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对科学课堂兴趣的“三环节”
2017-04-24李光
李光
(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第二小学)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要悉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探究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课堂兴趣,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要从三个环节做起。
科学课堂学习兴趣“三环节”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小学生好奇性强、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种种奥秘。课堂上,我们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借助录音、录像、电脑课件、游戏、实验、谜语等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积极参与。如教学《磁铁》这一课,我在投影仪上放一小磁铁,然后那另一块磁铁靠近它时,小磁铁往前移动了点,追过去一点,它有移动一点,这样一追一逃,学生就感到很奇怪;把磁铁两端调整一下再靠近时,小磁铁就主动地跳过来,这一下学生们就更加惊奇了。这时,学生思维活跃,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前的自然课本中那简短的篇章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自然认识和探索的需要。而现代教育技术能轻松实现图、文、声、像等媒体的再现功能,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更为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并使得学习更轻松、更有趣。
二、引导操作实践,培养学生探究力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终身难忘。”《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的不是使学生“做”得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么样“做”,因而,教师应当在“做”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索活动。
1.指导学生大胆预测,通过实践体验快乐。
预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会经常用到,预测能在实践之前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分析,产生最有可能的结果,同时也能从中找到探索的方法、途径。因而在实践活动前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实验结果会使学生产生求证的欲望,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预测正确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当预测与实践结果不符时,学生会产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在实践和预测结果之间找原因,为什么会产生差距,通过分析发现错误的原因,这比老师将一百遍都有效,学生更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习《太阳的影子》这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做“踩自己影子头部”的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预测“能否踩自己影子”的头部的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预测能否踩,到自己影子的头部,学生们认为只要伸长脚就能踩得到,而早上影子的头部离自己比较远,因而按正常伸脚去是不可能踩到的,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预测是不正确的,这时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让学生理解到同时同地物体的高度与影子成正比,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有的站到墙边,影子投影在墙上,抬脚就可以踩到。通过预测与实践的对比,学生理解了影子是由太阳的照射产生的,太阳的高度不同,影子的长短也不同,学生在预测与实践的对比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并由此重新制定出合理的实践计划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在实践活动中除了要考虑各种因素外,还要根据实践情况不断调整计划才能获得成功。
2.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情境,每个未知的答案都不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索出来。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在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发表自己的任何观点,只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三个小实验:(1)小杯子地塞上一团纸,将被子倒扣入水中淹没,取出杯子中的纸看是否湿了;(2)小杯子地塞上一团纸,将被子倒扣入水中淹没,再倾斜让空气跑出,取出看纸是否湿了;(3)用带小漏斗的胶塞塞住小瓶,向漏斗内注水,水不会流进瓶子,想想这是为什么?试验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各族发言,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而是指导他们再一次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会占据一定空间”的结论来。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教学活动”的理念。科学课就是要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社会科学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教育学生做任何事也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遵循事实的生活态度和做人的原则。
3.积极运用评价,形成良好探究习惯
良好的探究习惯是指学生科学设计实验、正确地使用器材等。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如观看科学家成名的小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良好的人机交互性,适时鼓励操作正确的实验组,让学生直观地判断探究习惯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等。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科学神奇力
1.学生亲近自然
大自然是个天然的科学大课堂,它是培养孩子对生命宇宙奥秘的探究性趣,把科学意识的种子播撒在肥沃的土地上。人是自然之子,热爱、亲近大自然,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鸟禽兽、山川河流、风霜雨雪都在对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发出声声召唤。教学中我们重视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播下科学意识的种子。
2.组织参观展览
带领学生通过参观航天科技馆,收集我国宇宙飞船的飞天资料,关注神舟上天的信息,感受我国的科学发展成就,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发他们向往太空的豪情壮志。
3.引导质疑问难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学生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极大的兴趣,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摸不着头脑,不着边际。问题的合适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探究活动,选择那些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诱发探究动机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真正能感受到发现的极大乐趣,才能产生对事物探索的冲动性和兴趣。如《观察鱼》一课,学生对鱼比较熟悉,但是,通过观察,学生还是提出了不小的问题,好像“鱼为什么能静止在水中不移动?”“鱼是怎样上升和下沉的?”等等,而有些问题还搞得老师不知所措,如“鱼会不会排尿”等问题。通过与学生共同筛选,老师决定让学生利用课外联系生活,想尽一切办法去探究结果。这样,把课内的学习活动引申到课余生活中,实现课内和课外紧密相连,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正如有位教育家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科學教学不是以传授现成的知识为目的,而应着眼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上,注重指导学生自主探求和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兴趣成为学生打开科学殿堂的金钥匙,让他们亲历探究实践,才能享受到科学本身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