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
2017-04-24李祥君
李祥君
(大庆市新三小学)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看来,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学生求知及创新的火焰一旦被点燃,就会变成巨大的学习动力。
求知欲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如果人们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胃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他就会乐意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要让学生有学习的“食欲”,有创新意识,唯一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及创造思维。
一、教学要有一个良好的导言
在课前,教师都有要精心地组织教学,要以声引人,以声服人,组织好每一堂课的开端,把学生某些不稳定情绪,引到学习上来。因为课前学生刚刚进行过课外活动,余兴未尽,情绪仍然激动,进入教室往往会有一阵喧闹。如果教师动辄加以批评,结果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对立,影响他们的情绪,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如果教师以热情的语言和从容的举止来安慰学生,就可能使学生的情绪很快稳定,集中精力学习。在每节课系统讲述前,我总是讲几句带有启发性的“前言”“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就运用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值得回味的、充满幻想的、诗一般的童年,那么,你是否知道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吗?你们会想:鲁迅先生的童年一定是很不平凡的。那么,就让我们打开书,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和求知欲望。
如在讲《海燕》时,我用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你们见过一望无际、蔚蓝的大海吗?特别是在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刻,大海将会展现怎样一幅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壮观场面呢?电闪雷鸣、狂风大作,这时会使人有一种恐怖感,人们躲进了屋里,轮船驶进了港湾。但是,你是否想到这时的海燕却表现非凡,他是怎样对待暴风雨的?又是什么的化身呢?那么,就请大家翻开书,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通过这些有启发性的导言,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心理。
二、加强教学的趣味性
寓庄于谐,用寓有风趣的语言表现庄严的主题;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教学效果。即使一个字、一个词也要认真去琢磨,仔细推敲,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如《赫耳墨斯和雕像》中的赫耳墨斯,他想知道自己在世间的地位,于是来到世间雕像者那里,问一下自己的身价,可得到的回答却是:如果说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对于“添头”,我让学生举几个自由市场上的通俗例子来说明。有位同学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在市场买鸡,卖鸡的人说:“如果买只鸡,就送你两个鸡蛋”。“添头”就同这俩只鸡蛋一样。同学们一听忍不住大笑,原来赫耳墨斯一文不值,这样一来便更加深这个寓言的讽刺意味,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字词难以记忆,我让他们细心观察字的特点,去理解含义。如《口技》中“遥闻深巷犬吠”,“吠”字的解法,我说有一只狗在张着口叫,同学们便记住了“吠”是狗叫的意思。如《黔之驴》中“憖憖然,莫相知”,句中的“憖”字应理解为来了一条狗,我们就要想着“小心谨慎”,这样很容易记住“憖”字是小心谨慎的意思,感到有趣而不易忘。如在解释“不速之客”这个词时,很多人把它解释为:不认识的人,我说这样解释是错误的,谁知道“速”是什么意思?同学们感到奇怪,纷纷查字典,找出了正确答案,“速”是“邀请”的意思,“不速之客”一词也就自然明白了。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深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质疑解难,引发情趣
质疑解难是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积极动脑的有效办法。如在讲《小桔灯》时,学生提出:作者在事情过去20年之后,回忆当时遇到的小姑娘,这在当时有何意义?课文中描写的是一位小姑娘,为什么却以小桔灯为题?小姑娘的爸爸回来了吗?作者写当时黑暗潮湿的天气,在这篇课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先后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问题提出后我没有让学生们急于回答,因为这些问题是杂乱的,在课堂逐个解决,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容易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于是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成类,对于浅显的我便启发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回答,较难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兴致非常浓厚,这样既便于解决问题,又明确了重点。
為了培养学生参与思考的能力,对课文的重点段落,我提出疑难问题让大家讨论,以便加深印象,更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多数同学说是于勒,并说出了自己的根据,因为作品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目。可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是菲利普夫妇,他们认为作品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最多。双方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此刻,我没有否定任何一方,我说:我们怎样辨别主人公是谁,不能完全根据描写的多少,也不能只凭题目。在我们学过的《七根火柴》一文中,作者对卢进勇描写的笔墨很多,可主人公是无名战士。本课题目《我的叔叔于勒》,于勒不一定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家还应根据作品中哪个人物给我们的印象深,细心体会其中要表现的主题,这样才能找出作品的主要人物”。同学们又谈了自己的印象,结果一致认为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学生有兴趣,主动去思考,即使难题也变得简单了。
四、开动脑筋,大胆创新
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现在的课文中,有许多课文结尾含义深刻,往往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课文加上一个完美的结局。同学们在这方面是不甘落后的,他们积极开支脑筋,以自己浪漫的想象,编出一个个动听的故事。
在讲《小桔灯》时,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续上个大团圆的结尾。同学们充分发挥创新的想象,勾勒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到:解放了,爸爸也回来了,妈妈的病也好了,小姑娘经过努力已大学毕业了,在一家灯具厂当了工程师,专门研究灯具创作,并发明了许多新的照明工具,再也用不着那笨拙、灰暗的小桔灯了……还有的同学想象到:现在的小姑娘已经成家了,成了一名企业家,家中有车、仆人,等等。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也逐步形成。
以上是本人在培养求知欲及创新意识方面做的一点尝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看来,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他们求知及创新的火焰一旦被点燃,就会变成巨大的学习动力,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得到有效地开发。
参考文献:
[1]沈大安.综合性学习答问录[J].小学语文教学,2011,(07).
[2]朱敏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新语文学习,2011,(01).
[3]向雪萍,周玛莉.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师范教育专业定位的思考[J].江西教育,2011,(Z1).
[4]李冲锋.论语文素养及其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0,(18).
[5]赵威.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反思——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