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7-04-22田爱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田爱华

摘要: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办学质量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营造实践教学氛围,创办特色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推进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67-02

工科学生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办学质量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因此,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近年来,教育部实施了“质量工程”,推行了“大学创新训练计划”,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受科技创新思想的教育和熏陶,接受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实践,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国家建设事业中,快速地成长起来。机械类专业担负着为机械制造产业输送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科技进步,机械工程学科本身有了质的变化,企业要求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还应具备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科技开发、设计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能力。本文结合我院情况就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近年来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等项目,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有区别的: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国家重点大学、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对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定位是不同的。我校作为培养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根据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的主要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即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要求设计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打破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知识设计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变“知识传授型”为“能力培养型”。因此我们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内涵,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实基础、精理论、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和实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深入改革,使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需求,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在认真分析社会发展、行业和区域经济对机械类专业本科人才新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把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和培养特色渗透到培养目标、模式、途径以及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建立符合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要求和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把社会需求同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充分了解和调研企业一线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在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坚持强化基础、体现应用、尊重个性、注重实践与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应注重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强化课程间的衔接;应改变实践教学环节的附属地位,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准则,构建能力培养型课程体系。遵循上述计指导思想,围绕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院最终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实践环节与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支撑,充分体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工程生产活动、交往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统一,是包含“动手”、“动脑”、“动心”的全过程,工程实践能力是对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主要要求。把课程体系中各个教学环节放到合适的环境中实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创新实践能力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和实践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工程实践来获得,真实的工程环境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必须和极为重要的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应循序渐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教学既包括实验、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典型实践环节,又包括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创新创业活动、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等拓展型实践内容。应将各项实践教学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不同专业特点,合理分配学时、学分,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社会三个课堂,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建立基础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设计性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层次上设置若干教学模块,根据专业对同一课程的不同要求进行灵活构架,形成了理论完整、信息量大、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的同时又有利于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使得优秀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营造实践教学氛围

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教师可以择优选取本科生开展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科学研究,可以使本科生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领域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较早地学习到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创新基地的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运用所學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统筹和协调、计算机应用、写作和查阅文献等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建立新型校内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以学生创新基地为中心、以各类创新活动为主题的一种新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工程师的素质培养和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学生的科研创新列入教学计划,进一步加大创新学分在培养计划中的比例。一方面通过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强化学科竞赛活动,完善大学生创新基地,创办大学生创业中心,开展各类创业大赛活动,鼓励学生搞科研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工作量津贴,实践教学成果奖励,实践教学工作考评,职称评审及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健全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渐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建立实验技术平台,为加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四、创办特色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打造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级赛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获得创新学分提供条件和保障,争取在国家、省级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更多的大奖。认真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以项目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学架构大赛是我院机械类专业的传统品牌项目,也是我院学生参与度最高、获奖人数最多的一个项目。围绕此主题我院先后开展了纸桥承重大赛、高空坠蛋、水火箭等科技小活动,共吸引大约六百多名学生参赛。此外,针对不同专业我们还举办体现专业特色的各类比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术科研中去,我院积极发动和支持专业教师参与到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来。利用专业知识,设计跟课堂内容相关但独立于课堂之外的小活动。一方面,在互动中加深了师生感情,使第一课堂的教学更见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更好地消化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以培养“强实践、懂管理、能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探索一条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有效途径,形成以学生创新基地为中心、以各类创新活动为主题的一种新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必将为工程师的素质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8.

[2]李国锋.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24.

[3]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

[4]闻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4):46.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