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传真
2017-04-22
陇原传真
今年兰州市将完成营造林12万亩
今年,兰州市将大力发展绿色空间,年内完成营造林12万亩。同时,协调推进园林绿化和城市出入口改造提升,打造有特色、多景点、上层次的城市“第一印象”。今年兰州市将重点推进黄河两岸、南北两山、农村宜林荒山造林绿化,年内完成营造林12万亩,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开展造林绿化与产业富民试点示范,促进群众增收。突出城市出入口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实施山体绿化、治荒治斑、园林造景、水面水系、文化提升和环境整治。( 吕晟君 石雨涵)
西和县农技中心开展马铃薯草膜三覆盖试验工作
2月9日,西和县农技中心组织技术骨干,在兴隆乡王家梁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暨草膜三覆盖试验田种植工作,草膜三覆盖是“脱毒马铃薯种薯+黑色地膜覆盖”,利用地膜吸热,麦草储热、保温作用,可使马铃薯提前2个月种植,并和蔬菜自然轮作,一年两季粮蔬栽培的高产高效模式,每亩收益达1万元以上,能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西和县农技中心专业人员,不怕吃苦,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扎实开展此项工作,利用农业新技术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为该县精准扶贫和马铃薯产业、马铃薯主食化做出贡献。(席 逊)
碌曲:文化惠民助力精准扶贫
年关岁末,文化惠民工程为广袤的碌曲草原注入了别样的生机。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双岔乡二地村,一派忙碌景象。村里的学生们放假赶回家,加紧排练“南木特”藏戏,准备在过年期间演出;国道沿线的尕秀村等正积极筹备一年一度的篮球比赛和赛马活动,碌曲草原的年味越来越浓。近年来,碌曲县为打造藏族文化集中展示基地,规划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郎木寺民族风情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国道213线“百里藏文化长廊”建设。文化惠民助力精准扶贫。如今,碌曲草原处处传递着草原人民幸福生活的“好声音”,展示着文化碌曲的丰富地域文化和生活故事。(王莉芳 夏媛 王有才)
永靖:优势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当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冲刺期,“精准扶贫”已成为永靖县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结合自身优势,针对东西山区、川塬区不同的地理条件,永靖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促农增收致富,不仅盘活了山区资源,推动了百合、旱作农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捷径,为该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精准扶贫落实到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相英)
正宁县加强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正宁县继续把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作为全县农技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着眼生产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参考省、市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指导意见,共考察引进农作物新品种58个。通过试验,筛选出了长6359、中麦201、兰天27号小麦,大丰30、丰玉3号、先锋32D22、先玉1225、金凯9号玉米;宁杞9号、黑h10枸杞,隔年望生地、紫丹参等一批有推广价值的特色优良品种。进一步验证了宽幅匀播技术以及吨田宝在小麦上的增产效果,明确了最佳施肥比例和施用时期;开展了果园套种丹参、生地示范,为果园套种中药材在该县的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撑,达到了试验示范的预期目的。(郑 勋)
瓜州县乡村舞台建设成果显著
近年来,瓜州县坚持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打造农民精神文化家园的重要载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积极组织协调、强化资金投入、落实人员保障、严格督查考评等有力措施,乡村舞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了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74个,覆盖率达100%。其中:2016年累计争取资金560余万元,建成七墩乡三墩村文体广场,腰站子乡草湖沟村文化活动室、表演舞台和文体广场,沙河乡常顺村表演舞台和文体广场、临河村表演舞台和文体广场,双塔乡表演舞台和文体广场、梁湖乡文化站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11处。同时按照0.5万元/个的标准,先后为23个“村舞台”建设点配发杆音响、多媒体视频播放机等设施设备,高质量完成6个移民乡“乡村舞台”示范点建设任务,并于1月7日顺利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李 鑫)
民勤县积极开展人工模拟飞播造林
2月2日,民勤县抢抓春节过后农闲时节,在青土湖水域周边植被稀疏地带开展人工模拟飞播造林,拉开了全县2017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帷幕。近年来,民勤县把人工模拟飞播造林,作为提高林草植被盖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通过人工撒播草籽,进一步加快沙生植物的补种与保护进度,从而增强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植被覆盖率,恢复生态平衡。(马爱彬)
甘谷:旱作农业助推粮食产量“十一连丰”
近年来,甘谷县坚持实施地膜覆盖、种子、植保、沃土、农机“五大科技增粮工程”,科技抗旱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6年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一连丰”。多年来,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对提高旱作区粮食单产、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通过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发挥了科技在抗旱中的作用,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实现了大旱不减产、小旱大丰收,为甘谷县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徐 媛)
(编辑:魏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