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历案”:走向联动一致的语文教学设计
2017-04-22刘飞
一、学历案的产生背景及其意涵
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样的场景:“我讲这么多遍,你(们)怎么还不会啊?!”老师站在讲台上煞费苦心、呕心沥血,换来的却是学生们迷茫的眼神与疑惑的表情。其实这里面潜藏的是一个逻辑推导问题——教师教了,等不等于学生学了?学生学了,等不等于学生学会了?从行为学视角来看,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这是一种人际转换,而从“学生学了”到“学生学会了”则更多是一种自我转换,显然,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没有给予后者太多的关注与考量。如果教师教了,学生学了,但学生没有学会,那么我们的教学显然在做无用功,对学生而言也就没有发生真正的学习。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案才能有效规避学生“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的现象,促进并保障学生始终“在学习”“真学习”?在这儿,我们给大家引介一种关注学生何以学会的教学方案——学历案。看到学历案,我们可能会自然地联想到教案、学案、导学案等,它们诸间到底有何区别?
“教案”,教师基本上天天都在写,它一般关注的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体现的更多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太会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及“是否能够学会”的问题,完全是基于教师立场的设计。而“学案”关注的更多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教”案到“学”案,这绝非是简单的一个字的變化,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更新。“学案”侧重对学习内容的挖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目标,进而设计指向“学生怎么学”的过程。又因其具有一定的“导学性”,故有时亦称“导学案”。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无疑是种突破与进步。但“学案”也有局限——不太关注评价,即在整个方案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是否学会”以及“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就是说依照“学案”的结构和内容,它只注重学生如何学的客观程序的安排,忽视或弱化了学生学的有效性即“是否学会”的关注。
为此,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开发与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案——“学历案”。其功用主要是对“导学案”的有效性进行深度挖掘、提升和转变,从而促进教学各要素联动一致起来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以及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力求让学生学习的动态需求得到及时有效的评测与满足。崔教授还给学历案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认为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围绕某一具体学习单位的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知识的专业方案。它是教师设计的、规范或引导学生学习用的文本,是学生通向目标达成的脚手架;它是一种学校课程计划、学习的认知地图、可重复使用的学习档案,是师生、生生、师师互动的载体,也是学业质量监测的依据。”①至于为什么叫“学历案”,而不是其他名称,主要是根据医疗专业中的“病历”一词而来。我们去医院看病几乎都有病历,医生对患者疾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后,将相关情况记录在上面,然后这个病历也就成了患者们的健康档案。考虑到治病与教学比较相似,于是就有了“学历案”一词。
总之,学历案就是一种倾向于学生何以学会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完全基于学生立场的,旨在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与“学会”的专业实践方案。其呈现的是学生某一学习片段的完整历程,即从主题内容、学情以及课标的考量分析中,明确期望学生学会什么(目标),然后再来设计应该学什么(内容)、怎么学(实施),提前做好配合指向目标监测的及时评价(评价),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以便灵活调整教学,最后设计作业评估任务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二、学历案的核心要素及其设计
一份完整的学历案,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内容出处、学习目标、评价活动、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检测作业、学后反思”6个基本要素。下面我们主要以学历案的三大核心要素“学习目标、评价活动、学习过程”为考量基点,结合实例来谈谈基于学历案的教学究竟有何价值深蕴,以及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一)学习目标的设定——我们将要到哪里?
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案来说,目标设计都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如果教学是段旅程,学习目标就是我们的终点站,有了明确的目的地,旅游的人才更有归属感与安全感。那么如何来设定与表述学习目标?我们一般认为考量的依据主要有三:教材、学情以及课标。
首先说教材,它既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蓝本,也是师生互动、对话的主要凭借,挖掘、研究教材的重要性自不必言,但怎么去挖掘以及挖掘到什么程度,这就得关注所教班级的学生学情以及学科课程标准了。其次是学情,试想如果我们备的课既能供高二年级学习,也能供高一年级学习甚至可供初中生学习,那么我们的备课一定是有问题的。比如学习经典诗文《将进酒》,一个班级可能在朗读上比较出色,另一个班级可能在讨论交流、理性思辨上比较出色,那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去考量这些才有可能促成学习效益最大化。一言概之,学情绝不能忽视。最后是课程标准,其不仅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定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更是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比如语文科,文学类文本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实用类文本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课标中都有具体的相关表述规限。为何会有教师把《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上成生物课、把《看云识天气》上成地理课、把《景泰蓝的制作》上成手工制作课、把《巍巍中山陵》上成导游培训课的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没有基于课程标准进行备课与教学。另外,学习目标设定时一定要符合全班大部分学生的现实追求,如果我们将《赤壁之战》的文意理解作为一课时的学习目标,那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大部分人无法完成,即使教师勉强教完,学生学习成效也定不如人意。所以设定的学习目标一定是大部分同学通过努力都能达成或实现的。此外,学习目标在表述上还需做到“具体、明确、可测评”。现在很多教案上仍会出现“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之类的目标表述,这样的学习目标显然是欠妥的,学生的爱国之情到底有没有增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一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吗?如果教师设置的学习目标既不明确也不具体更无法测评,那么这个目标设置的意义何在?为此我们需要将学习目标精细化,可将一个大一点的学习目标分解为2到3个小目标,然后通过相应的学习活动去完成它。或者是将一个不易评测的目标进行变式,比如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我们可在课堂行将结束时,请个别同学说说“你现在心中理想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子”,通过这个活动设计从侧面去考量学生是否具备了正确的爱情观,从而初步判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下面以李白《将进酒》为例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表述。首先,从诗歌学习内容角度来看,诵读应是首需考量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从而涵泳探究诗歌意蕴。其次,从学情来看,学生先前已经学习过多篇李白诗,如《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行路难》《蜀道难》等,故在知人论世方面,学生已有较好的掌握。最后,根据课标的教学建议,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从而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基于以上标准,我们拟将《将进酒》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1.从诵读品味入手,感受全诗豪迈奔放的气势。2.通过交流与讨论,体悟诗人复杂情感与形象。然后为了实现目标“具体、明确、可测评”的特点,我们拟将学习目标细化如下:
(二)评价活动的设置——我们已到了哪里?
任何形式、种类的教学设计都有三个问题需要确定:首先确定“我们要到哪里去”,即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表述;其次确定“我们如何到达那里”,即教与学的活动设置;最后确定“学生已经到哪里了”,即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最后的“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即我们通常所指的课后评价,其评价形式或方法现多为客观纸笔式(如课后练习、试卷检测等)的检测,有时甚至是教师口头随意式的、非专业化的(如“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吗?”)询问检测。于教师而言,此种评价或评价结果至多只是对学习进程的一种追踪;于学生而言,完全是一个游离于或凌驾于学习活动過程之外的孤立环节。概言之,这样的评价是一种“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而绝非“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然而后者才是现代教学所追求的“评价”本义,即要求“评价”不再仅限于对教与学的判断,而应该成为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或手段。②正如有学者总结的那样:“评价的实质在于促进人类活动的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的体现,实际上评价就应是渗透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之中,是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为了能够确保学生最终实现与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我们应将评价内嵌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应再让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式、手段式的评价流于形式或走过场甚至无效无用的窘状。
“学历案”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将评价前置的逆向教学设计——从“学习目标”到“指向目标的相应评价任务”到“教师教的活动”再到“学生学的活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就是课堂演绎中,还是从“教师教的活动”到“学生学的活动”再到“相应的及时评价活动”,然后再从“教师教的活动”到“学生学的活动”再到“相应的及时评价活动”,依此将课堂进行下去。其中镶嵌在学习活动后的“评价任务”主要有利于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去判定学生是否学会了。如果没有实现目标,那么偏差在哪里?如何去改进?通过这些信息反馈,教师能够及时地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或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总之,将评价活动始终镶嵌于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实现“及时评价”作为调控教学的作用,还能够彰显评价在“改善学习、促进学习以及维持学习”方面的本质效用。
因此,就《将进酒》一课,依据前文细化的学习目标,我们拟将设计如下评价活动:
(三)学习过程的设计——我们如何到那里?
学习目标和匹配目标的评价活动设计好了后,下面就是如何实现或达成目标的问题——也即设计学习过程。学历案的学习过程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源与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首先“资源与建议”部分,其实就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内容在哪里以及学习的重难点,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可能还会遇到哪些问题、怎么去克服,等等。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一整套思路,从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地去掌握它、学会它。其次是“课前预习”,通常教师安排的预习都是口头布置,比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忙着说道:“明天我们将要学什么什么了,今晚大家预习一下。”任务虽然布置了,但很不明确,十分粗糙。学生要么不做,即使做了可能效果也不好。“学历案”在这方面则有明显的益处。不仅有明确的任务安排,还有一定的学习提示,这样的预习显然落实得会更好。最后是“课中学习”,也就是教师们口中常说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用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来贯穿的,并且是以学为主,以教为辅。
那么学习活动如何安排与设计?我们认为一定要基于学习目标来考量,每一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指向某一学习目标,课堂中从来都不需要无用无效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活动必须是目标导向下的。一个学习目标至少要靠一个或多个学习活动来实现与达成,并且这些活动一定要是任务型的,问题导向的,以此保障学生始终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此外,在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学习兴趣、学习意愿和学习投入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但往往忽视教育视阈中的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相伴互动的过程,学习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效与进程。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曾提出:“学习是根植于情境中的。”所以学习活动在设计时还要有一定的情境性,营造贴合学习内容的对话氛围,尽量的让活动与生活接轨,这样能更容易地吸引学生,促其进入学习场域,保其“在学习、真学习”。最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的就是随时引导着学生前进,慢慢地向学习目标这个山顶攀登,避免有人迷失。这么说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是提高了要求,教师既不能喧宾夺主替代学生攀登,又不能无视学生放任自流,而是随时地观察、引路,通过一连串教的活动牵引着学的活动有效地进行下去。整个过程中,让学生留下思考或问题解决的痕迹,教师多留点空白。而在安排上,每一个学习活动后面又相应的镶嵌着指向这一学习活动的评价任务,其不仅能够及时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有效地调控教师的教学进程,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引控下的“学—教—评”联动一体化的“循环补救”式教学。
最后就《将进酒》一课,根据前文学习目标与相应评价的设计,现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整个教学过程设计。
三、余论
“学历案”教学要关注的要素远不止这些,本文主要就学历案基本框架中的核心要素进行论述,限于篇幅,其它要素留待别文特论。总之,追求“学—教—评”一体化教学的学历案是一种趋向并呈现学生学习“经历”的教学新设计,其以基于教材、学情及课标的学习目标为教学导向,以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为教学标尺,以目标引领与评价前置下的学习活动为教学主旋律,依据这些核心要素共谱课堂学习新乐章。但是基于“学历案”的教学设计还“在路上”,其还有很多问题待研究,如教师的专业方案设计能力还不足,教师的课程标准重视程度还不够,解读教材以及课标的能力还需专业化培训,本就不堪重负的教师能否有时间与精力去设计如此精细的教学方案,等等。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研究。概言之,新生的学历案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未来的路还很长,望之在实践中日趋完善。 ————————
参考文献
①崔允漷:《学历案: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2016年第6-9页。
②刘飞:《试论联动一致的语文教学——以苏轼〈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为例》,《课程教学研究》,2016年第9期。
③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72页。
[作者通联:山东滨州邹平县魏桥中学]