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
2017-04-24陈菊梅
陈菊梅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阅读方法;阅读途径;阅读兴趣
“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真谛就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的独特个陛。”(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而语文教学应是“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应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读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并把自己已有的经验融注到作品中,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取智慧经验,并受作品人物形象魅力的感召和影响,促进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是一种个性化活动行为。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读出个性,完善自我呢?本人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调自主阅读,教给阅读方法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适合学生阅读的“氛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专注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其所获就越多。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教师要敢于放手。在放手的同时,教师还要经常向學生讲解阅读的方法,如浏览、速读、精读、整体阅读、鉴赏评价等等。这样,学生既端正了阅读的态度,又掌握到阅读的方法,在阅读中,学生思维的触角就能达到各个角落,从而有了各种个性的认识。
二、设法推荐好书,让学生爱上阅读
1.大声朗读法
为孩子们大声读书是培养学生阅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为孩子读书,能建立孩子的必备知识,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因此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就从给孩子大声朗读开始。精心挑选一些童书,如纽伯瑞儿童文学获奖作品、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古今中外名人传记等,大声读给孩子听,让所有嘈杂的东西都在故事的河流里沉淀,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回到书籍的世界中来。
2.故事悬念法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我声情并茂的娓娓叙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在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际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3.谈读书感受法
平时我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戈9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4.介绍读物梗概法
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比如我向学生推荐《夏洛的网》时这样说:“最近,老师读了一本好书,书中主要讲的是一头猪将要被宰杀时,被它的朋友——只蜘蛛想尽各种办法救了下来。最后,蜘蛛却因为操劳过度而死去。这本书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曾经感动了一代代的孩子,我相信你们读了也一定会被感动的。”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拓宽阅读途径,培养阅读兴趣
1.引导学生创意朗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2.适时引导学生想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3.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人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旬,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达到读好书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