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远教追梦人
2017-04-22李汶隆
李汶隆
镜片后的双眸闪烁着对远程教育工作的热情,县里的每一个村子都留下了他扛着摄像机的身影。三年的刻苦钻研,让他从一个不知摄像机如何开机的“门外汉”成为了远程教育的行家里手,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事业的丰收。他,就是新疆布尔津县远程中心干部吴炳诚。
起步无惧艰难
2013年冬天,吴炳诚背着简单的行囊,经过千里的颠簸,来到了有着“童话边城”美誉的边陲小县布尔津。然而,直到走进县委组织部的那一刻,他都不知道远程教育到底是做什么的。当初报考远程教育管理中心时,他理解这份工作应该和自己曾经的教师职业差不多,都是教育人的。
的确,远程教育离不开教育这个重要手段,但这跟吴炳诚理解的教书育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走进县远程中心办公室,中心主任交代道:“你的工作任务就是完成地区每年下达的专题片拍摄任务,其他的你啥都不用管。对了,你会不会用摄像机?”“不会,没用过。”主任的问话让吴炳诚一头雾水。他在心里暗想:这咋还得会用摄像机呢,又不是电视台记者。整整一天,他的脑袋里不断被塞入各种远程教育知识,听得头都大了。直到下班时分,他才明白资源建设、电教片拍摄是远程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缺少专业人才,这项工作一直在县远程中心垫底。
原来自己是被当作专业人才招聘进来的,吴炳诚琢磨,可自己也是个拍片的外行啊!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硬着头皮学了。于是,学习摄像机说明书就成了他报到后的第一项工作。上班第三天,主任从部长办公室回来,一进门就招呼说:“小吴,拿上摄像机和我出去一趟。”在路上,主任继续说道:“我跟部长说了,你先到电视台跟班学习,熟悉一下拍摄的基础知识。我现在带你认认门,往后这段时间你每天到电视台来上班。”就这样,吴炳诚的拍片生涯就从电视台起步了。虽说是拜师学艺,但电视台的记者大都与他是同龄人,彼此有很多的共同话题,他很快就融入了记者队伍。每当有采访任务时,他都会主动跟上去学习拍摄要领和采访技巧,回到制作室又跟着制作人员学习如何采集素材和进行后期剪辑。那是一段苦中有乐的日子,奔波于县里的各个乡村、牧场、企业,手持摄像器材爬沟过坎;穿梭于电视台的记者室和制作室,捧着一本笔记时刻学习记录……如果说考入远程中心是打响了发令枪,那么经过这段补课和集训,他才终于冲出了起跑线。
跌倒不言放弃
组织部的工作严谨、节奏快,而吴炳诚也在努力适应新角色的过程中逐渐摸清了远教工作的脉。2014年,自治区启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这项工作也成为组织部门要宣传、拍摄的重点。随后的日子里,那台老旧的索尼190摄像机和“瘸了腿”的三脚架就成为了吴炳诚最忠实的战友,陪伴着他深入到基层一线,记录下“访惠聚”工作队的点点滴滴。
转眼临近七月,一年一度的“七一展播”拉开了序幕。吴炳诚怀着激动的心情,把自己的作品报了上去,然而迎头浇来的却是一盆冷水。“这部片子一看就是新手拍的,没有情节、没有重点,简直就是新闻嘛。”现场观片的领导不留情面的点评,让吴炳诚心头发紧、脸颊发烫。看来“跟班记者”的经历只是将他带进了拍片的大门,要想成为专家还得下苦功学啊。接下来的日子里,吴炳诚发了疯似的钻研起专题片拍摄制作技巧。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把自己扔在了书堆里,买来电视摄像、编导方面的书籍,一本一本地啃,上班有时间就结合书本知识抱着摄像机练习各种拍摄手法;为了学习掌握鲜活生动的电视语言,他把远程中心的片库翻了个底朝天,找出来历年的优秀电教片光盘,一部一部地琢磨,一点一点地求艺;为了熟练拍摄技巧,他不管走到哪里都扛着笨重的摄像机,一旦来了拍摄的灵感,打开机器就开拍,仿佛魔怔了一般。潜心的钻研让他的理论知识很快充实起来,他迫切地希望能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
机会很快就来了,地区下达了拍摄一部时长一分钟的人物宣传片的任务。接到任务后,吴炳诚不敢怠慢,积极展开策划,迅速行动起来。确定了一位社区干部作为拍摄对象后,当天他就来到对方的单位,通过深入的聊天沟通,挖掘出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随后他开了一宿的夜车,反复修改策划稿和解说词,最终决定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去表现主人公。拍摄过程中,他扛着摄像机,顶着烈日,跟随主人公穿梭于街头巷尾,真实地记录下了社區工作者辛苦而劳累的一天,捕获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由他独立策划、摄制的宣传片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此后,新的拍片任务接踵而至。虽然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吴炳诚的干劲却更足了。随着一部部优秀作品的诞生,他也渐渐跑进了地区远教工作的第一梯队。
拼搏没有终点
在吴炳诚的身上总是充满着工作的热情,他的脑子里也经常冒出工作创新的好思路。2015年,自治区开展卫星站点改版升级工作,面对没有技术人员的局面,他主动承担起改版升级工作。从来没有接触过卫星设备的他先是找到了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在朋友的指导下学会了卫星寻星以及故障检修。虽说只是一知半解,但他还是背着机顶盒、提着借来的监视器下村开工了。因为他明白这项工作拖不得,只能边学边干了。白天入村调试,晚上他还抓紧充电学习。一天夜里,他从网上看到了一个自制寻星仪的设计图,立马来了兴趣,赶紧跑到单位找来两个废旧机顶盒,开始依样画葫芦。排线、焊接、组装……当他揉着通红的眼睛走出办公室时,已经是第二天早晨了。也顾不得休息,他立即带上这套寻星“利器”赶往下面的站点。别说,自制的寻星仪效果还真不错,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了不少。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奋战,全县卫星站点改版升级工作终于保质保量地完成了。
“办法是人想出来的。”这是吴炳诚干工作的座右铭。为了加强党教工作宣传,县委组织部要对县党建网络的版面进行调整,而这项任务自然又落到了远程中心的头上。要改版网站,得会编写代码,这可是项技术活,大家都建议外包给软件公司。这时一向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吴炳诚又站了出来,说要自己试试。学习编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利用网站管理员的身份,从网站后台复制出代码开始研究,又从网上找来Macromedia Dreamweaver软件,导入代码,一点一点地抽丝剥茧。为了弄明白频道、模块、功能页等功能,他还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直接在后台“折腾起来”。这可非同小可,弄不好就会把网站搞瘫痪的。他把每个打算尝试的项目原有的链接和内容设定都用笔详细记录下来,再去小心翼翼地验证自己的逻辑。就当这淹没在代码海洋下的冰山即将露出全貌时,意外发生了,由于忽略了一个较为隐蔽的设定,网站上的一个板块一下没有了内容显示。吴炳诚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赶紧从首页到频道再到栏目文章页,慢慢梳理,查找问题。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靠着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原始的记录,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恢复了网页内容。那一刻,他瘫在椅子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感觉像是过了一个世纪。经此一役,他的网站维护技术愈发纯熟,“技术专家”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有这样一群组工干部,他们的身上没有轰动的事迹,也没有耀眼的光环;他们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在不倦的服务中坚守初心。吴炳诚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甘做基石,甘当人梯,托起远程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
(作者单位:新疆布尔津县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