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教微电影应大胆开拓、打造精品
2017-04-22蔡晓鹏王学儒张佳蕊
蔡晓鹏 王学儒 张佳蕊
相对于党教专题片来说,党教微电影确实需要更多的投入。那么这个“更多的投入”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
首先是人力方面。党教微电影因追求画面的丰富表达,因此在拍摄同一场景时,往往需要多机位表现,也即需有多名拍摄人员,同时对同期声的录入也需要专门人员来操作,再加上可能的服装、道具、照明、场记等人员,于是往往摄制组就“拉得很大”。而这仅是摄制人员,此外还有出演人员。党教微电影通常是找具有相当表演素质的人员来出演,一般是专业演员或者文艺工作者,而且群众演员往往需要的数量相对更大。其次是物力方面。党教微电影为了追求更好的视听效果,需要更多的物资保障。多机位拍摄,需要投入更多的摄像机;有时为了追求镜头的全方位表达,还需要摇臂、吊架、索道、滑道、无人机等;为了保证现场声音元素的原质收录,还需要更灵敏、抗干扰的声音采集设备;如进行室内布景拍摄,那么对场景、道具、照明等都需要物质保障。另外还应考虑到摄制组及演员的交通工具等附加因素。再次是财力方面。正因为党教微电影需要更多的人力与物力,相应也就需要更多的费用支出。比如演员的薪酬、摄制人员的合理劳务费用,设备、场地租金以及有些拍摄设备的采购费用、损耗支出等,拍摄所需要的交通费用、住宿费用等。这些可能的费用支出都要考虑在内。最后是时间方面。党教微电影要体现艺术性、可视性等因素的表现优势,同时制片各环节、各元素相对复杂,使得调度更为费时,因此往往制作周期更长。
说的都是困难,有的同志会望而生畏,认为门槛过高,自己根本迈不过去,觉得是“劳民伤财”,不敢、不愿去拍党教微电影;而有的同志则拿困难当借口,认为“党教微电影就是要多花钱”,于是打着“要拍就拍最好的”的旗号,大手大脚,导致制片资金被很大程度地虚耗或浪费。这两种倾向,都是人为、主观、片面地强调困难,也都是要不得的。
的确,党教微电影的投入是相对较大,但无需过多叫难。只要客观论证、清醒研判、精心策划、巧妙借力、科学调度,会发现门槛并非想象得那么高——
在人力方面,拍摄人员可以借用社会专业人员或者请上级协调来兄弟单位人员;表演人员也不一定非得请专业演员出场,可以选用具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基层干部,群众演员则可以采用当地群众来配合拍摄。在物力方面,在尽量保持标准化、统一化的前提下,拍摄设备能借则借,不能借则租,多方筹措,“自力更生”。在财力方面要精打细算,能不花就不花,凡是必须花钱的地方要努力争取“友情价”。在时间方面要做到科学调度、紧密安排,尽量缩短周期。
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门槛低并不等于粗制滥造。目前还有种倾向,就是将门槛拉得低于理性、科学的标准,既不讲求主题也不讲究手法,只要拿起设备就敢拍,纯粹是为了拍而拍,从而导致了质量不佳的党教微电影时而出现。拍摄党教微电影,首先应该因地制宜,要根据本地的工作实际来决定是否应上马,不能“赶潮”“追风”;其次应该量力而行,要根据实际拍摄条件来制订相应的拍摄计划,不能好大喜功,非要拍出“大片”来;最后应该以精品意识来统领制片各环节,每一环节都精益求精,从而做到“每拍一部,都是精品”。
(作者蔡曉鹏为河南省漯河市党员远教沙澧大地节目中心主任、作者王学儒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