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杂交稻冈优747制种技术应用研究
2017-04-22吴治元
吴治元
摘要:冈优747是从成都生物所引进的科恢747与川农育成的冈46A配组而成的,米质、产量和抗性优于汕优63的新组合,该组合在普洱市通过3年的生产应用,总结了一套成熟的种子生产技术,在种子生产和大田推广应用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杂交水稻;冈优747;制种技术;应用研究
普洱市水稻常年播种面积130万亩,其中杂交水稻适种面积80万亩,特殊的高温多雨区,适宜旱种的面积20万亩。1999年度全区完成杂交稻推广面积86.55万亩,单产410.7 kg,其中旱种8.16万亩,单产274.9 kg。种子生产始于1977年,至1987年的11年间,累计制种面积5148.78亩,平均单产37.0 kg。从1988年起由地区种子站组织协作攻关,单产不断提高,到1990年全区制种面积达3939.37亩,单产达109.5 kg,1999年面积达6471亩,单产153.3 kg,产种99.2 kg,自给率60%。经过20多年几代种子工作者的努力,面积和单产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进入“九五”期间,面积、单产和自给率基本上徘徊不前,增幅不大;主要推广组合使用年限过长;新组合的引试筛选工作滞后;推广和种子生产矛盾突出。因此近期内要缓解推广与生产矛盾,加快组合更新步伐,提高单产,最终提高自给率,就必须扩大面积和提高单产。并尽快筛选出一批优良组合,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发挥基地优势,使地区水稻单产达到和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由于气候特点给该地区水稻制种产量的提高带来了许多的不利因素,花期和收获期同时避开雨季较为困难,给授粉、用药和收获及种子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严重的障碍。气温和降雨的年度差较大;不同的组合得摸索不同的生产技术模式。雨热同季,气温高,湿度大,病虫害发生频繁,防治困难,生产成本加大。为此,探索适合该地区特点的制种技术,克服因气候原因对制种技术的影响,提高制种产量,对提高地区水稻单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应用研究方法
引进筛选适合该地区的优质杂交稻接班组合,提高制种单产,是近期种子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中科院昆明分院、普洱市种子站联合主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思茅热区联合开发项目,从1996年开始,对冈优747等优质组合,根据组合的特点,以探索制种高产为突破口,迅速提高单产,扩大制种面积,加快推广速度,尽快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该地区良种推广更新步伐。
本项目1997年即采取品种区试、中试和试制同步进行,改变了以往行引试-区试筛选-中试-示范审定后再试制的传统方式。通过3年的应用研究,完成制种面积1211.3亩,产种22.31万亩,单产184.2 kg,推广9.09万亩,超额完成了项目指标,并获得继续列项支持。同时掌握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供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
2 制种技术措施的探讨
2.1 限丛增苗创造良好的群体和穗粒结构
根据亲本的性状,分蘖势强分蘖率弱的特点,做到限丛增苗,插足基本苗,父本科恢747亩插3500丛,每丛4.5苗,亩1.4-1.75万苗;而母本冈46A,亩插2.9-3.0丛,每丛3-4苗,亩达9-12万苗,做到多靠插少靠发,达到抽穗整齐一致,靠主茎和大分蘖,达到大穗粒多的目的。生产上应用的种子是从母本上收获的,理想的穗粒结构为90-100粒,若实粒数通过人工辅授粉和其它农艺措施达到40%-45%方可得到高产。
2.2 确定最佳安全授粉期
根据主要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的区域不同所特有的气候不一致确定的最佳安全授粉期及气象条件如表1:(注:镇沅主要指恩乐点。)
2.4 促控目标
通过各项农艺措施诱导,促控父母本向既定目标发展;把建立起父强母壮的高产群体贯穿于制种生产的整个过程。
2.4.1 壮秧标准。生长整齐,苗挺叶绿,长势旺盛,根系发达,茎扁薄粗壮,叶色青绿,不浓不淡,碳氮比为10-20间,主茎和分蘖叶片宽大挺健、直立,叶鞘短,单株带2-4个蘖,无病虫,百株鲜重150 g,干重50-60 g。其技术要点如下:
秧田选择排灌方便,肥力中上,光照充足,前作无传染和检疫性病害。整田播种:底肥亩施优质农家肥1000 kg,普钙50 kg,硫酸钾10 kg;精细耕作:6.5尺开箱,4.5尺箱面;相面平整,中央微凸不积水;种子处理:经8-12 h晒种后,强氯精浸种,催芽;控制播量,亩播种量父本15 kg以下,母本25 kg以下;除草:亩用农得时10 g+水30 kg喷雾或丁草胺46%乳油150 mL拌毒土撒施,也可兑水喷雾。
肥水管理:追肥二叶一心追断奶肥;移栽前一周追送嫁肥,亩用尿素5 kg拌普钙10 kg、硫酸钾3 kg;亩用硫酸锌、硼砂各0.1 kg兑水喷雾。一叶一心箱面不积水,沟内保持满水;二叶一心箱面保持浅水;三叶以后,浅水湿润管理。
病虫害防治:注意观察叶色变化及虫情,一旦情况有变和幼虫出现,及时喷药;移栽前10天用硫磺唑喷施一次防治稻瘟病。
2.4.2 大田管理。插足基本苗,浅插促早蘖;注意肥水合理,确保在大田生长期生长健壮。其步骤为:精細耕作;适时移栽浅插;合理施肥;科学管水。施肥的基本原则为“重”基轻“追”;前足后补。化肥中80%作基肥,20%作追肥。
整田前亩施用农肥1000 kg;父本栽后2-3天,球肥深施一次;栽母本时亩用尿素10 kg、普钙30 kg、硫酸钾8 kg作底肥;母本栽后一周内,亩用尿素15 kg、普钙10 kg追肥。始穗期可辅以磷酸二氢钾和硼砂作根外追肥。
科学管水的原则:浅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晒田(深水控蘖);孕穗期深灌溉;灌浆期保持一定水层;收获前一周撒水控田。
化学除草:用46%丁草胺乳油200 mL和扑草净100g,在移栽后7-8天后拌毒土施用,第二次在母本移栽后6-7天施用。
病虫害防治:主要病害为白叶枯病、稻瘟病、叶鞘腐败病和稻粒黑粉病,可用硫磺唑、多菌灵、克黑净等进行多次防治;虫则视虫情及时扑杀。
2.4.3 花期预测和调节。花期预测和调节是制种成败的关键,而亲本的生育特性和生育期还会受环境因素、群体结构和栽插深浅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因此及早预测,采取有效措施调节是关键。
幼穗剥检预测法。幼穗剥检法衡量花期相遇的原则是:一二三期父早二;四五六期父早一,七八两期父母齐。幼穗分化八期的分类:为第一苞分化期;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第二次枝梗原基及颖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粉内容充实期;花粉完成期。
叶龄指数预测法:叶龄指数=已出现叶数/主茎总叶数×100%;穗分化一期叶龄指数为78%;二期为81-83%;三期为85-86%;四期为90-92%;五期为95%;六期为97-99%;七期以后为100%。
花期调节方法:水促旱控:母早父迟可加深田间水层,促进父本发育,反之控制本生殖生长;钾促氮控:尿素亩用5-10 kg;钾则每次亩用0.2 kg磷酸二氢钾,兑水30 kg喷雾2-3次为宜。九二0调控:亩用0.5 g九二0和0.1 kg磷酸二氢钾加水50 kg,一般可提早2-3天,视迟早采用不同方法和制剂。
2.4.4 花时调节和人工辅助授粉。通过观察确定花时,看其相遇情况若好则不再调,若有差异则采用下列方式进行:调花宝或九二0兑硼砂、硫酸锌、磷酸二氢钾等施用。在齐穗后1-3天的清晨赶去母本植株上露水,可提早半小时左右。授粉是提高结实率的又一关键措施之一,从始穗开始连续12-13天,从13时至16时,日赶3-4次,隔半小时左右一次。
相遇较好的在母本始穗期开始赶粉,中午看母不看父,下午看父不看母。父早于母4天以上,提早在母本见穗期到父本全部花期結束。赶粉时应特别注重保护父本植株,做到轻重适度,以不损为准。
2.4.5 搞好隔离、严格检验、去杂去劣。种子质量是种子的生命,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应保证种子质量,使种子具有较强生命力。做到搞好隔离,严格检验,去杂去劣精选包装。
3 结果分析
该项技术经过3年的生产应用研究,总结了一套技术措施,对该新组合的扩大应用奠定了基础,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1 社会效益
为该地区良种更新和优质杂交水稻的开发应用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打破了传统生产格局,摸索出了一套加快良种引育、繁殖、推广的新模式,缩短了时间,节约资金。在培养了专业技术人员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精神,壮大了科技队伍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素质科技素质。
3.2 经济效益
通过研究应用,累计完成种子生产面积1211.3亩,产种22.31万kg,单产184.2 kg,比全区平均166.2 kg,亩增18 kg,增10.89%,亩净增值180元,新增总值21.8万元,实现产值223.1万元;累计推广面积9.09万亩,产粮5134.29万kg,平均单产达564.8 kg,比汕优63对照面积2.043万亩,产粮943.55万kg,平均单产461.8 kg,亩增103 kg,增22.3%。稻谷价按1.15元/kg计增值1076.7万元。制种和推广共计增值1098.5万元。
3.3 存在的技术问题
父母本的花时还不能根本解决完全相遇,给提高单产带来影响。穗萌率有增加趋势,影响种子质量。进一步摸索最佳播期、花期,收获期避开多雨或增加干燥设备,控制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