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族麻织服探源:一个与传承祭礼对话的衣裳符号

2017-04-24蔡宁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黎族工艺

蔡宁

黎族的手工成衣,是一个古老工艺。从早期出现手工打制的树皮衣,逐渐过渡到麻织衣阶段,最后形成了麻织和棉纺工艺并存发展的局面。黎族麻织服,在整个黎族手工成衣的历史长河中,其实充当了古老的“二代服”之角色,也是黎族纺织工艺开始步入成熟的标志。

麻纤,手工织衣的原始材料

麻类纤维,有中国的葛藤、苎麻,埃及的亚麻等,是人类最早利用的纺织纤维。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是麻、葛纤维,这一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古文献中称做“布”的并不是指現在的棉织品,而主要是指麻、苎、葛等植物纤维织品。《诗经》中有“东门之石。可以沤麻”的记载。《小尔雅》也有:“麻纻葛曰布。”学者冯盈文在《汉字与服饰文化》中认为,麻织物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早期,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旧石器晚期,据考证,麻的使用比棉至少早了9000年。大约在6000多年前人们已经熟练的用手工把麻分扯、缉理、绩成纱线,搓成绳索,结网编衣等,麻纺依纤维种类可分为黄麻纺、苎麻纺、亚麻纺和叶纤维纺等四种纺纱。

考古信息表明,在1972年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三块珍贵的葛布残片,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了几块苎麻布残片。经分析可看到四五千年前我国葛麻纺织技术已有了相当水平。战国时期精细的苎麻布已和丝绸比美,贵族常用它作为互相馈赠的贵重礼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精细麻布,已接近今天的白府绸。由于葛对气候和土质的要求较高,种植范围又只限于一些山区。苎麻的加工比较麻烦,细麻与丝绸价格昂贵,只有贵族享用,平民穿不起,因此在很长时期内,大麻粗衣一直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特别是劳动大众的主要衣着。宋元以来,随着棉花的广泛种植和利用,才逐步取代了麻纤维作为大宗衣料的地位。

麻织服是黎族纺织工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海南岛上生活的黎族原住民,麻织品使用历史悠久,是我国较早利用麻织工艺的少数民族之一。《汉书·地理志》曾记载海南岛“男子耕农,种禾苗苎麻,女子桑蚕织绩”。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也有海南种植“苎麻”的论述。在清《琼州海黎图·纺纱图》中也有记:“蚕桑织绩之法为黎所弗谙,其地惟产木棉一种,春花夏实。黎妇采子取棉,以手足纫线,染成绚烂色,织为吉贝。盖犹民之有缟紵也,其次则素色者较麻少麖,再次则仅缝树皮以为障蔽而已。”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黎族使用纺织原料有三类:一是树皮,二是野麻,三是木棉。海南岛先民在用麻、木棉纺织之前,曾经历过一段较长时期的无纺年代,用于蔽体的衣物主要通过打制粗纤维制成的“树皮衣”。而且,在棉纺品普遍成为生活用品前,麻织品在黎族纺织史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可见,麻织品是出现在棉纺品之前,在树皮衣之后的“二代服”。据民族学者的调查表明,黎族麻类占纺织原料的百分之二十左右,黎族至今还在使用的麻织机,与棉纺踞腰织机的结构功能基本一致,说明棉纺是从麻织熟悉掌握的技艺基础上过渡而来。

由于海岛特殊的环境气候条件,蕴育着种类繁多的野麻资源,为采麻纺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黎族一般选择在多雨季节,将采集来的麻的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捶打、漂洗、晒干等程序,最后做成麻匹,使用者再根据不同的需求将麻匹原料经植物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使用纺纱轮配合,手足结合,协力捻线、成线。然后织成结实、软和的麻线,制作出多适于做外出劳作的上衣、下衬、背袋,以及日常所用的麻被、麻单、筒裙等,这些手工制作的一个个麻织样本,让人从中可以窥见黎族纺织技艺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对于黎族麻织工艺,五指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锦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认为,在黎族的五大方言区内,杞黎尤其擅长双面织,该技术织法复杂,经纬交错,代表了黎族纺织技术的最高峰,而这一切都从单面织的麻纺织工艺中传承下来。黎锦的发展不能越过麻纺织阶段,后代的棉织技术脱不掉麻织的影子,保护黎锦技艺不能断代,要从众多老人的回忆中恢复麻纺织技术。

追溯黎族传承祭礼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人们对大自然中的某些现象没法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将这一切归为神的力量。黎族作为一个长居山区的少数民族,吃山靠山的观念曾长期存在,同时也塑就了黎族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可贵性格,从而萌生出“万物有灵”的朴素宗教观,在黎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中,相信有山神、水神、火神等,这都是与大自然现象有关。甚至与黎族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生活器皿、动植物等,也被列为灶神、牛神、树神等等。

在黎族民间传统信仰中,他们还认为人死了灵魂还在,因此,需要一个能与祖先及其他神灵沟通对话的人,即黎族祭礼人员,俗称“道公”。道公一般声称自己能与超自然的精灵和神有特殊的交往,是某个精灵和神在一定的场合内粘附于他们的身上,并借助他们的口信,直接“传递”精灵和神的意愿,道公也成为精灵和神与人之间的代理人,在黎族信仰习俗中,他们被认为是传递神意的特殊人群。所以,道公往往受到黎族村庄里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有此信仰的村民,如遇不顺之事,或是生病求医之后,会请来道公施法,以求安慰。

对于古时黎族道公施法的描述,清代琼州定安县知县张庆长所著《黎岐纪闻》中记载:“有不祥之妇,撞即得促疾,可立死,名为带生魂。病觉,用鸡卵悬屋上验之,一人在旁,呼其名,曰是必撞某邪,非是者,鸡卵不动;是,则旋转不巳。验既应,急用酒肉遥告之,病即解,黎人以为神效云”。文中对道公施法救人所记,仅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道公是被黎族人们视作掌握着多种法术能解人之急的人。

黎族是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道公老人多是黎族中具有一定宗教文化修养、记忆力强、熟悉本族历史、畅诵历代先祖名讳和民族历史迁徒地名的人物,在黎族民众中地位较高。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黎族的祭礼人员,是黎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特有现象,是黎族民间祭礼活动的继承者、传播者。他们是黎族人民的良师益友、心灵医师,是民间苦难、病痛的解脱者,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因此,对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只能以歷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让这一有序的文化传承,得到适当的保护。

笔者曾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老罗园黎村认识的一位老道公人家,他六十多岁的儿子告诉笔者,他父亲从解放前至今一直是这个地方有名的道公,曾为多人解过难,当地人对他父亲颇为尊敬,可惜已九十多岁了,老人家没法再操此业。他儿子还向我出示其父长期保存的道公用具:一套麻织服、山猪牙、牛角吹、占卜石和几个瓷碗等。他儿子介绍说,麻织服是不可缺少的专用服,在当地,杞方言黎族的任何祭礼活动都离不开它。

黎族麻织服是祭礼活动的专用衣裳

在海南岛分布居住的哈、杞、润、赛、美孚五个黎族方言区中,其中一直传承着麻织工艺的要数哈和杞两支,在琼南黎族聚居地中,乐东黎族自治县境内的黎族是保持麻织工艺传承至今,为数不多的地方之一,黎族哈、杞方言混合聚居地志仲镇和杞方言聚居较多的尖峰镇,这两个乡镇常年高温多雨,适于野生麻类的生长。自古以来,这里的妇女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掌握野麻加工和纺织技术,这对以后棉纺织的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尤为珍贵的是这里至今还保留着麻织工艺。

乐东尖峰镇的白毛洋、响水、式念田等黎族杞方言聚居村庄,这几个村庄的特点是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村民们白天进山劳作,稍晚即归,回来时,往往会将采集的野麻脱皮取匹挂在房前,农闲时节,她们二、三人围坐一块,边织边聊,长年累月中完成了一件件的麻织作品。笔者在多个黎村走访中发现,麻织衣物在黎族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极少穿戴使用,包括从明清传世及现织的麻类衣服中,都主要用于黎族的祭礼活动。

白毛洋村林日春老人向笔者出示一套从清代传世至今的女式麻织衣,上衣有红线扣扭,下身的筒裙是全部用纯麻经染五色织成,工艺十分精湛。她告诉我,黎族女性中,长期有将手织衣服专传女儿的习俗,这套麻织衣服是外婆先送母亲后才传给她所用,从她记事起,麻织衣服已经很少穿载使用,大部分人是穿棉纺衣服,但麻织衣服长期有专门的用途——“福茂”(当地黎话,指黎族传统祭礼),她说,要是谁家的人病了,说明是有“神”回来了,要从村里请来道公,宰杀饲养动物祭神,这时家人要给道公穿上一套麻织衣服,由两名亲戚女性穿着麻织衣裙,站在一旁听道公吟唱对话,并在道公的指引下前走一段路,她们边走边喊病人的名字,才将被“神”勾走的病人“灵魂”请回来,祈求病人早日康复。村民石贤德还说,因为麻织衣服是“祖先服”,只有穿上了麻织的衣服,才能和“先人”沟通对话、祈求平安。笔者随后在当地走访了刘贵英、吉亚梅等几位懂麻织工艺的老人,她们的说法基本一致,都毫无例外地说专织的麻衣是风俗所需要,只用于日常祭礼活动。

近年来,随着一批掌握麻织工艺的老人相继去世,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而年青人掌握这门工艺更是寥寥无几,加上麻织原料匮乏,麻织品已越来越少,这一饱含几千年丰厚文化底蕴的手织技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对此,乐东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定云告诉笔者,为了保护本县这一优秀传统纺织工艺,乐东县政府部门已经拨付专门资金,在志仲镇红内村开辟了50亩的麻织种植基地,在当地已选定15名麻织传承人,同时着手培训新一代的麻织艺人,让麻织技艺代代传承。

猜你喜欢

黎族工艺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海南日报》黎族新闻报道研究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
W ELDOX900钢焊接工艺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