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国 一个人的薪火相传
2017-04-22
张有国是昌宁县大田坝镇文沧村德斯立小学教师,在澜沧江畔的大山里坚守了整整37个春秋。37年的坚守,只为17岁时的句承诺:让更多的娃娃走出大山。他挖窑烧瓦、上山砍椽,亲手为学生们盖起新瓦房,改变了原教舍“晴天四方亮,雨天一片黑”的日面貌;他走20公里山路去江边的小卖部,只为买回方便孩子上自习用的火油,他自掏腰包,为学校修厕所;他省吃俭用,为学生安太阳能;他咬牙坚持,给学校买电视机;他提出的“土洋结合”“玩出特色”的教学理念,使他成功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
多年来,张有国曾获首届“启功教师奖”、首届“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中国名师联盟希望工程园丁奖、全国模范教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县级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5年9月8日,张有国作为优秀乡村教师代表,在中南海紫光阁前,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会见。
不仅当老师,还要做父母
张有国是土生土长的德斯立人。从1979年走上讲台起,他从每月12元钱加12个工分的代课教师干起,直至1994年转正。37年间,经历了从代课老师到公办老师的转变,唯没有变化的就是他的坚守。
建校初期,学校条件简陋,一间摇摇欲坠的茅草房、龙竹做的板凳、木板做的黑板,10来个孩子还要两級复式或三级复式上课。于是,他挨家挨户发动村民动手烧瓦、砍木料,用自己积攒下来的钱买来钉子,把教室换成了瓦房。没有电灯,他跑到山里砍来松明作照明,怕伤了孩子的眼睛,他又来回20多公里山路到邻近的漭水乡沿江村小卖部买来煤油和作业本,让孩子们用上了煤油灯。
学校一直没有厕所,学生内急得跑到周围的树林中。1998年,他拿出8600元钱,买来木材、砖和水泥等材料,社里投工投劳盖起了厕所并垒了一个围墙。2010年,他又拿出1000多元为学校建水窖,解决了学生的饮水问题,后又追加700元请人为学生做了篮球板。2012年,再花1000元为学生安装太阳能。为改善学校面貌,37年来,他陆续拿出了5万多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山里的孩子读书不容易,张有国从奖金中拿出2000元,为学生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帮助孩子们去实现读书梦想。当张有国得知朱老师家在“9.16”泥石流灾害中受灾严重,于是拿出1000元奖金,委托工会组织交到朱老师的手中。张有国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山顶到寨子的公路还比较崎岖,他说,自己准备拿出5000元奖金,为家乡道路建设出一份力。
德斯立山高谷深,村民居住分散,大部分学生只能寄宿在学校。孩子们小,不会烧火做饭,特别是刚进校的孩子,生活大都不能自理,张有国只能在课堂上当老师传授知识,下课后做“父母”,砍柴、做饭、帮孩子们换洗衣服、洗脸擦鼻涕、盖被子……学生多的时候,妻子赵菊珍也帮着照管。就这样,妻子赵菊珍当起了学校的后勤服务员,只要张有国有事或外出或开会,赵菊珍就得接替丈夫充当起学校的编外老师和保姆。
一个学生也不能少
深山里的启蒙教育,就像刀耕火种,艰难而充满渴望。
海拔1800多米的德斯立距离县城110公里,曾有70多户人家。山寨地广人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且多数家庭都十分困难。张有国对村里的贫困学生了如指掌,对这些学生是能帮就帮。每年新学年开学前,他都会去到适龄孩子的家,动员孩子的父母送孩子上学,父母因家庭困难面露难色时,张有国特别理解这些家长,他都会说:“先送来,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
前些年,每个新学期开学,学生都会少几个,原因不外乎都是家庭困难。张有国都得一家家跑,一家家劝,一家家帮,直到每一个孩子都回到学校。在学校,对于家庭确实困难的孩子,学费他能减免的就减免,不能免的他就拿自己的工资付。孩子家长过意不去,就送些米和菜过来,实在是盛情难却,他就收下这些东西充补作孩子的伙食。
“憨老师”教出20多个大学生
寒来暑往,张有国独自一人坚守了37年,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倾注在学校里。
在许多人看来,一个小伙子,从17岁开始,就守在一个山区教学点,一干37年,期间有机会走出大山,他没走;两年前移民搬迁到湾甸坝,完全可以留在外面的他又返回了大山。外人的评价丝毫无法影响到张有国,他总是笑笑说:“为了山里的孩子,这样的傻,我开心,我觉得值。”
如今,一拨拨孩子长大了,走出了大山,他的学生出了5个本科生、16个专科生。还有几年,54岁的张有国就要退休了,但他对教育的热爱从未改变。“虽然现在眼睛和耳朵都不太好了,但我会坚持到退休,只要德斯立还有一户人居住,办学点就不能撤,这里的孩子到别处读书路太远了。”
他也表达了一种担忧,怕耽误了孩子,“虽然一直想教下去,但我也知道我水平低,现在是新时代,知识结构跟不上,所以,还是希望上级能派更好的老师来任教,我会好好配合他教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