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框架 把握重点
2017-04-22史彩平
史彩平
【教学思路】
读后感是五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一种新文体。让学生了解有关读后感的文体性知识,即弄清读后感“长什么样”是本堂课的首要任务。学生初学写读后感时普遍感到困难的是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读后感常常是连篇累牍地介绍作品,感受则寥寥数语或者干脆有“读”无“感”。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事例写出感受因之成了教学的难点。为了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尽快“上手”,我先借助例文及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弄清读后感的框架结构,然后通过让学生为例文选择合适的生活事例,学会借助用相关事例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以保证写出来的读后感基本“入格”。
【教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的文体特点,大致弄清其框架结构。
2.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作要领,学习用相关事例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发写作动机
师:5月8日,我参加了一场活动——读书报告会,这是参加会议时留下的照片。那天共有六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这是其中一位参与分享的老师,北正街小学的徐绍妮,分享的文章是《愿所有告白不再无声——读〈无声告白〉》有感。(边叙述边用课件展示)她说,因为一遍遍地改稿子,前一天晚上她忙到了凌晨两点多。还有一位男老师说他忙到了三点多。
5月8日,是母亲节,也是双休日,可他们愿意加班加点写稿子;我们愿意不辞辛劳,甚至有人是从长沙、益阳、津市赶来参加这样一个活动。为什么?我来告诉你,为了两个字——成长!
著名作家林海音说:人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确,吃饭让我们的身体成长,读书呢?让我们的心灵成长。因为日复一日地读书,能让我们的头脑变得聪慧,气质变得优雅,精神变得充实。所以,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课件出示名句,生齐读。)
正因为读书如此重要,所以大家都在寻求更有效的读书方法。事实证明,写读后感,再与大家分享交流,能使读书的效果得到优化。因为写能促进你更深入地读,分享能带动更多的人和你一起读。所以,为了更好地成长,我们一定要学会写读后感,学会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是不是?
学习写读后感,我们得从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开始。
【设计意图:教师用自身参加读书成长活动的经历现身说法,引导学生体会到读书、交流读书感受能够促进自己更好地成长。既唤醒学生的成长动力,又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二、析文,感知文体特征
师: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做事要有主心骨——读〈爷爷吃鸡蛋〉有感》,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参考大屏幕上的词语解释,也可以向身边的同学请教。
(学生自读例文,课件出示“一气呵成、忍俊不禁、窘态、娓娓道来、如出一辙、纷至沓来”的词语解释。)
师(出示例文开头):谁来读读文章第1自然段?(一名学生读)
师:读了《爷爷吃鸡蛋》,作者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在第1自然段就说得明明白白了,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爷爷不知道到底该怎样吃鸡蛋,让我觉得好笑。
师:也就是爷爷不知道该听谁的,没有自己的主见。所以,作者读文章以后感受最深刻的是——
生:是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
师:这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我们叫它“感点”。写读后感时,作者一般会在文章开头把感点直接亮出来。(板书:开头 亮出“感点”)
(出示例文结尾,生齐读,比较二者有何联系。)
师:比较一下开头、结尾,你有什么发现?
生:结尾说的是做事要有主心骨,跟开头意思差不多,首尾照应。(板书:结尾 照应开头)
师:了解了开头结尾的写法,剩下的主干部分,咱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请大家认真默读第2、3、4自然段,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是作者在介绍《爷爷吃鸡蛋》中的内容,哪些地方是写读后的感想。
生:第2自然段是介绍读到的内容,第3、4自然段是作者读文以后的感受。
(出示例文第2自然段,生齐读。)
师:看,这绿色加横线的部分是衔接上下文的过渡性语言,请你也像老师一样把过渡性的语言画上横线。这红色的部分就是作者对原文内容做的一个简单的介绍(板书:介绍 原文内容)。对原文的介绍作者用了182個字,而全文有986个字,只占全文的五分之一,这告诉我们介绍原文内容时不能太啰唆。
(出示例文第3、4自然段)
师:这两段就是写作者读文章以后的感受,这当中也有衔接上下文的过渡性语言,也请画上横线。
师(待学生画好横线以后):听王永利同学读红色的部分,其他同学思考这部分写了什么?
生:写的是对爷爷觉得吃蛋难的看法。
师:这是写感受的一种重要方法,叫作议论,也就是发表对文中事例的看法。(板书:议论 发表看法)
师:再请大家快速浏览蓝色的部分,你发现这是写什么的?
生:我遇到跟爷爷相似的难题,但我解决得很好。
师:是的,这里叙述了自己左右为难时的做法。这,也是写读后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叫作叙述,就是叙述自己经历(或者是听到、看到)的事例,说明自己的感点。你发现,这个事例跟文中的事例相似吗?(生:相似)相似之处是——(生:他们都听到了各种不同的意见。)作者用这个事例想说明什么?
生:想说明做事只要有自己的主见就能把事做好。
师:这说明作者选择的事例要和文章相关,还要能说明自己的观点,对不?(板书:叙述 相关事例)
【设计意图: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想要的不能太多。因此,我这里重点关注了读后感的基本框架,对于过渡句,只让学生画上记号,寄望于学生能从读中去体会,以后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本环节中,随着鱼骨形思维导图的完成,读后感的框架结构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既直观形象,又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师:选择的事例要和文章中的事例相关(出示两个事例),看屏幕,这上面的两个事例,你觉得哪个事例可以放到例文中,为什么?
生:第一个不可以,这是说的“我”有爱心,乐于助人;第二个可以,因为这是说的“我”有自己的主见,结果难办的事情变得不难了。
师:这说明事例的选择至关重要,第一要和文中的事例有相似之处,第二所叙述的事例要能够说明自己的感点——做事要有主心骨。
【设计意图:先读例文中的事例,明确选用事例必须为说明自己的观点服务,再让学生从两个事例中选择合适的事例,使他们在选择的过程中明白怎样的事例才是合适的,为学会选择事例奠定基础。】
师:再看屏幕,这蓝色的部分,作者是在叙述自己的经历,红色的部分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议论的写作方法。这篇读后感,作者是先叙述,再议论,然后又叙述,这就是课本162页第三个孩子所说的边叙边议。如果先叙述事例后发表看法也就是先敘后议,或者反过来先议后叙都是可以的。
三、梳理,明晰写作要点
(师生结合板书,共同归纳读后感的写作要点。)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读后感的开头要交代自己读了什么书,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读作品,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因为感受才是读后感的重头戏(出示:读是基础 “感”是重点);主干部分要先介绍原文内容,这部分内容要精练些,接下来要对文中的事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联系实际叙述一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出示:简介原文 叙议结合);事例的选择很关键,必须与所读作品相关,并且能够说明自己的观点(出示:事例相关 说明感点);结尾还要照应开头。
【设计意图:梳理写作要点的环节,利于学生将碎片化的、零零星星的知识进行由“点”到“面”地整合,获得有关读后感的文体性知识,明了读后感的框架结构,同时将写作要点内化进自己的头脑。】
四、练笔,迁移所学技能
师:有关读后感的知识,咱们学了就要用。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用的机会。学了《顶碗少年》(已于上一周学过)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1:做事不要怕失败,失败了还可以再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生2: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到底。
生3:就算失败了很多次,只要再坚持一下,就有可能成功。
师:你有过与之相类似的事情吗?(坚持到底,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或者因为放弃努力导致失败,最终收获沮丧、失落。)注意要考虑事例是否跟课文相关,是否能说明自己的观点哦。(先自由与同伴说,再汇报交流。)
师:现在,根据你刚才说的,写一个片段。(如果愿意写读了其他文章的感受也可以,同样要注意选择事例要与原文内容相关,要能说明感点。)
出示:顶碗少年的永不言弃,让我想起了自己那次成功(失败)的经历。—————————————————————————— 。
(学生完成后,投影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师:用相关事例写出自己的感受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写好了这部分读后感就完成了一半。接下来还有两件事:一是根据你确定的感点,参考屏幕上的题目,为你的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注意正标题说明感点,副标题说明所读作品;二是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补充其他内容,完成整个习作。
出示:
学习要知难而进——读《小桥流水》有感
做信息的主人——读《爷爷吃鸡蛋》有感
幸福就在身边——读《幸福的鸭子》有感
阳光总在风雨后——读《绿野仙踪》有感
【设计意图:写的过程其实就是坐实学习目标的过程,只有将所学用于实践,才能考量学习效果。训练的内容(选择相关事例说明感点)正是教的内容,而评价也围绕练的内容展开,并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这样目标集中地教、练、评,能保证训练有针对性,评价有方向,教学有实效。】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思维导图在小学作文起步教学中的应用实验研究”(课题编号:XJK014AZXX003)研究成果。】
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