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泛学科服务SWOT分析
2017-04-22何文美李好文
何文美+李好文
[摘 要]泛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利用泛在智能和泛在信息服务理念对原有学科服务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新型信息服务。论文采用SWOT方法分析我国图书馆开展泛学科服务的内外条件及利弊因素,并从构建泛在图书馆、嵌入社交网络平台、打造学科服务品牌、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安全工作方面探讨我国开展泛学科服务的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学科服务;泛在信息环境;泛学科服务;SWOT
[中图分类号]G252.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7)01-0017-05
泛学科服务,也称为泛在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利用泛在智能和泛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理念对原有学科服务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新型信息服务。泛学科服务具有学科服务团队化服务、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共性,也有泛在图书馆赋予“泛在化、无所不至”的新特点。近年来,国内外开始了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及其服务的实践和研究,如泛学科服务的产生背景、特点、工作内容、运行机制[1—2],泛学科服务模式的特点、运行方式、发展方向[3—4],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概念、特征、内容等[5—6],也有尝试设计泛在学科服务体系的研究[7—9]。但还未见有报道对图书馆开展泛学科服务的内外部环境做分析,本文旨在通过SWOT分析法,探讨我国图书馆开展泛学科服务的内外条件及利弊因素,以期为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提供参考。
1 泛学科服務的SWOT分析
1.1 图书馆组织内部优势(Strengths)
1.1.1 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服务机构,一度作为单位或地区的信息中心,拥有大多信息机构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优势。该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可利用的资源总量上,截至2014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79 092万册,当年购买报刊种类109万种[10];另一方面,图书馆的资源类型具有泛在性,按其载体可分为体载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类型[11],图书馆将信息资源加工可形成多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如2014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利用信息资源开展组织各类讲座54 939次,举办展览18 124个,举办培训班30 523个[11]。
1.1.2 拥有学科服务传统。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科服务研究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引入学科馆员制度,随后开始了学科馆员的概念、制度和学科服务的内容、模式、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在构建泛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泛学科服务成为了热门的研究主题。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研究数据为例,以SU=‘学科馆员OR SU=‘学科服务为检索式检索,去掉不相关文献,共有5 384篇相关文献;再以SU=‘泛在为检索条件,在上述检索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去掉不相关文献,共有84篇与泛在图书馆、泛在知识服务和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文献。由此可见,我国图书馆开展泛学科服务有丰富的理论基础。
服务实践方面,在“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和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等学科导航平台的带动下,各高校开始进行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如北京大学的多媒体资源库、清华大学的学科馆员网站、上海师范大学的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等。图书馆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了专业的服务团队和特点鲜明的服务品牌,为开展泛学科服务提供范例;另外在服务过程中对用户进行的宣传和培训,培养了特定的用户群体。
1.2 图书馆组织内部劣势(Weaknesses)
1.2.1 图书馆界还未建立起普遍合作的协作系统。泛学科服务打破了传统学科服务基于单个图书馆的界线,它的基础是广泛协作的图书馆网络系统。图书馆协作系统包含图书馆联盟各个图书馆间的馆际合作,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机构或拥有信息资源的专家学者间的相互协作这两个层面。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讨论和建立各类图书馆联盟,然而现实仍存在着“议而不决,决而不作”的弊病,各馆之间的分工协作缺乏刚性和权威性[12]。有研究显示,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现阶段以通过网络手段提供的信息服务为主,但存在着服务联盟数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内容与方式缺乏统一规划、馆际互借服务提供的资源较少等方面的不足[13—14]。我国图书馆联盟并未能全面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因此泛学科服务将受到巨大的阻力。
1.2.2 服务模式难以适应用户需求。图书馆通过团队分工协作完成服务目标已成为我国学科服务的主要模式。服务团队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以及馆员的知识结构等都会对用户满意度产生影响。
泛学科服务既具有传统学科服务的特点,也有用户需求具有“泛在性”的特点,即以互联网和开放存取为基础,任何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得任何图书馆提供的关于任何时期、类型、格式和多种语种的服务。这要求学科服务团队的成员要克服语言、技术、专业知识等知识结构方面局限性;学科团队进行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才能满足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获得的多样服务要求。但从我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看,尚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应对泛学科服务泛在化特点提出的挑战。
1.3 外部环境机遇(Opportunities)
1.3.1 移动化信息服务的发展。根据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5]可知,截至2016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主导地位。同时,无线Wi-Fi的普及提高了移动终端使用效能。近年,政府和企业开展“智慧城市”与“无线城市”建设,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得到普及。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也带动家庭无线网络使用,通过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高达91.8%。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应用体验的提升,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向网民生活渗透。
互联网带动公共服务行业发展,在线教育、在线政务、在线商务等信息服务发展迅速。2016年上半年,各类互联网公共服务类应用均实现用户规模增长,多元化、移动化特征明显。微博、微信、QQ等客户端与社会公共信息服务进行结合,丰富了信息服务的用户体验。互联网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移动化信息服务的发展。
1.3.2 “三网融合”方案进入全面试点阶段。“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未来五年内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16]。201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同年以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等12个城市为首批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通过。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三网融合推广方案》[17],标志着三网融合进入全面试点阶段。
“三网融合”有利于减少基础建设投入,并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维护成本,使网络从各自独立的专业网络向综合性网络转变,网络性能得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三网融合是业务的整合,它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文字、语音、数据和视频业务,而且通过网络的整合,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如图文电视、VOIP、视频邮件和网络游戏等,拓展了信息服务的范围[18]。“三网融合”是为信息服务提供了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1.3.3 构建泛在信息社会成为我国发展战略。泛在信息社会是以网络传感器、云计算技术、智能网络、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其特征之一是公民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灵活地应用各种信息资源[19]。泛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在泛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新型服务模式,具备上述泛在信息社会的特征。
21世紀初,发达国家已将“泛在信息环境”作为本国重要科技发展方向,如日本开展的“U-Japan”计划、美国提出的Vision 2020和LEONIE项目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泛在信息社会的构建已进入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在关于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方面把“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作为重要内容。构建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展战略为泛学科服务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1.4 外部环境威胁(Threats)
1.4.1 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发展,图书馆失去信息中心的地位。根据《2015—2016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1]报道,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出版规模有显著的提升,也产生了更多的产品形态,信息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优化了信息用户的体验;此外,在线教育已成为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趋势之一。情况如下:
(1)电子图书产品规模显著增加。截至2015年,电子图书产品规模有170万种,增长率为70%,其中超星电子图书超过120万种,当当电子图书种类超过40万,海量电子图书平台逐步形成;互联网原创作品产品规模有256万种。
(2)新闻出版业在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突破。专业出版单位在专业知识服务模式探索方面卓有成效,已形成了特色资源数据库、专业领域在线教育、专业数字化工具书等多个产品形态。另外,信息内容生产与技术有了更为深度的融合。
(3)以在线教育为主要形态的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热度持续升温。传统出版单位开展跨界融合,探索初具成效。2015年,新兴出版企业也加大了数字教育领域布局力度,百度成立了教育事业部;腾讯、淘宝积极开展与信息公司、教育机构的战略合作。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阅读体验,用户拥有了更广泛的信息渠道和阅读方式;此外,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培养了大批信息用户,对用户的阅读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图书馆信息传播的功能被削弱,失去了信息中心的地位。
1.4.2 泛学科服务对图书馆的信息安全提出挑战。泛在信息社会的理念和Web 2.0相关技术使图书馆与用户间可实现更多的交流互动,图书馆与用户之间是共建共享的合作关系,用户是接受图书馆服务的使用者,也是信息资源的建设者。
泛学科服务的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现在三个方面:1)图书馆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组织利用信息资源开展服务。2)馆员与用户、其他信息部门相互协作,为解决某服务目标,馆员可向用户或其他部门寻求帮助。3)用户间的合作关系,用户通过组建“信息共享空间”、“知识社区”或“学习小组”等形式生成和分享知识。
泛学科服务以开放的互联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基础,因此图书馆要面临服务系统、知识产权侵权、信息的可靠性等方面的风险。
2 基于SWOT分析的图书馆泛学科服务发展策略
2.1 构建广泛协作的泛在图书馆
泛在图书馆的本质是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将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图书馆的围墙之外,使得任何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任何图书馆的服务[22—23]。从服务主体来看,泛在图书馆是泛学科服务的主导机构。泛学科服务的方式、内容、质量等受泛在图书馆资源配置情况的影响,因此开展泛学科服务首先要打破图书馆仅服务于本区域或本机构用户的局限。
互联网的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和基础设备的完善,为信息服务提供了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较低费用、高速带宽的信息平台,同时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的要求,图书馆应把握有利契机,加强图书馆网络建设和馆际合作,构建由互联网络交织形成的、遍及全球各地、相互协作的图书馆网络系统。
2.2 嵌入社交网络平台
社交网络是根据人们的社会关系、兴趣爱好、共同经历、所处区域等组建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社交网络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具有交互性、即时性、自主性、个性化和社区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与泛学科服务的“泛在化”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将两者进行结合具有可行性。
在中国,QQ、贴吧、微博、微信等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分享信息不可或缺的交流渠道;随着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以电子形式出版或保存的信息资源逐渐取代纸质资源成为信息用户的信息来源。图书馆面对面的信息服务已不能适应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图书馆可利用社交网络来延伸自身的服务,把学科服务嵌入用户日常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成熟的社交网络平台与用户进行双向互动,聚集同类兴趣爱好或需求的用户组建朋友圈、知识社区、兴趣小组等,把学科服务嵌入到用户科研、学习、生活过程中,符合用户信息行为中的“最小努力原则”。
2.3 打造学科服务品牌
学科服务品牌建设是为应对竞争需要将商业领域的营销观念运用到图书馆信息服务推广的理念,通过服务品牌的打造可以提升学科服务的水平,提高用户的忠诚度,达到提高学科服务竞争力的目的。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信息资源,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用户可用的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进步、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用户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上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对用户信息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带来的竞争压力,图书馆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并借助品牌效应抢占信息服务市场。
图书馆打造学科服务品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要提高服务质量,泛学科服务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服务能否有效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是否在感观上让用户满意两个方面;其次,品牌具有被大众接受且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特点,因此泛学科服务除了要提高质量以被用户接受外,还要通过开发特色馆藏、发展特色产品和开展创新服务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2.4 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安全工作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是指保持图书馆各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使得图书馆传递给用户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可核查性、抗抵赖和可靠性[24]。具体包括图书馆的系统安全、设备安全、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相较于图书馆的传统信息服务,泛学科服务具有开放存取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特点,它以由图书馆、信息机构和用户构建起来的广泛协作网络为基础,图书馆的管理系统、设备、数据等将面临更多的安全隐患。
图书馆信息安全工作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在安全技术层面上,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数据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与系统安全技术,建设配套的信息安全应用设施;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为图书馆实施安全管理提供通用的安全管理标准,完善图书馆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另外还需协调图书馆与数字出版保存机构的关系等;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上,关注馆藏资源的版权保护、知识产权和用户隐私等的管理。
3 结 语
我国图书馆开展泛学科服务具有信息资源和服务传统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在协作程度、服务模式、竞争力和信息安全方面存在劣势,因此,图书馆应利用当今互联网络、信息技术、通信基础设施等方面带来的便利条件,在国家建设泛在信息社会政策的推动下顺势而为,打破了图书馆各自为政的局面,构建广泛协作的泛在图书馆;将学科服务嵌入社交网络平台以适应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打造立足于本馆特色的学科服务品牌以提高竞争力;同时,在日益开放的网络背景下,图书馆要加强信息安全工作以有序有效地开展泛学科服务。
[参考文献]
[1]刘 姝.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学科馆员泛在化服务的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74—76,113.
[2]张蕻平.泛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思路及运行机制——以华侨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2):63—65.
[3]李 晨.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D].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4]陈 颖.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调查与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5):192—193.
[5]谢守美.泛在知识环境下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27—29,42.
[6]韩 丽.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嵌入式馆员的泛在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0(1):71—74.
[7]喻萍萍,储冬红.泛在知识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23):83—86.
[8]兰小媛,潘 卫,陈 进.大学图书馆泛学科化服务体系设计与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3(11):65—68,100.
[9]陆婷婷.高校图书馆泛学科化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4(2):66—6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2014年度)[DB/OL].[2016-09-21].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Q0501&sj=2014.
[11]张怀涛,索传军,代根兴.网络环境与图书馆信息资源[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116.
[12]袁 静,焦玉英.我国图书馆联盟风险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6):48—56.
[13]袁红军.国内省级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服务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2):78—82,64.
[14]鄂丽君,许子媛.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2012(1):62—65.
[15]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20].http:∥news.china.com.cn/node_7240520.htm.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03-17(01).
[17]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网融合推广方案》[N].人民日报,2015-09-05(04).
[18]“三网融合”中的百姓期闻[EB/OL].[2016-09-20].http:∥news.sohu.com/s2010/sanwang20100114/.
[19]田 静.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C]//中国声学学会.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声学学会,2010:1.
[20]中華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01).
[21]魏玉山.《2015—201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EB/OL].[2016-09-15].http:∥reader.gmw.cn/2016-07/21/content_21057763.htm.
[22]林 辉.泛在图书馆的特征[J].图书馆杂志,2008(3):12—14.
[23]周天旻,杨庆书.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立体服务模式及其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98.
[24]郑德俊,任妮,熊 健,等.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现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Z1):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