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7-04-22张琳
张琳
摘要: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在质量、结构和数量上都是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技能人才的工资福利制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当今的劳动市场上,企业亟须一些高技能的人才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本文主要针对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情况来进行研究,分析了当前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建议,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84-02
一、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人才的需求量和结构往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总量和结构来不断变化的,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在近几年的发展较为缓慢,与高技能人才的紧缺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需求来看,在未来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幅上升。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汲取经验,他们所依赖的都是这些有着高级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在未来我国企业的发展中,高技能人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技能型、复合型、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大大提高,平均会以年增长20%的速度进行,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是主力。通过这些高技能人才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来带动一些中级、初级的技能人才,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技能人才结构特点。随着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中的产业技术在不断地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首先高技能人才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一些高新技术有着极强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当今的时代,技术在不断地更新,技术的发展也在向着复杂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着,企业的技术也是需要不断地升级,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面对新的技术能够快速地学习和掌握。其次是对外语、计算机以及一些国际法则的掌握,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扩大,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因此高技能必须具备上述所说的三种能力。最后是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技能、技术的迁移能力,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大多是在生产的一线进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技术技能的迁移能够帮助其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不断地对技术进行重组,提高自己的能力,企业也会因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高技能人才在第三产业和制造业中比较密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数量正在上升,而第二产业的工作人员有着下降的趋势。同时在制造业中涌现出来的服务行业,比如在汽车和电脑的维修方面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企业高技能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生产和服务的一线技术岗位,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这些高技能的人才会逐渐地代替那些低技能的工作人员,为企业的转型奠定基础。
二、当前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1.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通过对企业的职工类型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很多企业中的技工人才占据了企业的一半,但是在这些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仅有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在企业众多的职工中高技能人才仅仅占据了十分之一,在当今世界上的一些中等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在20%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40%,从这一数据中我们就能明显地发现,我国高技能人才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为我国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因此一些科技成果转化率也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数据表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是14∶3,这个数字的差距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高技能人才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2.综合素质较低,年龄结构不合理。通过对一些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的调查来看,很多高技能人才的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专科以上文化水平的不到5%,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工作中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对于问题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比较差的,同时这些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也一般,不具备从事复杂、交叉工种的工作,其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也是几乎为零。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外语和计算机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两种重要手段,因此企业的发展想与国际化接轨是比较困难的。在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老龄化严重的现象,这种情况无法保证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改变这种高技能人才的年龄结构也是企业当前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3.高职院校职教人才紧缺,实践教学落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我国的人才培养高校有着极大的关系,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集中地,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情况来看,职教人才的紧缺直接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职中的很多教师都是直接从毕业的学校来到学校进行工作,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是有着极大的不足。因为教师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比较地注重理论教学,而一些专业需要较强的操作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是无法满足的。企业需要是有着高级技能的专业人才,不是空有理论却无法实践的。高职院校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在校内外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实训基地,但是有了实训基地却没有实训教师,这样的局面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有着极大的阻碍,因此众多因素都阻碍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1.注重实践,提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提高人才素质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践,通过是实际工作中的不断总结来对自己进行提高,我国当前很多的技术人才都是动手能力差,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情景模拟和考察实习等方式来提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中,也应该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做出一定的调整,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结合企业和高职院校各自的资源,企业可以为高职提供产生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让其到高职院校中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对于学生的技能提高有着巨大的帮助,改变了以往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高职院校也为企业提供了定向的人才,这样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有着巨大的帮助。
2.加强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让一些双师型的教师来担任。有着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一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人才都被企业所招聘,高职院校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没有企业好,因此企业应该从自身出发,挖掘人才。可以将一些校内的优秀教师送到企业中进行实训,了解企業的工作流程,熟悉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对自己的技能不断地提高,这样才能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校传授给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次应该对这些技能出众的教师提供奖励机制,提高其积极性,在课后不断为自己充电,进而从整体上来提高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3.企业与高职实现高技能人才共享。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想要增加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就要不断地进行培养,而高职院校是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佳地点,而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会有着一定的优势。因此高职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让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定期到高职院校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高技能人才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来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这样在不耽误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了高技能人才的共享,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4.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高技能人才数量少的原因之一是工资福利待遇较差,企业都比较重视学历,在企业内部也是白领的地位高于蓝领,因此很多学生都会选择提高自己的学历,而忽视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因此,企业应该相应地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更好的制度来激励高技能人才发挥更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潘伟男,邓水秀,吕毅,肖秀春,张燕琴,张云坤,郑冲.药品生产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4,(07).
[2]李宜威.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E-学习模式构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3]闫立勇,徐二当.企业式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施[J].职业,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