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
2017-04-24白文娅
白文娅
摘要: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有机构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当前,以高新技术和市场需求为支撑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这在对现有人才市场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新一轮中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新方向。中职院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按照产业人才成长规律与特点培育新兴产业人才,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国民经济增速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新时期;新兴产业;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4.082
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人才市场新的需求点,“结合新兴产业发展,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成为新一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纵深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也引发了新兴行业对技术人才需求新的增长点,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严峻挑战和发展契机。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有机构成,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各中职院校在教育发展大潮中应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势,始终把握经济发展的大走向,始终坚持“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积极寻求解决策略,努力弥补“人才短板”这一重大问题。为推进中职教育改革进程、助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中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党和国家一贯将职业教育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为此制定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了要建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目标。当前,我国中职教育业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各大中职院校基本上都能够把握时代发展形势,积极顺应人才市场新需求,努力开展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这是由中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助力企业更好发展、实现劳动者更好适应岗位而开展的教育类型,只有完成上述任务,职业教育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中职院校必须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掌握人才市场的新动向,把握紧俏就业岗位的新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另一方面,这是由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新兴产业是当前一段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代表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方向,对于提升我国社会经济实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有重大意义。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人才。只有充分满足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才能够使产业立得住、站得稳、走得远。
2中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三个维度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众多新兴产业强势登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职院校必须积极投身到人才培养与改革的大潮之中,顺应新兴产业的发展潮流,及时高效地调整办学方向,才能真正把握好中职教育发展的机遇。可以从院校实际、企业发展、市场需求三方面出发来合理规划和设计中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改革:
2.1充分考虑院校实际
进行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应当从学校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改革并不意味着割断历史、割裂过去。考虑学校的原有状况,不是要重新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套路,而是要充分用好学校的“家底”,发挥好学校的既有优势,对学校的原有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如,中职院校如果设有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可以转型升级为数控自动化专业,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加入自动化控制方面的相关课程和实践内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范围。
2.2实时对接企业发展
中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必须要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对接。究其实质,中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是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定制品”。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必须要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始终与本区域企业或对口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在人才培养与聘用方面实现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充分考察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切实考量企业发展的未来需求,将这些作为重要的因素,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全盘计划设计中来,使改革更具实用性,更有方向性。
2.3提前预测市场需求
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如果改革能够提前预测人才市场需求,必将能够抢占发展先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中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付出巨大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的。职业教育专家和中职院校应当牢牢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走向,充分进行人才市场调研,了解社会职业岗位发展的前沿动态,强化专业设置创新意识,最终确保人才培养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现时及未来需求。
3中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密切相关,既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新兴产业构建与发展的进程里,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一线人才。中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产学结合”的办学方向,采取有效措施来推进学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明确就业目标,增强学生岗位适应
能力,培养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争取得到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3.1專业设置科学化
专业设置是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点。要高度重视并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牢牢把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找准改革设置专业的着力点,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与人才市场需求相契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性。要加强对现有专业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与整合:调整或停办与传统产业和行业有关的专业,如农业、纺织、加工业等,避免出现学生毕业后无法就业的情况;重点扶持人才急需或人才需求处于上升的专业,如汽车维修、服装设计、电子软件等,确保专业培养方向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加速建设尚未起步或处于上升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的行业,如通讯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等,做好人才培养需求预设。
3.2校企合作深度化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中的“老话题”,但如果校企合作始终流于表面,那么校企合作的成果也自然难以显现。要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化,通过“校企融合”、“顶岗实习”及建立职教集团等形式,来实现学校与新兴企业之间进行有效合作,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增强职业教育的总体实力,实现包括师资、设备等在内的资源共享,为教师和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现场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创造条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要。
3.3教师队伍精英化
教师始终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與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加强中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高技能人才”来承担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是改革的关键举措。一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柔性人事政策,大量吸收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加入到中职教育中来,并通过优厚的待遇来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在改革中因专业调整以及招生规模变化而引起的教师队伍改革,可以尝试通过人才引进、师资共享、在职培训、合理分流等方法逐步解决,稳定人心、提升素质,激发教师勇于承担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重任的热情。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有机部分,在满足企业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职业技术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兴产业蓬勃兴起,这些领域的人才需求就显得更为紧迫。以培养“新兴产业人才”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新一轮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在为职业院校发展创造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对职业院校办学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各大中职院校要争做职业教育改革的排头兵,结合学校办学实际,高效整合教育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模式创新研究,为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挑战做出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宁.云南省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策略研究云南开放大学学报[J].开放大学学报,2015,(01).
[2]杨萍.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析[J].学周刊,2016,(04).
[3]周伟,杨欣然.安徽中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蚌埠学院学报,2016,(06).
[4]贺陆军.设计“精细化”模式结构推进“制度化”教改实践——基于产业升级转型企业个案分析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