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教微电影的创作误区及对策
2017-04-22江城
江城
近年来,微电影从兴起到蓬勃发展,席卷各类新媒体,深受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除故事片之外,许多公益片、宣传片、广告、MV也纷纷采用微电影形式。党员教育制片领域也不例外,各地积极探索,运用微电影表现典型事迹、宣传经验做法,形势喜人,佳作频现。但是从整体来看,存在的问题也相当明显,直接影响到教育和传播效果,需要引起广大党员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党员教育制片题材广泛,解读中央精神、宣传先进典型、讲述党史国史,都可以作为制片内容,但并不是任意题材都适于拍摄微电影。很多微电影之所以质量不高,选题缺少电影要素、先天不良是主要原因。本应该根据选题确定适合的表现形式,有的地方在实践中却颠倒过来,因为微电影很热闹流行,所以制片之初先确定无论如何要拍微电影,而不管选题是否合适。
在党员教育制片工作中,很多选题并不适合微电影,像文艺片和工作片就很难拍成微电影。比如要拍一部红色故事微电影,如果还像以往专题片一样,去让当事人大段地讲述、回忆故事,或者参观展馆,这就是典型的“为拍而拍”,而不是以演员表演红色故事本身这种电影的形式呈现,往往效果并不好。再比如,要反映一个服务党员群众的手机APP的功能和效果,如果为了展示去刻意编造情节就会显得逻辑失实,变成了产品说明书;而如果通过一个主要人物利用该软件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小故事来反映其实际应用效果,这种创意就很好。又比如通过微电影讲解基层党组织换届或党员入党,直接将换届或入党程序转换为剧情,通篇按程序规定叙事,这种方式就不可取。
宣传先进典型比较适合微电影,但并不是任何先进典型都适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先进典型去世了,缺少视频资料,拍不到过去发生的事,通过专题片的方式很难表现,可以考虑微电影。有的先进典型表达能力一般,采访效果不好,感染力不强,可以考虑微电影。有的事件背景简单、很有故事性、时间跨度短,可以考虑微电影。相反,拍摄正在进行时、人物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反映多方面内容的选题,就不太适合微电影。
许多微电影画面优美,如诗如画;技术先进,稳定器、无人机一样不少,但是热闹有余,却少了党员教育的内核。党员教育微电影要有自己的特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鲜明的党性和教育性。一直以来,组织部门的广大党员教育工作者是注重并擅长赋予作品思想性的。但是随着微电影的兴起,许多作品却变得简单浅薄、华而不实,有了画面的华丽,少了人物的朴实;有了故事的巧合,少了事件的真实;有了流畅的展开,少了主题的提炼。通过总结许多微电影的制片情况,我们发现,缺少思想内涵的片子,往往是请社会上影视公司摄制的。并不是我们的同志不会把握思想性,而是在合作中不自觉地被影视专业人员所引导、主导,导致对主题的审核把关不严格、不到位。客观来看,随着技术发展,党员教育制片工作引入专业力量合作制片很有必要,对提升制片质量很有帮助。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党员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住方向,确保导向正确、主题鲜明,确保微电影教育引导的目标定位。
合作制片中,党员教育工作者要重点做好策划工作,确定鲜明的主题。确定一个选题及一个先进典型,首先要明确作品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内容的核心和灵魂,即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赞成什么;一切角色的设定、一切情节的展开,都要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要重点审核根据主题创作的剧本是否准确反映了主题,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尽量在开拍前修改完善。福建省泉州市摄制的《追梦者》,组织部门深度参与策划创作,在这方面做得较好。进一步来说,做好微电影策划工作,应当把握这样几点。一要讲政治,有敏锐的政治意识,有对全局大局的准确把握。充分吃透上情,知道中央及各级党组织关注什么、重视什么、强调什么。二要善于抓住社会热点,特别是广大党员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现象和问题。制片的目的是教育引导,因此要紧紧抓住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这样的片子才有影响力。三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本地本部门的特点。充分用好本地资源,不但节省成本,而且更有针对性,是做出特色的关键所在。
我们摄制微电影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更艺术的表现方式,如春风拂面、夜雨润花那般,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不少党员教育微电影看似画面更美、形式更新颖,但本质上仍然是传统专题片思路,通篇空洞说教,简单直白地讲大道理,只不过说教的人由专题片的解说变成了微电影的某个角色或字幕,或者采访变成了人物对话,形式变了,说教的本质却没变。
微电影的空洞说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白内容过于直白。主题思想非要通过角色说出来,说得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就怕观众不能理解创作者的制片意图和良苦用心。还有的话在正常工作生活中说不出来,听起来别扭。二是镜头过于直白。不讲究摄像方法,想表现某些元素,却又非常刻意,不符合用镜常识。比如要拍人物的行走,又想在过程中表现墙上的标识,于是镜头跟随过程中,突然聚焦到标识上,过于直露。三是剪辑过于直白。有的微电影仍然是总结片、汇报片的剪辑思路,直奔主题、拼接画面,必要的镜头语言不足,场景交代不全,细节交代不够。
克服空洞说教,需要转变思路。从微电影本身的艺术形式出发,应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从观众欣赏的角度来看,应砍掉那些直白的内容。微电影一般没有解说,这就要求创作者在表达主题时更委婉含蓄,通过表演、镜头、剪辑等艺术手段更写意地表现,运用“踏青归来马蹄香”的方法表现“草长莺飞万物苏,花红柳绿遍地锦”。
讲故事,是所有党员教育专题片、纪录片最基本的要求。微电影对故事的要求,比一般专题片、纪录片更高。微电影不能止步于说清楚一件事,一定要有矛盾冲突,要有戏剧张力。许多微电影给人的感觉是画面有电影味,内容却没有电影味。比如要拍一部反映志愿者服务群众的微电影,如果通篇线性叙事,从产生想法、建立队伍,再到具体服务、解决难题等,顺序道来,也许现实生活便是如此,简单而充满温情,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这样的情节显然缺乏感染力和艺术张力,总给人欠点火候的感觉。
当真实事件作为艺术表现的素材呈现在艺术作品中时,它必须有所处理、有所转换,在真实的基础上有一个艺术化的表现。电影叙事的核心仍然與“戏剧”相关:外在的戏剧冲突,或隐含的戏剧张力。所以,即便是那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如果要通过影像艺术表现出来,“戏剧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对度的把握至关重要,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过于夸张。
微电影篇幅短小,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抓人眼球、感动观众并不容易。短片有时候比长片更难拍摄,因为在一个小故事里同样需要铺垫、转折和高潮。党员群众不会因为微电影的教育性而降低对它的审美标准,尤其是对故事性的要求。相反,正是因为它们的教育性,才更需要有吸引人的好故事去改变观众对此类作品的刻板印象。
此外,还有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自己演自己。大量党员教育微电影使用当事人亲自演出,可以不一刀切地否定这种做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要尽量避免,尽可能地使用演员表演。“自己演自己”会带来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演技问题。影视作品对演员是有基本演技要求的,对于当事人来说,不乏极少数演技高超者,但绝大多数当事人演技平平,要他们自己演自己,实在勉为其难,多半会生硬别扭,整个片子如同儿戏。二是当事人身份带来的诸多问题。这一点比较复杂,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比如,我们打算拍一部反映党员干部先进事迹的微电影,如果由当事人本人出演其身上发生过的生病住院、生离死别等现实情节,就不太妥当。
总之,微电影这一党员教育作品形式,对党员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明确创作者的身份,已经从专题片纪录片的“记者、编导”,转换到微电影的“编剧、导演”;同时要在熟练掌握传统电视片创作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影视戏剧知识,提升艺术素养,使我们的微电影更有内涵、更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