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出来的产业链
2017-04-22陈秀娟
陈秀娟
市场狂潮下,动力电池产业何去何从?
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并为动力电池等相关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在其发展直接推动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政策调整期的背景下,我国动力电池行业该如何重构产业链,以实现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11月14日,在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和电池中国网联合主办的“2016第五届中国电池市场年会暨第一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第二届中国电池行业智能制造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政府管理层代表等就以上问題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与探讨。
“截至今年年底,我国动力电池产能或超过600亿瓦时。”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在会上表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产品将出现结构性过剩,整个电池制造行业将转向高稳定性、高可靠性以及信息化方向发展。
狂潮下的隐忧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动力电池的市场规模超过了320亿元,动力电池的总需求量超过160亿瓦时,数码类产品用的锂离子电池约为640亿瓦时,储能用锂电池约25亿瓦时,2015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销售超过了985亿元,同比增长37.7%。
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对《汽车观察》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直接带动配套动力电池销量的提升。刘彦龙也指出,仅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和整车的总配套量为6.67吉瓦时,同比实现了100%以上的增长。
中国汽研中心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动力电池配套总量超过了121亿瓦时。其中,纯电动车型的配套量是110亿瓦时,插电混动车型配套量是11亿瓦时。乘用车配套量最多,但动力电池客车的配套量最高。
中国汽研中心北京工作部动力电池研究室研究员方凯正对《汽车观察》记者介绍说:“磷酸铁锂电池仍然是配套电池的主力,配套量达88.2亿瓦时,占比73%,三元材料电池配套量仅是磷酸铁锂电池配套量的1/3。”同样,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形势,也左右着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路线。
受2015年动力电池产能供不应求影响,大部分企业都在积极扩充产能,同时有新的一些企业加入。记者了解到,如国轩高科、天津力神、宁德时代、南都电源、天能动力、亿纬锂电、杉杉股份、比亚迪等企业都在纷纷扩能。
刘彦龙特别指出,我国动力电池市场将出现结构性过剩。“进入目录的大企业的高品质产品依然供不应求,未进入或新进入以及进入目录但规模较小的企业的产品将出现严重过剩。”他表示,市场快速发展也对电池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整个电池行业将重新洗牌。
如何洗牌?
“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崔东树说。补贴政策从“一拨制”变为“审核制”,使一路狂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痛苦的调整期。在此背景下,电池性能提升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由此也对动力电池行业提出了需求挑战。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陈春梅特别指出,“今年以来,我国动力电池产能提升近 1倍。国内电解液材料已经进入国际配套体系,配套量会越来越高。但是,整个动力电池产业仍存在小、散、乱问题,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建造,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等。”
针对这种现状,对于政府以及相关企业来说,该如何布局?
从政府的层面来说,陈春梅认为,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需进一步培育。具体说来应该从安全工作、整体性指导意见、出台行业规范以及回收利用的管理办法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首选做好安全方面的工作。”陈春梅从行业管理层面分析说,安全不止是动力电池产业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今年,我们打算出台一项强制性的行业标准。”她表示,要做好这项标准还需要行业专家群策群力。
“我们也在制定一项产业整体性的指导意见。”陈春梅介绍,该意见将明确动力电池产业2020年、2025年目标。“我们评估发现,到2020年,动力电池单体和系统基本分别要做到350瓦时、250瓦时,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实现这一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她说道。
“去年,我们发布的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陈春梅说,从申请情况看,各企业产能规划、研发能力等提升得很快。“产业发展加速,我们的标准要求也会水涨船高,以引导整个行业往高水平方向发展。”她表示。
“今年,我们还会出台回收利用相关的管理办法,明确生产者责任要求,溯源管理系统方面的规定和系统建设,并考虑周期管理,在重点地区做试点工作。”陈春梅表示,我们还将进行一些抽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督,对不合格产品严肃处理。
在刘彦龙看来,整个电池制造业将朝着高稳定性、高可靠性以及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动力电池产业要加快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步伐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要求。“行业、企业能够抓住发展机遇,通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等方式,来推动整个电池产业的发展。”刘彦龙说道。
对于相关电池企业来说,找到“平衡点”或许是打通该产业的一个良好路径。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俊奎、双登富朗特总经理周刚、长江汽车副总裁姜安宁、广东猛狮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乐伍、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银仓等企业家,在针对“动力电池产业链如何打通”的问题进行讨论时,一致表示,只有找到产业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才能够实现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的协同发展,将整个产业链带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业内专家也指出,当下的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着“产业链协同发展”,“材料、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应用”,“回收市场布局”等诸多难点。同时,我国动力电池行业也存在“浮躁”“虚热”的现象。只有政产学研有效结合,去除行业“浮躁”心理,切实解决这些产业发展难点,才能促进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升级,并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飞跃。
总之,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打通动力电池产业链是必须的,而只有把力量聚焦到客户身上,才能更好地构建动力电池产业链。只有通过产、学、研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动力电池产业才能迎来飞跃式的发展,并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