~2003年东山湾沿岸等深线变化不大,平面位置基本稳定,略有变化。东山湾10m等深线向岸逼近1km左右。古雷头附近10m深槽由扁平变瘦、变长,面积由7.59km2减少至4.00km2;象屿、狮屿附近10m深槽面积由5.84km2减少至1.09km2;20m等深线亦有贴近岸的趋势,略有北偏态势,在苏尖湾处突变,向岸伸出9.3km左右,苏尖浅滩面积缩减;30m等深线平面位置及形状变化较大,兄弟屿附近30m等深线逐渐相连,30m深槽有增深和增宽的迹象。总体来说,水域内的等深线变化不大,苏尖浅滩附近略有淤积,古雷头附近以冲刷为主,港区岸线和深槽均较稳定,港区位置水深条件良好。
3.2 航道冲淤计算分析
大环境上,东山湾波浪潮流动力强劲,水清沙少,多年来滩槽格局基本不变,海床稳定性较好。
古雷航道二期交工后进行了多次全程水深测量,根据水深测图资料,采用CASS7.1软件计算,计算方法为方格网法,范围为航道边线以内(边坡以外方量不计)。计算时全部假定施工水深为-30m。分别计算出不同年份图纸所对应的每个航段的挖方量。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古雷航道二期工程冲淤计算分析
经分析,A(起点)-D航段冲刷量为356304m3,平均冲刷0.09m,经实地调查,3年来此航段无施工挖泥作业,属于冲刷。D-D1′航段冲刷量为 62353m3,平均冲刷0.13m,经实地调查,3年来此航段无施工挖泥作业,属于冲刷。D1′-E (终点)航段变化较为明显,冲刷量为200690m3,平均冲刷0.62m,经实地调查,主因是南8-9#泊位调头区挖泥影响。根据冲淤计算分析,古雷航道二期工程交工后航道全程以弱冲刷为主,除局部航段人工开挖等因素外,航道所在海床总体稳定。
3.3 航道断面对比分析
(1)湾外航道纵断面对比分析。
湾外航道所处苏尖浅滩位于东山湾口门20~30m等深线之间。是处于东山湾和苏尖湾2个海湾前沿顺岸方向的浅滩。其形成与其他海湾浅滩一样,都是由于海湾地形与沿岸水流、泥沙运动相互影响的结果。多年测图资料表明,苏尖浅滩一直处于稳定少变状态,其滩头、滩尾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对比2007年7月(建设前)、2013年3月(交工时)、2016年4月航道测图,湾口浅滩和苏尖湾浅滩航段保持基本稳定,水深变化很小,略显冲刷(详见图1)。又2016年4月航道测图显示,湾外航道A点2#标附近沙线浅滩为冲刷,水深明显变深。
图1 湾外航道纵断面对比分析图
(2)湾内航道横断面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2013年3月与2016年4月二期航道扫海图断面(见图2),2016年4月断面线大部分(70%~80%)在2013年3月断面线下方,2016年4月测图的断面面积明显大于2013年3月测图的断面面积,总体呈冲刷趋势。由于二期航道炸礁超炸(疏浚设计底高程-16.9m,炸礁设计底高程-23.0m)开挖深度落差最大超过6m,在潮流和波浪作用下,航道开挖初期,航道两侧床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冲淤调整,冲刷下来的泥沙造成航道局部短期淤积量增加。总体上看,断面平面分布以局部炸礁区回淤,疏浚区呈略微冲刷状态为特征;断面形态以主槽冲刷明显,边坡上冲下淤为特征。
4 结论
图2 湾内航道横断面对比分析图
根据古雷航道二期工程2013年交工3年以来的定期维护测量水深资料,结合东山湾水文泥沙环境、海床性质与岸滩稳定性,通过航道沿程水深变化、航道冲淤计算、航道断面形态对比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计算、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1)东山湾海域为强潮海域,含沙量较低,泥沙来源较少,岸滩演变分析表明,除港口建设、填海造地等人工因素外,工程海域滩槽总体稳定。
(2)古雷二期航道建成后运行良好,工程建成后总体是湾外航道水深变化较小,略显冲刷;湾内总体呈冲刷趋势,局部冲刷较大(明显受8#泊位挖泥挖深影响)。
(3)航道开挖初期,航道两侧床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冲淤调整,冲刷下来的泥沙造成航道局部短期淤积量增加,总体上看,断面平面分布以局部炸礁区回淤,疏浚区呈略微冲刷状态为特征;断面形态以主槽冲刷明显,边坡上冲下淤为特征。
此结论,同样适用于类似沿海航道工程研究,对同类沿海航道冲淤变化计算分析提供了借鉴作用。
[1]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厦门港总体规划(修编)[R].2013.
[2]福建省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福建省沿海航道规划[R].2013.
[3]福建省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厦门港古雷航道三期工程初步设计[R].2015.
[4]福建省港航管理局勘测中心.厦门港古雷航道三期工程综合水文测验技术报告[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