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04-22张小满徐淑贞
张小满+徐淑贞
【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我院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整体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35-02
研究显示,在对心肌梗死进行治疗的同时,辅之以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1]。循证护理有计划的结合了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经验,同时对患者的个体特殊性也进行了充分考虑,其目的在于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减轻并发症出现的风险[2]。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来源于2013年1月~2015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所有患者均经过冠脉造影进行明确诊断,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气短、胸闷、心悸以及乏力的现象。随机以1:1分为2组。观察组:50例,男4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21±9.26)岁。对照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05±9.12)岁。2组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嘱咐患者进行卧床休息,保持通畅排便,并且相關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观察组进行循证护理,具体如下。
1.2.1确定循证护理问题
建立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责任医师以及护士长组成,对其进行相关心脏康复知识以及循证护理知识培训;对循证问题进行确定,充分利用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等,针对总结出来的循证问题进行文献检索与资料查询,对收集到的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
1.2.2循证护理应用
1.2.2.1病情观察
通常情况下,心律失常会出现在患者发病之后的1-2天,最为常见的是在发病之后的24小时之内。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24小时之内的生命体征与情绪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加强病房巡视力度,对患者体位、尿量、血压、呼吸、心率以及心律等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其次,护理人员还要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抢救程序与用药特点进行有效掌握,如果患者出现了乏力、头昏晕厥、气促以及心悸等心律失常的先兆,就要及时对其进行抢救。
1.2.2.2诱发因素抑制
要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并且对病房内的湿度与温度进行合理调控,最大程度上减少亲属的探视,对人流量进行合理控制。对患者的胸痛情况进行评估,将患者的疼痛程度作为依据,严格遵照医嘱采用止痛药对患者进行治疗,以此来缓解其疼痛。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对便秘、尿潴留、代谢紊乱以及内分泌紊乱等失调现象进行有效预防。
1.2.2.3心理护理
因为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大多数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对治疗环境十分陌生,很容易出现焦虑、紧张以及不安等负性情绪。针对以上情况,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给予患者更多关怀与爱护,鼓励患者大胆的将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向患者简要的介绍疾病发展过程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以此来帮助患者有效缓解紧张、恐惧、不安等不良心理,将其安全感与信任感增强。
1.2.2.4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在患者发病之后的4-12小时之内,给予其流质饮食,然后再慢慢的向低胆固醇、低脂以及低盐的清淡饮食过渡,嘱咐患者切忌暴饮暴食,养成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并且需要忌食豆浆、牛奶等容易产气的食物,以此来将患者的胃扩张现象减轻。
1.2.2.5疼痛护理
通常情况下,心肌梗死患者很容易出现心绞痛的现象,这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采用改变体位、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减缓疼痛。例如,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如果患者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感,那么护理人员要严格遵照医嘱采用止痛药物对其进行止痛[3]。
1.2.2.6用药指导
通常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现象出现在5:00—16:00这一时间段,如果患者需要在一天之内多次服用药物,那么则要对用药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其次,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家属讲解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常规给药方法,最大程度上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对患者用药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要进行严密监测,观察其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4]。
1.2.2.7康复训练
等到患者的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之后,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要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如果患者出现了不良现象,则要马上将训练停止。
1.3 观察指标
对观察与对照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心功能分级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进行录入,然后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库的建立,计数资料进行方差齐性检查之后,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s)进行表示。
2.结果
2.1两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心功能分级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整体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Ⅰ级、Ⅱ级心功能患者数多于对照组,Ⅲ级、Ⅳ级心功能患者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重症疾病,是因为心肌严重缺血所引发的不可逆损伤[5]。心律失常属于该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和心肌细胞传导异常、心肌缺血造成的心肌细胞膜电位下降有关[6]。循证护理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能够充分满足医学发展以及护理的需求[7]。这种护理模式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并且在對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会根据其临床变化,对护理计划进行及时调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护理资源的浪费,并且还能够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能够促使患者更好很快康复[8]。在本研究中,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循证护理,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整体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樱飞.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6,3(15):117-118.
[2]冯媛媛.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6,3(15):102-102.
[3]黄春兰,朱辉群,黎小惠等.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1):1441-1442.
[4]张胜姬.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临床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8):255.
[5]刘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研究[J].饮食保健,2016,3(14):48-49.
[6]吴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J].医药前沿,2016,6(16):296-297.
[7]田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207-208.
[8]刘丽霞.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6,29(27):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