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2017-04-24靳永辉
□靳永辉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靳永辉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企业积攒了海量客户数据,逐步掌握了客户的消费习惯与偏好,并从最初简单的金融服务发展到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平台、众筹、小额网络贷款以及网上基金销售在内的众多模式。互联网金融业务覆盖面广阔,具有比商业银行更便捷的支付方式、更高效的资金配置以及更低廉的交易成本。本文运用线性回归方程,从支付功能、中介角色、商业模式以及信贷业务互补四个方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计量结果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利润,但是影响程度有限,并由此提出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冲击在业务上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影响机制;应对策略
1 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全面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机构以互联网为渠道,以信息通讯技术为载体,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资金融通、投资以及信息中介等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其核心是资源配置、信息处理以及支付方式。互联网金融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债券与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1]。三种金融模式的优缺点比较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具有比商业银行支付更加快捷、融资成本更低、覆盖面更广的优势。
表1:三种金融模式优缺点比较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带动了整个传统金融行业的变革,有专家指出,互联网金融将会在中国未来10年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2]。目前,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第一季度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整体规模超过了10万亿元,互联网金融用户达到了4.89亿人,渗透率达到了71.91%。
互联网的精神是平等、开放与自由,因此互联网金融包罗万象,其模式与内容纷繁复杂。目前,业内人士将互联网金融主要分为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P2P网贷平台、互联网小额贷款、理财产品APP以及互联网渠道基金销售六大类[3]。根据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网民对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知度方面以第三方支付最高,互联网渠道销售以及P2P网贷紧随其后,网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认知度如图1所示。
图1:2015年网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认知度
由上图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不仅网民认知度最高,规模也是最大的。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中国互联网金融总规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三方支付为9.22万亿元,占据完全主导地位,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电商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基金销售达到6 000亿元、网贷P2P平台达到1 000亿元、众筹融资达到了100亿元。
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机制
2.1 弱化商业银行支付功能
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石,第三方支付公司具备更加成熟的快捷支付技术。第三方支付公司以移动通讯技术为基础,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方式进行资金的转移与支付,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支付方式更加快捷高效,且交易成本更低。以客户进行网上消费为例,无论客户是进行网上购物还是网上缴费,各个电商所接受的银行支付各不相同,并不能全部覆盖所有商业银行,这就需要客户安装不同银行的U盾与客户端,十分繁琐与复杂。但如果将银行卡与支付宝进行绑定,直接可以使用支付宝进行交易,大大简化了交易方式,缩短了交易时间。并且第三方支付已经实现为客户进行转账、代购车票、代缴水、电、煤气费等生活方面的功能,对商业银行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客户数量以及交易数量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已然成为了潜力更大的交易方式,商业银行支付功能进一步被弱化[4]。
2.2 弱化银行中介角色
商业银行具有金融中介功能是因为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依靠吸储与放贷来赚取中间利率差价进而获利。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以使资金绕过银行这一中介,直接将资金从供给者输送到需求者,完成资金在银行体系外运转。比如众筹融资,极大的弱化了商业银行中介功能。众筹的核心是用集体的智慧和理念来提高效率,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好的项目或者创意招募资金,其特点是信息公开透明[5]。首先,项目发起人通过文字、视频、音频或者图片等形式介绍项目并设置目标金额、筹款截至日期以及回报等内容;其次,众筹平台对项目进行审核公布;最后,投资者在浏览项目时,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投资,帮助项目开发者完成项目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了金融信息交流平台,扮演了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进一步使商业银行的中介角色弱化。
2.3 冲击商业银行运作模式
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是基于资金的运动即资金流而产生设计的,是在银行内自行循环,没有直接涉及到客户的交易,大多是被动满足客户需求。互联网企业则是根据客户的交易行为来开拓金融市场业务,基于客户的需求设计运作模式与产品,更紧地贴近市场符合客户需求。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企业可以在客户交易的过程中发掘潜在的消费与投资需求,并以此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效率和效益更高。
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的转型是最好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冲击的例子。其实,网上银行业务是国内最早定义的“互联网金融”[6]。它因便利、快捷、高效特点,深受广大客户的喜爱与推崇。但是其最早的理念是作为柜台的延伸以及产品的销售渠道而设计,只是单纯的面向客户施行基本服务,并不具备开拓新客户以及挖掘潜在需求的功能。近年来,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冲击,各家网上银行开始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开始针对网上客户需求进行专属的金融产品设计,丰富网上银行产品线;打造多场景应用,增加客户数量;整合线上与线下渠道,形成网上银行规模优势。
2.4 互补银行信贷业务
基于“长尾理论”,互联网金融拓宽了交易可能性边界,服务了大量传统银行所拒绝的人群。银行本着规避风险的原则制定一套严格的贷款审核制度,因此很多中小型企业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体现为融资难。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分析优势,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可以直接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如阿里小贷就是一个为小微企业进行融资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阿里巴巴依靠提供外贸补贴的优惠政策,吸引大量的客户进入贷款平台,收集企业相关数据信息。再通过自己的评估模型对交易数据进行分析。对企业提供贷款,三分钟便可申请贷款,无人工审批,贷款成本低,操作简便,因此该平台会吸引更多的商家进入,形成良性循环[7]。截至2015年10月,阿里小贷规模达到150亿,累计贷款超过2 000亿。与此同时,对消费者的行为与偏好有着精确的把握,贷款不良率低于银行的平均水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排除在外的客户进行服务,对商业银行的贷款空白处进行了填补,这也对银行未来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3 计量分析
2015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爆发出惊人的成长力,在加速资本流通、改善资产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度。互联网金融的快捷支付、操作简单方便等优势与传统金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的是第三方支付、P2P融资、众筹等模式。某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功能已经不单局限于支付交易,业务更是拓展到存款、贷款等基本金融服务;众筹融资以及P2P融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互联网金融有的业务与银行形成互补,有的业务甚至抢占了银行的客户。因此,本文通过线性回归的计量方法来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
3.1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本文设定一个线性回归模型,由此探究互联网金融规模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程度。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本文选取2013年第3季度到2015年第3季度支付宝业务规模作为自变量,同期银行利润为因变量。另外,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使用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经济时间序列往往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这里采用 ADF检验,其检验模型为:
其中,α为常数,t为时间趋势,p为滞后阶数,μi为残差。其原假设为:序列至少存在一个单位根,即H0:δ=0;备择假设为:不存在单位根,即H1:δ<0。如果拒绝原假设则意味着时间序列不含单位根,即该序列{yt}是平稳的。
对数据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所有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拒绝原假设,即所有序列均平稳。因此可以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回归结果
由表3的结果可以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回归方程为:
Y=4125.617-0.38175X
接下来检验互联网金融规模与商业银行利润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使用E-G两步法协整检验,采用滞后阶数为零且无常数项、无时间趋势项的形式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协整检验
由计量结果可以看到,ADF值是-4.146 007小于相应的临界值-2.937 214,因此表明可以拒绝原假设。证实在5%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由此可以判定互联网金融规模对商业银行利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3.2 模型结果的经济学解释
由回归方程的结果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利润。但是减少程度有限,互联网金融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商业银行的利润相应减少0.38个单位。其原因如下:
一是互联网金融规模对商业银行利润负向影响原因。首先,从贷款业务来看。目前互联网金融融资类业务并没有威胁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但是从长远来看,互联网的发展,必将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形成直接冲击,可以判断商业银行未来的信贷模式必将发生转变。互联网金融可以凭借自身的大数据优势,寻找并帮助小微企业,并针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特点设计新的产品以及服务,为其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兑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市场的份额[8];第二,从负债业务角度来看,存款是商业银行获得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渠道。在过去,商业银行可以凭借网点以及客户优势获得大量的活期存款。在大型的商业银行中,活期存款率大多高于50%,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致使商业银行低利息垄断式的揽储状况不复存在。客户的转移、存款的流失,都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难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客户流,这是因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一种活期式的网络存款不但具有支付功能而且还具有理财功能。并且随着人们对金融理财意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资金放在银行活期中,而是放在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上,多方面因素致使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有所下降;第三,中间业务受到一定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以及直接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利差在不断减少,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是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壮大的大环境中,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尤其是收费类的中间业务。第三方支付具有比商业银行网络支付更加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手机移动支付、异地转账不收取手续费,极大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人们的消费行为习惯在逐步改变。现在人们逐渐形成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的习惯,减少了对现金以及银行柜台服务的依赖。
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利润影响较小的原因。首先,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产业,发展时间有限。第三方支付龙头老大支付宝创立不到三年,因此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并不能对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冲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9]。从长远看,互联网金融的逐步发展必将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形成较大冲击;其次,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地改革与转变当中。在互联网金融概念提出之前,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实现内部资源和信息的网络化,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银行逐步实现了与企业之间的直接对接,实现了银行的业务经营网络化的部署。以工行为例,工行拥有13 520个基层网点,其电子银行业务比重已经达到了87%,年交易额超过400亿元;最后,从客户角度来看。基于“长尾理论”,互联网金融企业普遍占有的市场是“尾巴端”的客户,而那些优质客户仍然在商业银行的系统当中,并且这些大客户群体仍然比较稳定,因此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还不是很显著。
4 互联网冲击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与普及,传统金融行业受到互联网技术与精神不断的洗礼。目前虽然商业银行业务处理随处可见互联网技术,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产品,但其目的只是为了自身业务处理,并不具有开拓新客户资源与挖掘潜在需求的能力。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崛起和人们理财观念不断加强的双重压力下,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显得尤为重要。
4.1 支付业务
商业银行在支付业务方面比互联网金融企业具有更强的公信力优势,但各大银行交易接口不尽相同,资金结算周期长、创新能力弱。因此,导致传统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竞争力较弱[10]。此外,对于个人以及中小微企业客户粘度与忠诚度也十分低下。以异地转账为例,商业银行往往收取手续费,并且在转账的过程中需要各种插件安装与认证,操作繁琐复杂,耗时长。而第三方支付则具有微信红包、微信转账以及支付宝转账等多种方式,不仅操作简单,到账时间快,还更有乐趣,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在支付领域中,商业银行与第三方企业是长久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首先,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以及转账汇款业务中,发挥自己安全性高的优势,保留住自身的高额大客户,对于分散的小客户,商业银行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合作,开拓新业务范围;其次,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加强自身技术竞争优势,增强网上移动支付客户体验与移动业务场景建设,创新业务模式;最后,开拓新的渠道,建立自身网上商城与电子平台,发展直销银行等新型渠道,拓展线上业务。
4.2 融资业务
在融资业务当中,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客户群体并不相同。互联网企业主要以“长尾理论”中尾部的客户群体为主,这部分客户特点是:人数众多,金额较小,风险较大。而商业银行的客户是处于顶端的客户群体,这部分客户特点是:金额较大,风险易控制。因此当前互联网在融资业务对商业银行影响不大,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发展、产品与服务不断升级创新,必将对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
由于商业银行具有高信任度以及大量资金的特点,能够抓住大量优质客户,因此未来如何吸引小微企业是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竞争的焦点。首先,开展多元化金融服务,满足小微企业多元化需求[11]。积极开展小额信贷创新,在利率、计息方式以及期限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服务与定价;其次,创新金融产品。在创新过程中挖掘客户需求,根据不同行业类型的小微企业提供不同的融资产品。对于城乡结合部小微企业,推广商铺使用权质押担保方式,对于运输行业,推广运营车辆抵押产品等。积极改善服务方式,对于小微企业贷款流程进行流水线操作方式,提升服务效率;最后,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打破以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贷后管理理念,实行将小微企业服务工作纳入到贷后监控工作,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售后服务模式。根据小微企业风险不同表现,调整小微企业风险分类标准,延长不良贷款的逾期天数,促进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
4.3 投资理财业务
在投资理财领域中,商业银行无论是在产品的多样性上、认购起始金额、便捷性以及到账时间都处于劣势[12]。仅有安全性是商业银行在渠道的优势所在,并且这种优势必定会因网络安全支付、国家监管政策与消费观念提高而逐渐消失。余额宝类理财产品具有认购金额较低,T+0的支付模式,流动性与银行存款相当,收益较高等特点。因此会对银行的业务有一定的分流。面对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的冲击,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应对与改进。首先,对产品的设计进行改变,以客户为导向,注重客户需求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对于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设计不同类型的产品;其次,加大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的合作。在赚取一定手续费的同时,注重扩大自身理财产品的销量以及增强市场影响力;最后,加强信息技术科技投入,建立商业银行综合理财销售平台,完善自身生态平台的建立。
[1]王元月.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04).
[2]马梅,朱晓明,周金黄,季家友,陈宇.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谢平.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J].新金融,2014(4):4-8.
[4]陈健.论互联网金融创新:基于第三方支付支付宝视角[J].中国市场,2014(2):63-65.
[5]高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法制监管[J].中州学刊,2014(2):57-6.
[6]张波,任新利.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62-165.
[7]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8):3-9.
[8]付俊平.第三方支付对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0):116-118.
[9]叶纯敏.“三马”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启示[J].金融科技时代,2014(1):34-37.
[10]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12):11-22.
[11]郑志来.”互联网+“背景下共享金融发展路径与监管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8):86-91.
[12]罗艳君.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与监管[J].中国金融, 2013(24):49-50.
责任编辑 伍 静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4.028
F830.39
A
1004-0544(2017)04-0168-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JL040)。
靳永辉(1984-),男,河南漯河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