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许淇先生
2017-04-22马宝山
马宝山
今天是丙申年九月九,重阳节。
今天上午九时,许淇先生走了。我的手机一次又一次打进这个噩耗,声音是哽咽的。我的微信里的哀悼文字一篇接着一篇,字字句句如诉如吟,如涓涓水流呜咽,如涛涛黄河低鸣。
云去了,叶落了。
云来南方,叶落在青山下,黄河岸边。
许淇先生1937年生人,1956年只身从大上海来到热火朝天建设中的草原钢城包头。火红的年代,火热的生活,激起他文学创作的激情。当先生的处女作《大青山赞》刊发在1958年2月号《人民文学》上的那一刻,就点燃了钢城文学的一盏灯。先生一生就是举着这盏灯走进草原蒙古包,走进额尔古纳河畔的木格楞,走向大森林和广袤的大漠。先生一路走,一路写,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锦绣文章。去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为先生编辑出版了《许淇文集》10卷本。500万字。这是对先生一生文学创作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先生孜孜不倦追求文学事业的一种礼赞。
先生,您一定还记得。那晚,在中卜圪素的篝火旁,大家围坐着谈笑。您说:年轻人,尝尝生活的苦味吧!有一种甜蜜中的甜蜜,那便是战胜困难的快乐。困难越艰巨,消耗在克服困难上的劳动越多,战胜后的快乐越大。
先生的话,让我们改变了苦乐观;不要怕生活中的苦味,那是另一种甜蜜。
先生,您没有忘记吧,在西部草原上,您告诉我们,说您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岁月熬干了,捞尽了盐,成为白花花的碱地。当你不经意地瞥见一片白晃晃是什么也没有的田地,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先生把自己比作一片贫瘠的碱地,您谦虚了。您的谦虚使你更完美。
先生,您不可能忘记,一年四季插在一只空笔筒里的那束“铁花”吧?那是,白云铁矿一位老爆破工陆师傅摘来赠您的。您说,“铁花”坚韧强盛,经久不凋,颜色如故。风吹雨打,不能摧残它,不能挫折它。
“铁花”,就是您,一个把根深深扎在草原,扎在大漠里的“矶松”——许淇先生。
今年,4月16日,包头市召开全市文艺工作会议。会上,市政府领导给先生和另外几位老先生颁发了“包头市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先生把这个荣誉留给了亲人,留给了梦,却把十万元的奖金全部捐出,以个人名义设立了文学奖项,奖掖文学青年,鼓励文学创作,繁荣文学事业。这是包头市有史以来第一个以个人名义设立的文学奖项。这是先生对后辈文学人的期望,对家乡文学事业的期待与激励。
刚刚入夏的时候,我们去医院看先生。那时,您欢声笑语,我们觉得,先生的身体还好,期待着再拜读您的华美文字,再欣赏先生的妙筆丹青。
两个月前,书博会上,我们为先生的十卷本文集出版举行了首发仪式。那时候,您还在医院,我们多么想在这个时刻与先生拍张合影啊。
今天,听到先生驾鹤西去的噩耗,在座的几个人瞬间没有了说笑,那是时间凝固的一刻。许久,郭盛说:几天前,在医院的先生提出,想回迎宾小区的家看看。那是先生居住了31年的老屋。看看曾经天天趴在上面写字的那张写字台,还有窗台上的那盆兰草……却担心上不了三楼。郭盛立马应允,要背先生上三楼呀。那张写字台还在默默地在盼着先生的到来,窗台上那盆兰花,已经有些日子没有浇水了,叶子都有点枯黄了,可它依然静静地渴盼着先生的到来。
昨天,我们文友小聚,说的是文学,说的是先生啊。大家都约好就在这一两天再去看先生。先生,您就不能再等一等,让我们再一次问候您,道一声别吗?
先生走了,我们会记住这个揪心的日子:丙申年戊戌月甲子日。
先生选择的这个日子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先生走的那一刻是上午九时,是年七十九岁。九月九日九时,几个“九”相连,一个多么吉祥的时刻啊。先生离开我们走了。先生脚下是彩云,头顶上是霓虹,眼前是无尽的蔚蓝……
许淇先生,一路走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