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拮抗肌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35例临床观察

2017-04-24俞荣发李世斌洪小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脑瘫针刺

俞荣发+李世斌+洪小萍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探索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随机将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针刺拮抗肌治疗,分别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oworth分级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Ashoworth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Ashoworth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5%,对照组总有效率58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优于传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拮抗肌;脑瘫;肌张力增高

【中图分类号】R26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5-0102-03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自婴儿出生前至婴儿发育期内非进行性脑损害而引发的发育障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的异常[1],造成患儿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低下,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脑性瘫痪有多种不同类型,痉挛型脑瘫约占60%~70%[2],其异常姿势及运动模式主要是因增高的肌张力所致,因此,有效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症状,提高运动功能并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是目前痉挛型脑瘫的焦点。近年来很多学者[3]通过刺激拮抗肌以缓解痉挛症状,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拮抗肌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70例病例均来自2015 年10 月至2016年10 月就诊于福建省福州市第一医院儿童康复科脑瘫患儿。男性37例,女性33 例;年龄10 个月至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根据《中国康复医学》小儿脑瘫病情分度,将患儿分为轻、中、重度[4] )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诊断依据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定的脑瘫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符合痉挛型脑瘫标准[1]。纳入标准:符合小儿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肌张力Ashoworth评定分级属于1级或1级以上者,经头部CT/MRI证实者,年龄不超过6 周岁,不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和其它免疫性疾病者,患儿监护人同意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患儿年龄在6 周岁以上者,其它类型脑瘫者,合并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者,伴有严重智力障碍者,近期已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脱落与剔除标准:试验期间接受其它可能影响有效性评价的治疗者,患儿家属中途主动要求退出者,出现晕针、不能耐受的疼痛者等。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针刺、康复训练。针刺:百会、四神聪、运动区、平衡区、曲池、合谷、血海、丰隆、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常规消毒穴位后,头针采用平刺法,体针采用垂直进针法,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 次,每周治疗6d,治疗3 个月。

康复训练:①运动疗法:以Bobath和Vojta训练方法[5]为主,立位、跪位、卧位平衡训练;肌肉牵伸以降低下肢肌张力等;②作业疗法: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为主,包括喂食、大小便训练等;每次治疗1 h,每日治疗1 次,每周治疗6d,治疗3 个月。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不同症状选取相应拮抗肌针刺,纠正髋关节外展屈曲:环跳、风市、维道(髂腰肌、臀肌、大腿外侧肌);纠正尖足或肌性足外翻:足三里(小腿前群肌);纠正肌性足内翻:阳陵泉、悬钟(刺激小腿外侧肌);纠正其他肌群痉挛:选取相对应的拮抗肌;针刺方法同对照组。康复训练同对照组。

14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的Ashworth[6]分级法评定下肢肌张力。

142療效标准[6-7]痊愈:肌张力评定为0 级,肌张力恢复正常。显效:肌张力评定下降≥2 级,生活基本自理。有效:肌张力评定下降≥1 级。无效:肌张力评定无变化,或加重。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 痉挛分级变化治疗前两组Ashworth 分级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 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下肢肌张力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06 %,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患儿依从性及不良反应情况由于地域原因及患儿不能耐受疼痛,共有6例退出实验,其中对照组4例,治疗组2例,余病例无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下肢肌张力增高是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主要症状,出现下肢痉挛引起的运动模式异常,表现为立、行、蹲、站起、爬楼梯困难,步行、跑步缓慢等。中医学无“痉挛型脑瘫”概念,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属于“痉证”、“拘挛”范畴,认为其主要是由于孕期感受外邪或营养不足所致先天不足或后天幼儿喂养不当,所致后天脾胃不足,使肌肉、四肢失其濡养,出现四肢拘急、挛缩、曲伸不利,而表现为肢体强硬,治疗上主要是以补养先天肾元及后天脾胃等方面,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穴位埋线等综合疗法。针灸是缓解肢体痉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然而传统取穴,如足三里、三阴交等,在肌张力增高患者身上,不仅不利于降低肌张力,甚至可加重痉挛模式,疗效适得其反。有学者[3]提出将交互抑制理论利用于康复医学中,即在肌肉痉挛时利用拮抗肌收缩交互抑制主动肌的痉挛,本研究采用针刺拮抗肌改善下肢肌张力增高,结果表明,在肢体痉挛时,取拮抗肌针刺,能有效降低肌张力。

交互抑制原理[8](reciprocal inhibition)指当某一肌肉的传入冲动引起该运动神经元兴奋,则这种冲动也可引起相应拮抗肌的运动神经元抑制。其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既有兴奋活动也有抑制活动,而Aα类传入纤维在传入冲动引起动作电位时可激活其侧枝并与其中间神经元联系,以兴奋协同肌,同时抑制拮抗肌,表现交互抑制。研究表明[9],在受伤患者脑中,其受伤脑组织分配并不一致,以支配拮抗肌群为重,拮抗肌为主要瘫痪肌,而痉挛为失衡所致。王文春等[10]采用拮抗肌运动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取得满意疗效,认为这可能与针刺拮抗肌通过刺激皮肤细胞的触觉及痛觉感受器,产生冲动,通过传入神经投射至大脑皮质区躯体感觉中枢,各级中枢对神经冲动进行整合后,由锥体系或锥体外系的下行运动传导通路传出,支配相应的骨骼肌,使痉挛状态受抑制有关。因此,笔者认为,针刺拮抗肌改善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可能是由于针刺拮抗肌刺激下肢屈曲,拮抗伸肌运动,通过整合肌肉之间的张力,促进分离运动的引出,抑制异常姿势,从而建立正常运动模式。

综上,针刺拮抗肌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中推广。然而仍有争议问题亟待解决,如康复介入的最佳时机,最适手段、合理的强度等,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协作,继续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

[3] 马丙祥,张建奎,李华伟,等.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9):805-806.

[4]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50-851.

[5] 李曉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24.

[6] 高晶,王丽娜,赵斌,等.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6):432-435.

[7] 康贝贝,吕智海,徐磊,等.肌张力增高评估工具的实施与临床应用[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14):1117-1118.

[8] 戴红.人体运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3.

[9] 任世光,王淑哲.痉挛型脑性瘫痪拮抗肌是瘫痪肌—脑性瘫痪部分机理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14.

[10]王文春,宋庆军,王倩,等.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38-442.

猜你喜欢

脑瘫针刺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例脑瘫幼儿口腔黏膜严重创伤性溃疡的诊治体会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